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11-我是湖南人-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安定的因素了,它是湖湘文化在太平盛世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耕读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小看湖南的农民。湖南的村夫野老之中,常可见到一些见识不凡的隐者,他们知书达理,博古通今,只是不愿走出农耕生活来到繁华的都市争名利。    
    湖南人在太平盛世唯有耕田读书,但是一旦遭逢乱世,当入世济用建立功名的机会摆在面前时,湖南就会变成一块热血沸腾的热土。这时候,屈原的遗产就会被湖南人拿出来摆在祭坛上。他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就会点燃湖南人心中的烈火。    
    屈原的精神有一个层面叫做忠君爱国,深深地影响着入朝为官的湖南人,包括清末的曾国藩。这个层面强调对君主的忠心,至多只能容得下受委屈的牢骚,而容不下反叛的精神。因此,屈原至死也不恨楚怀王。而曾国藩在势力最强盛的时候,尽管有一个王辏г嗽擞米约罕仙聊コ隼吹牡弁跹В吡θ八邓肭逋⒎滞タ估瘢踔劣胩教旃郑婧喝顺鐾罚鹆税戮趼藜易澹吮3忠簧摹扒逵保衔荒芴磐蹶'运的劝告,而连声对他呵斥道:“狂妄!狂妄!狂妄!”    
    曾国藩并非对王辏г说娜八岛敛欢模木釉诠フ技凸睾螅桓鲈旅挥薪グ睬欤辉诠ハ掳睬熘螅殖俪俨豢隙徽庑┮部梢越馐臀诟⒘成矗辽僖菜得魉猿⒉恍湃巫约焊械椒浅D栈稹K挥邢袂茄猿⒒秤杏脑梗换嵯袷治薇ǖ娜檀蠓蚰茄猿⒌奶认窀救艘谎砣酢6谟胪蹶'运长谈之后夜不能寐,就只能说明他正在内心做一种选择了。    
    曾国藩在忠君和造反之间选择了前者,很明显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军队是在镇压造反者中起家的,他本人以“正统”自居,因此他很难在短时期内完成从镇压造反者到造反者的角色转换。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复杂的原因。有人说,他信奉儒家思想,怎样和信奉上帝的太平军合作,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有人则说,他是被圣人礼教的浮名所累。还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基于一种民本思想,他希望国家早日恢复安定,因为有那么多洋人对中国虎视眈眈。他认为中国必须在和平环境中兴起洋务运动,增强国力,改善民生。    
    把忠君和爱国相提并论,只是湖湘文化的一个层面。在另一些层面上,随着唐宋贬官文化在湖南与屈原的情怀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气候,湖南人就有了忧国忧民甚至叛逆的心态。随着时代进步,屈原与曾国藩身体力行的忠君,与爱国主义发生矛盾的时候,就被后来的湖南革命党人勇敢地扬弃。因此,湖南成了一块革命的热土。    
    湖南人在和平岁月满足于种田与读书,很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在兵荒马乱的乱世,则忙于博取功名,对于财利的追求,就只好放在一边了。耕读文化与功名精神,都贯穿着始于屈原的爱国主义和血性的遗传,因此无论在哪一种世态下,湖南人的心态都是积极的。耕读文化是比较静态的,但因为读书,湖南人即便在静态中也总是有一颗蠢蠢欲动、不甘寂寞的心,而功名精神则是一种剧烈的动态,湖南人在这种形态下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两种形态的生活方式,可以随着世态而转换和调整,却不会割断其内在的一脉相承。    
    清代以前,湖南人在耕读文化的形态下生存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歌颂湖南山水的名人增多,随着湖南出人才的现象得到外省人的肯定,湖南人心里逐渐多了些自夸的豪情。中华民族两个始祖的陵墓都在湖南,七次大的移民带来了域外的文化,使湖南人潜移默化了。湖南人的寂寞在悄悄地缓慢地解冻。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基因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遗传和教育增强着它的信号,直到博取功名的时机来临,人才便如火山喷发一样潮涌而出。    
    左宗棠的个人经历,仿佛是湖南人才现象的一个缩影。左宗棠在和平年代,是个高才博学却屡试不中的书生,恨透了科举制度,在老家教书为生。他怀才不遇,只得在家中关注国家大事,尤好钻研地理气候,以“当今诸葛亮”自许。他到四十多岁还是一介布衣,只能选择耕读文化下的生活方式。但是,当太平军打到湖南来的时候,他就得到了博取功名的机遇。    
    左宗棠关心天下事,自然读过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觉得“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提法,很对他的胃口。他在太平军进入湖南以后,寻到长沙城外的太平军军营中,想要见识一下这支军队,并且有几分想要投靠的意思。同时,他听说太平军在所到之处焚烧宗庙,把土地文星菩萨全部打倒,认为这是灭绝传统,斯文扫地,决定提醒太平军的领导人,不要把传统全盘抹杀。但是,太平军中那些貌似求才若渴的王爷和将领,根本没有把他这一介布衣放在眼里,当他指出分封诸王的做法和推翻儒教的提法不妥时,便被逐出军门。因此,他认为太平天国难成气候,便又回到了老家湘阴。    
    太平军攻打长沙时,湖南巡抚张亮基新官上任,刚刚接掌长沙防务。江忠源向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他居然照办了,结果对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决定把左宗棠请到衙门来协助办理军务。他的这个决定,为湘军安排下了日后的一位重要将领。    
