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11-我是湖南人-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潜是国民党元老,长期在党内身居要职,而陈明仁又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反共名将,他们率领湖南全省军政官员起义,开创了一省起义的先河,其意义远远超出湖南解放本身。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新华社评论《湖南解放的意义》一文指出:“湖南的起义,严重地震撼了华南、东南、西南、西北的国民党残部,湖南的起义告诉他们,对于人民解放军的抵抗是没有前途的。唯一的光明前途,就是脱离蒋、李、白匪帮,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香港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和立法委员黄绍竑、贺耀祖、龙云、刘斐、刘建绪、李默庵和唐鸿烈等四十四人宣布脱离蒋介石政权。随后发表《告国民党陆海空全体将士书》,号召“效法程颂公、陈明仁两将军的义举,或弃暗投明,率部来归;或举兵起义,实现局部和平”。    
    湖南的和平解放影响了全国。新疆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将领由警备总司令陶峙岳领衔,联名发出起义通电。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也通电全国,表示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新疆宣告和平解放。    
    湖南和新疆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分别率部起义的时候,人民政协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共中央书记处已召开多次会议,拟定了民主人士参政人选的名单,并分头找有关人士谈话征求意见。    
    程潜收到毛泽东发来的电报:“新政协召开在即,拟请颂公及仇亦山、陈子良出席,共商国是。”程潜欣然北上。专列抵达北平火车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高层领导和李济深、郭沫若等著名民主人士在车站迎候,程潜等人十分感动。毛泽东左一个“老领导”,又一个“颂公”,弄得程潜不胜惶恐。林伯渠和程潜是北伐时的老战友,又是程潜女婿的亲哥哥,亲上加亲,更显得亲密无间。当晚,毛泽东设宴为程潜洗尘。程潜下榻北京饭店,第二天由李明灏陪同前往中南海拜访毛泽东,共商建国大计。    
    在此之前,毛泽东已致电陈明仁,邀请他到北平参加新的政协大会。陈明仁抵达北平时,聂荣臻等人在车站迎接。朱德设宴欢迎程潜和陈明仁,刘伯承、聂荣臻、粟裕、黄克诚和李明灏等人作陪。又一天,毛泽东一改夜间工作上午睡觉的习惯,在刘伯承、陈毅和粟裕等人陪同下,来到北京饭店看望程潜,推心置腹,谈了整整一个上午。共进午餐后,毛泽东邀程潜、陈明仁等人同游天坛。游到祈年殿前,毛泽东召唤陈明仁:“子良将军,来,我们两个单独照个相吧。”陈明仁没有听见,他正沉浸在对往事的沉思之中。    
    “子良将军,主席喊你照相哩!”陈毅拍拍他的肩膀。陈明仁有点不好意思地站到毛泽东身边。合影后,毛泽东对他说:“外间谣言很多,你回去后,可将这照片送给你们黄埔同学,只要送得到的都送一张,至少冲洗五十打吧。”    
    接着闲聊到湖南和平起义,陈明仁说他很后悔当时没把蒋介石手下的特务头子毛健钧扣下来。毛泽东挥挥手说:“没错,没错,不要扣,革命不分先来后来嘛。如果那时扣他们,反而会惹麻烦,你这是策略。那个白崇禧不是自号小诸葛吗?你这是智斗小诸葛嘛!”    
    毛泽东言词恳切,陈明仁感动不已,诚恳地检讨湖南和平起义善后工作没有做好,致使部分官兵叛逃。毛泽东安慰他:“你的义举意义重大,不在于有多少人归诚。即使只有你一个人起义,也是成功的。”    
    后来在毛泽东举行的一次家宴上,谈到当年四平之战,陈明仁诚惶诚恐,毛泽东说:“两军相战,各为其主嘛!犹如划船,都想划赢。”还补充了一句:“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    
    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举行了。随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下午3点,首都三十万军民参加开国典礼,林伯渠宣告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程潜和陈明仁与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国大典。他们与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和任弼时等湖南的中共高层领导一样,南望湘云,心潮澎湃。湖南人的时代在这个时候达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为了迎接这个崭新的共和国的诞生,湖南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知奉献了多少鲜血与代价,一部近代现代中国史,是湖南人用鲜血写就的史诗,也是湖南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四部分  不一样的风采湖南是培育各种人才的摇篮(1)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已经看到,湖南人在和平年代的生活,是耕田与读书。湖南人热爱桑梓,湖南人又喜欢读书。这是一个奇怪的矛盾。他们一方面耕耘着桑梓的土地,一方面关心着桑梓以外的世界。因此,他们身在家乡而总是关注着书本传播的信息,吃着家乡的饭而疏忽了对家乡的建设。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离乡背井,去追寻书中展示的那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到了当代的太平盛世,湖南的耕读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向商读文化、工读文化的延伸。许多湖南人一边经商一边读书,很想获得一个儒商的雅号。还有更多的湖南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笔者姑且生造一个名词,称之为“儒工”。    
