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鹨桓黾饶芤帜芊篮榈乃こ獭U飧龉こ淌钦馓跽秸垢吣芊裥纬傻墓丶!
发源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雪山的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千百条涓涓细流穿过峡谷,千廻百转汇成江河,在千山万壑间奔腾而下,呼啸而出。一入平原就像脱缰野马、四处奔泄。任意塑造出了宽阔而不稳定的河床、和时分时合的岔道。不仅水势汹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稳定。
那么,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设置工程,才能最佳的控制水的流量呢?这将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3节 都江堰(5)
塞满卵石的竹笼
这一年李冰率数万民工,在岷江河岸边开始动工。工人们用竹片编成笼,笼内塞满卵石,然后通过渡船运输到江心。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这时,李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岷江水在座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前,嘎然而止。这座大山成为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而尖山又是江水流入平原的必经之路。怎么样才能把水引入成都平原呢?
李冰决定开山辟水路。他要凿开尖山,让江水流入平原。这个决定就意味着要将一座大山从中截断。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简陋的石锤旷日持久的凿打。如果只用这种方法,凿开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而秦国的统一大业却迫在眉捷。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4节 都江堰(6)
用电脑绘制的都江堰全景
直至今日,我们都不得不佩服李冰那超人的智慧,他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民工们先在尖山虎头岩岩面上架起大量木柴点火燃烧,一直烧到岩石发红,再用冰凉的江水,一瓢瓢泼向滚烫的石面。经过热胀冷缩,岩石崩裂疏松之后,民工们才腰系吊绳,登上虎头岩,挥锤凿打。这一来,便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光荫荏苒,历经八年,尖山终于敞开胸怀。虎头岩的山体,分出了一条宽20米的水路。工程的关键部份,航道入水口的建成,使岷江水进入了平原。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的奇思妙想,把这个入水口称为宝瓶口。从此,汩汩清流,从宝瓶口奔涌而出,永久性地灌溉着成都平原。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5节 都江堰(7)
分水堤
李冰当时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选择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依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都江堰工程又分为三大部份对水进行处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鱼嘴分水堤尾部的飞沙堰。
飞沙堰水底部分
面对滚滚而下的江水,首先由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平时六成江水分入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夏季洪水到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主流,而后汇入长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如同约束狂野江水的瓶颈,控制着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不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为精妙的处理。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地,外江处于凸地,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地,底层水流流向凸地。因此,随洪水而下的沙石大部份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6节 都江堰(8)
都江堰
都江堰放水图
分沙之后,仍然有部份泥沙流向内江。这时,河道又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旋流冲力,再度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达到98%。都江堰工程这巧夺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应、互相配合,成功地做到了防洪排沙,它所蕴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政府组织民工,每年利用枯水季节清理河床。清淤时必须要挖够深度,以什么深度为标准呢?李冰当时在宝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了石马,每年掏滩只要看见石马,深度就够标准了。过深,内江进水量大,灌区会受到洪水威胁,过浅,内江进水量少,灌区会遭受旱灾。同时,在岁修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确保飞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这条“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为人们所使用。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7节 都江堰(9)
关中水文地理
千年沧桑之后,都江堰不仅没有衰退成为历史遗迹,发挥的效益还与日俱增。控灌的农田从秦汉时代的一百多万亩,增加到了今天的一千多万亩。
由于它崇尚自然的治水思路,浓厚的东方哲学色彩,使它在漫长的时代里,已经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浑然天成,所以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公元前256年,历时14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都江堰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
此后在从成都出川的畅通水路上,飘满了船泊,岷江上游沿岸的木料顺水而下,运往成都制造战船,士兵和兵器都直接在成都集散。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8节 都江堰(10)
都江堰位置图
面对岷江之水在成都平原上的新水源,老百姓纷纷主动开挖大小沟渠,把水引向田间。巨扇式的渠网使广袤的平原和附近的丘陵一改旧貌,短短数十年就使曾经旱涝无常的四川盆地增加了万亩良田。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又有十万秦国人,陆续从北方迁往蜀地,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垦广阔的平原。囤积的粮食使蜀郡成为当时天下最大的梁仓。秦国国力与日俱增,成为当时中国疆土上最强大的王国。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19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1)
秦俑发现人:杨志发
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千百年来,它只是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直到有一天,几个陕西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
1974年,干旱袭击了陕西省临潼县的西扬村,焦虑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够拯救他们枯萎的庄稼。几个村民将打井的地点选在一片石榴树林里的。三月份的一个黄昏,井水并没有看到,从地下五六米深的地方却挖出了一个真人一样的陶土人头。发现陶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考古工作者取代了当地的农民,就在这个打井的地方,专业的发掘开始了。
最终的探测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空前巨大的陪葬坑。它的面积完全超过了人们的想象。1974年,由几个打井的农民开始,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残破的兵马俑开始接受精心的修补,它们当初的面貌开始恢复。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个陶俑重新站了起来。他们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样,清一色都是战士的装束,身着铠甲和战袍,象军队一般,排列得整整齐齐,肃立在一道道隔墙之间。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0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2)
秦俑
陪葬坑中还挺立着几百匹战马,它们昂首嘶鸣的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霆万钧的战场。在战马的边上,古代战车的痕迹清晰可辨,木制的战车完全朽烂了,车体的轮廓却保留了下来。
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在二十世纪70年代,排列在考古专家面前的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
关于这个俑坑的存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他们是谁的军队,这个陪葬坑的主人又是谁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
秦始皇陵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1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3)
青铜矛上的“寺工”
青铜戈上的“五年相邦吕不韦造”
这样壮观的陪葬坑似乎也只能是气度非凡的始皇帝的作品。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推断最终是否成立还需要更为直接的证据。挖掘在进行,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又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仔细清理以后,兵器表面上显露出一些文字。
在这只矛上刻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非常相似,念作“寺工”。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专家们找到了更加确凿的证据,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自杀前的吕不韦。他是秦国的丞相,秦始皇的仲父。
兵器上面的这些纪年标志着它们准确的生产日期。毫无疑问,这些兵器都是在秦始皇时期铸造,在秦始皇死后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站在袁仲一和他的同事面前的,竟然是那支被历史的迷雾笼罩、消失了2000多年的无敌军队。突然间,司马迁笔下模糊的秦军形象,一下子就变得具体、清晰起来,兵马俑给人们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2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4)
秦俑
长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县,战争就发生在这个山谷。即将投入战斗的秦军,一直是古代史学家几笔带过的模糊形象。而今天,军事专家已经可以根据秦兵马俑去推测那支令人生畏的军队如何作战了。
长平之战,秦军主力在面对象波涛一样翻滚而来的赵军时,怎样发起攻击?他们的战斗队形是什么样的?这些一动不动的陶土战士,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在兵马俑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可以设想,在长平谷地的秦军军阵中,他们最先与赵军接战。考古发现,他们曾经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这些弩兵分为三排,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3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5)
秦俑
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去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时空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古代射击的时候一定要轮番射击。
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秦军弩兵的作战队形。专家认为,他们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以推测,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密集的杀伤力最为致命。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4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6)
第二个被发现的俑坑
在兵马俑博物馆,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