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田百石战斗。这是中央红军转移突围即开始长征打的第一仗。百石距县城有120里,属于新田管辖,土路难行,我们是乘越野车去的。这一仗是由当时担任左前卫的红三军团打的。1934年10月21日上午,三军团四师在向百石、古陂摸索前进时,被守敌发觉,双方接火,战斗提前打响。我红四师发起冲锋,攻击百石高地碉堡。守敌弃堡逃命,躲进一个被称为“万人祠”的大堡垒(实际上是客家人住的一种围屋,不过更为坚固、封闭)。我军在对龟缩“万人祠”的守敌展开政治攻势无效的情况下,于傍晚用迫击炮将其摧毁,全歼顽敌。但是,在这场战斗中,在前沿指挥作战的四师师长洪超不幸被流弹击中,为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洪超师长是湖北黄梅人,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湘南暴动,担任过朱德的警卫员,并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自1930年始,他就在红三军团任团长,从1932年起就担任过几个师的师长,是彭德怀非常喜爱的一位优秀的战将。他牺牲时才25岁。彭德怀在含冤去世前,还记得这位老部下,要身边的人不要忘记洪超,他是我们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因此,听说洪超师长的遗骨就葬在金鸡圩金鸡村边的山上,我们表示一定要上山去凭吊。我们没想到,上山的路已长满了半人深的茅草,师长的墓是一个小土包,没有立碑,野草丛生,旁边是当年挖的很深很宽的战壕,若不是乡长带着我们来,很难找到。青山到处埋忠骨,我们在墓前为我的这位大老乡——英雄的师长、长征的山鹰默哀致敬。
——古陂战斗。古陂距县城50多里,前清以来商业比较发达。在赣南有“头唐江{1},二古陂”之称。1934年红军突围时,这里是粤军防守第一道封锁线的第一师师部所在地,为重点防御区域。在红三军团攻打百石的那天下午,红一军团先后在新田圩和金鸡圩展开了攻击,歼敌600多人。敌副师长逃至古陂的师部准备固守,但结束百石战斗后的红四师乘胜追击至古陂,与敌遭遇,战至午夜。次日拂晓,敌军仓皇向安西逃窜,我军占领古陂圩,缴获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
——安西战斗。它发生在今安西{2}镇附近,离县城60里。这是一场比较激烈的战斗,我们看了老鸦洞战斗和桐梓岗战斗两个战场。这都是山头,粤军收容兵力万余人枪,构筑工事作最后堵截。22日中午,红军先头部队追抵这里,突遭袭击,损失不小。后续部队再次冲锋,与敌反复争夺,战至次日,虽将敌三面包围,但终因敌占据有利地形,未能拿下高地。红军为争取时间,迂回别处前进。守敌惟恐红军断后,大部都回撤广东南雄。
红军各部在渡过于都河后,相继歼灭驻守信丰古陂、新田、安西,以及安远版石等地敌军,至10月27日,所有部队从多处过了桃江,完全摧垮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3}。
对此,陆定一同志当年有诗赞曰: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腾越庾岭袭汝城
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国民党军队尚未看清红军的战略意图。粤军已将主力撤至赣粤边界,仍防红军进入广东。湘军何键部队一时未驻赣湘边界,湘南仅有地方武装把守。据此,红军沿着赣粤和湘粤边界,向湘南的汝城一带推进。担任左前锋的红一军团进入广东,沿赣粤南侧向湘南推进。右前锋红三军团进入大余境内,沿大庾岭{1}北麓向湘南推进。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虽未摆在湘南,但已电令粤军和湘军火速调兵,在湘粤边境的汝城、城口一带构筑第二道封锁线,阻止红军西进。10月下旬,粤军从北、南两面向大庾岭两麓进逼,对红军夹击。红军予以反击后,从大余进入崇义,翻越高山,向汝城、城口进军。
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端,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接部,是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地。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庄园”。这个县历史悠久,从东晋以来就置设县制。有趣的是该县既毗连三省,又水注三江。县境为山字形地质构造,县城地势高,四面环山,周围海拔渐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形成“溪重涧复,万派倒流,实踞湘、粤、赣三省之上游地”,众流直向三面汇聚的奇观:西有30余条支津注入湘江,东有20余条支津注入赣江,南有10余条支津注入广东北江。由于遍布矿藏和水能资源,县内有丰富的地热。距县城不远的热水圩,有湖南省面积最宽、流量最大、埋藏最浅、水温最高的热水型温泉{2},史称“灵泉”。红军来过这里,至今还保留有“红军池”,池边还有当年红军刻的标语。
汝城是共产党和红军活动历史较多的一个县,为湖南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毛泽东和朱德都率军来过这里,朱德还来过多次。过去我们都知道朱德遇险、又以“伙夫头”而脱险的故事,但不记得就发生在这里。1927年10月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与汝城相邻的江西崇义活动。那时,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范石生任国民党的军长正驻防汝城。为与范石生建立反蒋的统一战线,党中央同意朱德到汝城与范谈判。11月中旬,朱德一行至汝城附近的濠头圩宿营,他本人住祠堂。半夜,土匪偷袭,包围了祠堂,朱德躲进厨房,顺手系上伙夫围裙。土匪头目见到朱德后问:你是什么人?他答道:伙夫头。匪徒见他身着旧军装,脚穿草鞋,便信以为真;又问:朱德在哪里?朱德指道:就在后屋里。匪徒们扑向后屋,朱德迅即从窗口跳出脱险。