    左宗棠接到张亮基的邀请,并不愿意出山。他既然自比诸葛亮,自然记得孔明先生是要别人三顾茅庐才去效力的。张亮基没有三顾茅庐,却用了江忠源的计策。江忠源说,左家和前两江总督陶澍的儿子陶桄是姻亲,如果想见左宗棠,不妨先把陶桄折腾一番。于是,新任巡抚以征集军费为由,责令陶桄出资二万两银子用于城防。陶家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银子呢?既然拿不出,巡抚大人便将陶桄扣在衙门,通知他家人拿银子来赎。这一来,陶家就中计了,赶紧派人跑到湘阴柳庄,找左宗棠想法子救人。    
    江忠源这一招果然激怒了左宗棠。他说:“巡抚衙门怎么可以这样横蛮不讲理?”他气冲冲地跑到长沙找巡抚评理。张亮基大喜,接住他说:“请你请不来,只好用计把你赚来了。”张亮基一副礼贤下士的风范,江忠源在一旁帮腔,左宗棠也就拉不下脸来拒绝了。何况,他骨子里渴望能在官场上博取功名。他留在衙门做了幕僚,立刻和众人一起筹划长沙城的防务。    
    从此,左宗棠开始了他在湘军中的戎马生涯,直到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和一代名臣。    
    左宗棠的这段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湖南人才厚积薄发的过程。同时,左宗棠一生的为人,也对湖南人轻财利重功名的价值观,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气节长存,不重名利重功名(3)

    左宗棠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几乎所有的湖南人,都极为重视读书。“文革”中遭到重点批判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湖南人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价值观。    
    湖南出人才,首先是因为湖南人看重人才。湖南人都不想被同乡看不起,因此都在成材的路上飞奔。在湖南,一个身无分文的大学生,不用担心喝不到水吃不上饭。所以有人冒充大学生骗取钱财,屡屡得手。湖南人特别尊重读书人,呵护读书人。只要你是读书人,你可以不干农活,可以不做家务,家里人和街坊四邻都会谅解。越是读书少的人,越是对读书人恭敬有加。读书人再穷酸,湖南人也会看好他的前程。湖南这个地方,就是读书人的天堂。    
    事实上,湖南历史上所出的人才,没有一个不是读书读出来的。湖南人知道,家乡的读书人给湖南人在全中国人面前长了脸面。湖南人相信,只有发狠读书,人生才充满了光明和希望。你瞧曾国藩和左宗棠,不是靠着文章道德,才成为了将相名臣?你看黄兴、蔡锷和宋教仁,不是游学四方,才成为民国的开国元勋?你看毛泽东和刘少奇,不是因为博览群书,才成了中国的伟人?就是打仗也要多读书啊,不读书,怎么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湖南人的价值观,很单纯,很朴素,又是多么地实在!    
    湖南人见面的寒暄,不论男女,问得最多的不是对方买了什么、吃了什么、赚了多少钱,而是这样一句话:“你家崽女会不会读书罗,成绩好不?”要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会觉得特别有面子,要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会成为家长最大的心病,被人家问及,往往有不好启齿的痛苦。湖南人全力以赴支持后代的学习,哪怕家里很穷,也会节衣缩食,把所有的余钱拿去给孩子买书,请家教。如果孩子不爱读书,那就是家门最大的不幸,再富裕的家庭也会自认倒霉。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家里最大的财富。湖南人认为,在孩子身上搞智力投资,回报是最高的。    
    家庭是如此,社会也是如此。整个湖南的风气,都是非常地重视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湖南人同等地重视,而只要国家一天没有改变考试制度,湖南人就一天不会放松对孩子的应试教育。湖南的中学教师们会对学生讲:“题海战术不搞不行,不做几箱书的题目,能考上大学才怪!”教师们看重的是升学率,而家长们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升学,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湖南的重点大学太少,高中毕业生就指望着考上外省的重点大学,可惜名额太少,竞争激烈,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湖南的毕业生就只能屈才了。    
    湖南妹子的价值观,和社会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她们想嫁的男人,一定是要有真才实学的。湖南的妹子,凡是家里有条件的,本身都会争取多念书,这就使她们择偶的标准提到更高的水平。在她们的鞭策之下,湖南的男性学子们,不得不勇攀更险峻的高峰。    
    湖南妹子找男朋友,无论是她本人还是她的父母,都不会嫌弃穷寒人家发奋读书的男孩子。父母甚至会鼓励自己的女儿去找这样的小伙子谈恋爱。才子佳人,仍然是多情湘女的择偶模式和理想。湖南妹子眼里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嫁了一个没有本事的男人。她们和男人一样,看重的不是财利而是功名。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吃辣椒为什么成为精神的象征?(1)

    耕读文化和吃苦耐劳的习惯,培养了湖南人对物质生活的简单化,他们只要有简陋的房舍遮蔽风雨和烈日,只要有必须的食品来果腹,就已经十分满足了。    
    湖南人必须的食物,只有大米和辣椒。    
    湖南人吃辣椒,吃得很厉害。没有辣椒,湖南人吃不下饭。吃不到辣椒,湖南人会生病。    
    甜酸苦辣咸,五味之中,辣最鲜明。湖南人只要有辣子,就会觉得生活里充满了阳光,足以抵挡气候的阴冷。    
    湘菜的特色就是辣。湖南有句俗话:“无辣不成宴。”湘资沅澧,鸡鸭鱼肉,蔬菜羹汤,没有哪一样菜里头是没有辣椒的。    
    湖南的辣椒,要么是红红的一堆,象征着湖南人的热情;要么是绿汪汪的一片,好似三湘四水的碧波和湖南人的款款深情。那些形状瘦削尖利的红辣椒,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