    现在的“读书”,更多是新闻消费、信息消费和文化消遣。和真正读书的人相比,看报、看杂志、看电视的人猛增。不过耕读文化的本质没有改变。湖南人照样是做着手头上的事情,心里却牵挂着世界上发生的那些与自己似乎丝毫扯不上边的事情,比如沙龙正在动第几次手术,南非有人在温泉里放入小鱼给人护肤,美国人为猪举办运动会等等。当湖南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彼此永远别想告诉对方什么新闻,因为一旦你想报出一条新闻,百分之百是对方已经知道了的旧闻。但是,他们仍然会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各抒己见,通常会因见解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由此可见,湖南人的心思,终究还是没有放在本土,他们好高骛远,一有机会,他们还是会跑出去闯世界,寻求机遇,实现自己的抱负。    
    湖南人是非常乐意把子女送到国外去留学的。只要子女提出出国深造的要求,父母和亲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凑足资金把他们送出去。长沙没有一家外国领事馆,办出国签证格外麻烦,要跑到北边的武汉或北京,或者是南边的广州。可是,湖南人不厌其烦,不惜耗费精力和时间。于是,长沙的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生意繁忙。    
    湖南人前辈中的人才,都不是贪恋故土的人。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如果家乡暂时不能为你提供成材的条件,那么死守在家乡就是难有出息的,随着岁月的流逝,成材的希望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俗话又说:大丈夫志在四方。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湖南籍中国名人,都有过离乡背井的经历,有的还走出过国门。曾国藩走出了湘乡的荷叶塘,左宗棠告别了湘阴的柳庄,谭嗣同从浏阳奔赴京城英勇就义,陈天华葬身在日本的海域,黄兴战斗在两广和湖北的武昌,蔡锷先在北京遭遇小凤仙然后在云南起兵讨伐袁世凯,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与贺龙等人南征北战,然后入主新中国的首都。齐白石没有沉迷于诗情画意的湘潭山水,沈从文也只能在异乡眷念他那民风淳朴的凤凰。或许,只有王夫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外。    
    同样,外省人来到湖南,也大有成材的希望。屈原和贾谊被放逐到湖南,以他们绝代的才华,为湖南带来很大的荣耀。他们虽然都屈死在这块接纳和包容了他们的失意的土地上,但他们的才华和名声却没有被埋没。这些例子都说明,人才在本质上就是趋向于流动的,他们需要四处闯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求机遇,施展抱负。人才的流动和交流,的确是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近一百多年来,湖南曾涌现出了众多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没有留在故土从事本省的建设。他们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整个民族。周兴旺先生把湖南称为中国的“人才首都”,虽然很令湖南人振奋,但细想之下,觉得未免有些牵强。湖南盛产人才,但总是把他们一个个输送出去。对湖南比较中肯的定位,应该是“人才的摇篮”。这种定位同样令湖南人振奋,作为人才的母亲,湖南不仅对人才有养育之恩,而且具有教育家的智慧和为人师表的风范。    
    人才的首都,是群英荟萃的地方,而不必是盛产人才的地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才的首都,应该是在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人才的首都理所当然是北京。湖南的大人才们,都在京城施展各自的才干,而湖南继续在充当人才摇篮的角色。    
    我们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在中国的历史上,人才中心往往是随着政治首都而变迁。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山东、河南、山西、河北这些黄河中下游的省份涌现了大量的名人。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些地方仍旧是人才的发源地。到了中古时期,自宋代以后,人才的产地渐渐南移,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等省份各领风骚。近代史上,湖广及东南沿海省份的人才异军突起,而湖南犹如火山爆发,人才喷涌,滚滚席卷。    
    西方的历史表明,文化中心、人才中心在不断地流变,从古希腊的繁荣到罗马的强盛,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法国的崛起,从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到德国的勃兴,直到今天美国首屈一指的富强。    
    我们同样无法否认另一个事实:在历史上,湖南从来不是人才会聚的地方。作为人才的摇篮,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湖南吸引了不少文人骚客的目光,使他们油然而生游览、观赏和吟诵的雅兴。但是,除了在战争中败退到这里的部落首领和被朝廷贬谪到这里的官员,很少有外面的人才愿意在这里定居。相反,倒是湖南的人才纷纷离开故土,游学异国他乡,驰骋万里疆场,然后在和平的岁月里,继续活跃在远离故土的地方。    
    湖南人正是以用自己的才干服务于国家和民族而著称,如果外省的人才荟萃湖南,而湖南本省的人才也滞留于本土,那就谈不上湖南人为国家做贡献,而是外省人在为湖南奉献才智和力量了。


第四部分  不一样的风采湖南是培育各种人才的摇篮(2)

    这里还想说的是,湖南历来留不住本省的人才,并不是说湖南容不下人才,而是湖南的人才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要向外流动。其一是人才本身注定是要流动的。他们需要离开本土,到外面去闯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求机遇,施展抱负。其二是人才太多的地方,竞争过于激烈,难以出人头地,甚至找不到表演的舞台。其三是湖南人个性很强,本省的人才挤在一起,会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