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又有人说周公的坏话,这次周公没办法,只好逃亡到了楚国。好在成王又看到自己生病时,周公写给河神的那则祷文,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之后,成王也变得成熟起来,再也不怀疑周公了。
  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宗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宗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成王执政后,按照周公规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了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
  周公思想:
  周公曾经协助武王推翻商纣的统治,深知纣王亡国的原因,因此十分崇尚廉政爱民,主张“明德慎罚”。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后的大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武庚等的叛乱,让周公觉得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把其分封给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周公把弟弟康叔封派到商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建立卫国。
  周公告诉康叔封,如果有人造反,就要坚决镇压,“假如当政的人不对罪犯实行惩戒,上天给我们的法律就会紊乱废弃。我们应当依照文王制定的刑罚,去惩处那些不可宽大赦免的人”。但是“执行刑罚要慎重。人有小罪,如果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明知故犯、坚持不改,其罪虽小,不可不杀;人有大罪,如果出于一时过失,不坚持错误,不顽固到底,能自首悔罪,无所隐瞒,其罪虽大,也可不杀”。
  周公还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贵族安插在全国各个重要据点,这样周王室就处在一个安全的屏障之中。而一系列大小奴隶主则构成了周朝统治全国的基础,也组成了以王室为中心,包括许多诸侯国在内的统治体系。同时周公还向诸侯和周朝人民灌输“仁”,“孝”等思想,以安定民心,为此他创立了礼乐典章和法制。他制订的刑法明确规定:诸侯、公卿犯了罪,也要绳之于法——这是说上自诸侯,下至家族之长,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只是一味作威作福,不奉行天子的旨意,作奸犯法,也都要加以法律制裁。《尚书·吕刑》指出,一切审判人员必须公正无私地办案;倘敢违反,贪赃枉法,则严惩不贷。周公认为一切枉法行为,不外是五种情况:官官相护、报恩报仇、人事关系、收受贿赂、人情请托。不论是这里面的哪一种,失职枉法的法官,一律惩处。而且惩处的方法是:“即以其人之罪罪之。”就是说,该案该判什么罪,就给这个枉法的法官判个什么罪。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理念。
  针对商朝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周公德治”的理念加以改造,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他提出:“天命不常”,“天命”是和“民情”联在一起的。因为上天评判一个天子善恶有道与否的唯一根据是“民情”,而人民是最痛恨商纣王那样穷奢极淫、贪酷残民的无道之君的。而人民的喜怒就反映了上天的喜怒,因而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周公认为,天子应率诸侯百官,首先是天子自己,务须象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即所谓“怀保赤子”;务须象关心自身疾病那样关心民间疾苦,即所谓“恫矜乃身”;并且要求王、诸侯体恤人民,并且要求王、诸侯应该“先知稼穑之艰难”。
  “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他的“德治”对孔子的影响极大,是后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
  西周初期周公曾在整理夏商之礼的基础上,为周代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它是中国的原生文化形态,具有别国不可比拟的巨大生命力,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即源于此。礼非常复杂和烦琐,几乎包括了贵族们衣食住行丧葬婚嫁等一切行为规则。概括起来大概有5类:
  一为吉礼,用于祭扫鬼神;二为凶礼,用于丧葬凶荒;三为宾礼,用于朝聘接待;四为军礼,用于兴师动众;五为嘉礼,用于饮宴婚冠。乐,就是音乐,这是当时少数奴隶主才能享有的特权,什么等级什么场合用什么乐,有严格的区分,不能滥用。礼和乐相辅相成,成为统治天下的制度与手段。
  敬德思想和礼乐制度,是从怀疑天命,注意人力出发的;以天道为愚民政策,以德政为操持这个政策的机柄,从思想上绝不放松统治力量,在实践中以礼乐制度为准绳。这套思想体系和礼乐制度对巩固周朝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影响极大。而主张这套思想体系,完成这套礼乐制度的人,正是周公。 
  相关人文景点:
  周公庙:周公庙又称为“元圣庙”;位于曲阜市东北1公里处。周公的儿子伯禽就封后,曾在鲁国太庙祭周公,鲁亡国后,太庙逐渐荒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并在鲁太庙的旧址上为周公立庙。
  后来周公庙经过元、明、清各代修建;才具有现今的规模。周公庙现存有殿、亭、门、坊共57间,三进院落,总面积75亩;庙内古树掩映,十分壮观。周公庙西北,有一处隆起的高地,人称“望父台”;又名“伯禽台”,传为当年伯禽向西望父祭祀之地。
  周公的故事:
  周公忠心耿耿,先后平定了几次叛乱,在呕心沥血治国的同时还将大量的心力用于教育年幼的成王如何当好国王。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在皇宫后院里做游戏,他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递给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这事让周公知道了。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笑着说:“我是跟他开玩笑呢。”周公却神色庄重地说:“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记录它,乐工要唱诵它,大臣们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也变得很严肃,将唐封给了叔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第二节 儒家(1)


  儒家,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派学说。此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大行为规范,并要求人们将其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治理社会讲究体恤百姓,两国相争讲究先礼后兵,人际关系讲究敬老爱幼,为人处世讲究修身养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孔子
  ——圣人的真实生活
  生命的轮回,只为了那遥远的理想
  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自从孔子被汉代大儒们簇拥着抬进皇宫,孔子形象的装饰与塑造,就成了历朝历代统治策略的一部分。2500年你继我往、与时俱进的不停涂抹,孔子全身早已着上一层又一层的脂粉、香油。涂到最后,孔子终于被妆成“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全盘圣化的结果,是孔子从一个曾经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变升为言谈举止、心理、思想、实践,无不合道,毫无瑕疵,只有光辉照人的超凡入圣者。但孔子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只是他在生活中创造了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生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名武士,以勇力闻名鲁国,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9月8日,颜征在生孔子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十分艰难。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征在也去世了。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的出生地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十分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从孔子的家庭背景看,他的祖先是殷商贵族,是以殷遗民的身份在周初迁往宋地的。经过几代的繁衍生息,当孔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没有“贵族”的氛围;然而因为遗传的因素,在孔子的身上还能多少体现出殷遗民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故而使其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使他得以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代代相传的所谓贱民职业,即帮人料理丧葬事宜。《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对其早年生活的回忆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谓“鄙事”,似即孔子所说的“小人儒”,即以相礼为职业的业儒。
  艰辛的生活促使了孔子的早熟。大概十五岁左右,孔子就立志苦学,立志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苦学和向高人不断地请教,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已具有相当丰富的古代典章制度、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故而他敢自信地宣称:三十而立。只是从生活实际状况来说,孔子只是立于“礼”,有了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但其实际生活状况似乎尚未有大的改观。孔子在三十岁之前虽已确立了人生信念,但其生活之资仍然来源于那些孔子认为比较低贱的职业,即为人委吏、为人乘田。
  当时,由于官学的颓废,私学兴起,个人聚徒讲学已成相当风气。孔子也开始招收学生,以学生的“束脩”(学费)作为生活之资。当然,招收弟子、聚徒讲学绝不是孔子的终极目标,他在讲学的同时,也开始尽可能地介入鲁国的政治,但一直没有什么作为。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