1928年1月,朱德、陈毅部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农军配合下,发动湘南起义。4月,毛泽东为策应湘南起义,率工农革命军下井冈山攻占县城。8月,朱德率领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组成的红四军下山又进入汝城县境。1929年5月,彭德怀也下井冈山率红五军攻克县城。1931年2月底,邓小平等在百色起义后率红七军分两路过县境,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5月,在中央苏区西路转战的彭德怀又率红三军团再度攻克县城。1934年8月,为中央红军先行探路的红六军团也进入该县西进。
正是由于汝城有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基础,又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因此,1934年10月底,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又分三路进入汝城,来突破由粤北城口至此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城口属广东仁化县,也是红军出没的地区。从城口至汝城,沿线80里都筑有碉堡,仅汝城县内就有200多座。为通过第二道封锁线,红军在汝城行军作战16天,足迹遍及现今的22个乡镇200多个村子,进行大小战斗13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仙岭战斗、濠头战斗、大坪圩战斗、百丈岭战斗、延寿战斗等,摧毁碉堡100余个。2004年10月28—29日,我们在汝城考察,实地看了几个地方。
——苏仙岭战斗。苏仙岭是离县城只有五里的一个山包。1934年10月30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经过急行军,有如神兵天降抢占了攻打县城的制高点苏仙岭。驻县城的守敌分三路包抄,向苏仙岭形成合围攻势。坚守苏仙岭的红军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牵制县城守敌,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主力部队绕开县城,突破封锁线赢得了时间。
——濠头战斗。1934年11月2日,红三军团一部从江西崇义方向进入距县城80里的濠头,沿途摧毁敌碉堡10余座,乘胜占领该地的一个主碉堡,并抢占县北与桂东交界的要隘石壁山,扼阻桂东守敌向濠头增援,围困守敌三天三夜,掩护大部队向南折西推进。在濠头还有纪念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打濠头的“红军楼”,而朱德遇险的那座祠堂已不存在了,一个知道此情的89岁老人领着我们去看了那个地方。与此相反,朱德在县城住过的朱家祠堂不仅保存完好,而且修缮一新,很有地方建筑特色。1928年朱德住在这里时,写了“世界一家”几个字。如今这个题词已制成横匾,高挂在朱家祠堂的门楼重檐上,成为难得的革命文物。
——百丈岭和延寿阻击战。1934年11月12日,这时中央军委纵队已通过第二道封锁线向西前进,湘军进行追击。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十三师在县城西面60里左右的百丈岭地带筑好工事,以居高临下之势阻击数倍于自己力量的湘军,与敌激战至13日黄昏,完成阻击任务后才西进赶上红军大部队。我们车行至百丈岭时,地方党史办同志说:这百丈岭既使红军阻击了湘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起到了阻止日军的作用。日军以为百丈岭是百座大山,因为宜章多平原和低山,汝城多大山,海拔比宜章高400多米,若进入百座大山之中,难以出来,因而日军只占领了宜章,未进占汝城。百丈岭吓退了日本鬼子兵,有功。党史办同志继续讲长征过这里的情况说:在红五军团十三师阻击湘军的前一天,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在百丈岭南面的延寿一带阻击粤军。由于红军后勤部队大批骡马、辎重拥塞于延寿至西的山涧小道上,行进迟缓,红三十四师不得不拼死阻敌。粤军在增援的湘军配合下,与红三十四师反复争夺延寿江边制高点青石寨,许多战士倒在江里。军团长董振堂手端冲锋枪,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夺回了青石寨。经过三天三夜血战,终于掩护辎重队伍顺利通过。也是13日黄昏,董振堂指挥部队且战且走,到宜章赶上了大部队。
——追踪考察沙洲村。在于都纪念中央红军出发长征7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罗开富同志讲了他在1984年走长征路时经过汝城沙洲村听说的“半条棉被”的故事,我听了很受感动。没想到半个月后,我竟来到汝城。在10月29日下午到达文明乡时,我就要求去沙洲村实地访问“半条棉被”故事的后人,即使车子不通也要走去。很幸运,我们在沙洲村找到了“半条棉被”故事房东的后代。那是在1934年11月初,红军大部队到达文明乡境内。文明乡位于汝城县西部,距县城近100里。因此地有“文经武纬、山明水秀”之说,历史上出了些文武官员,故有此名。解放军的上将李涛、朱良才就是本县离此地不远的人。当时在红军总卫生部工作的朱良才,就率部驻扎沙洲村。邓颖超、蔡畅等三位女红军住在沙洲村徐解秀家。邓颖超看到徐家一贫如洗,连床棉被都没有,于是将自己的棉被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家御寒。徐解秀是世纪同龄人,罗开富在1984年采访她时是84岁的老人。前些年已去世。徐解秀有四个儿子,四代人二十几口。我们去了徐家,看了当年邓颖超、蔡畅等住的房间、睡的木板床和用的柜子。都是原物,非复制品。徐解秀的孙子说:他们的爷爷为红军当向导走了,奶奶也想当红军,但有一岁的奶孩子,没走了。徐解秀一直珍藏着这半条棉被;目前已成为革命文物由博物馆收藏了。1996年4月,北京电视台《永恒瞬间》摄制组来到该村拍这个故事时,将一床签满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校学生姓名的新棉被送到了徐解秀老人的遗像前。她的孙媳妇将那床学生签名的包单给了我们看。我们既追思当年红军的爱民之情,也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