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石油巨头趋利避害的特点,他们是不会把自己的大批资金投到有争议的地区去的。他们会要求在大规模开采之前,和平解决争端。果不其然,面对日本的吵嚷,2004年9月29日,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下属的派克顿东方有限公司和优尼科公司宣布,他们已经不再继续有关勘探、开发和销售中国东海西湖凹陷区天然气资源的五个合同。
中国已经向日本明确表示:搁置分歧、合作开发,并把与日本能源合作放到亚洲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这表明,中国在以理性与合作的姿态,实现石油的稳定供给。但日本却有人危言耸听,称“中国离动用海军到‘日本海域’开采天然气的日子不远了”。日本有媒体认为,中日两国的海底资源之争,已经成为继二战历史问题、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之后,中日关系中的又一个不稳定因素。日本的做法,严重干扰、阻碍了中国东部的油气开发。
第三部分中哈石油管道风波
1997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提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计划。当时,中哈商定共同铺设一条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岸边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长达3000多公里的石油管道,总投资为25亿至30亿美元。
整个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第二段从肯基亚克到阿塔苏;第三段从哈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实际上,早在2003年3月28日,中国石油与哈国家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共同出资修建中哈原油管道的先期工程肯基亚克—阿特劳段全线贯通。
2004年5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来华进行访问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两国联合声明,并出席了两国政府关于在油气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等文件的签字仪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耕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总裁卡拉巴林签订框架协议。
中哈签署的《关于共同开展中哈石油管道分段建设投资论证研究的协议》规定,“在保证资源落实的前提下,中哈双方同意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项目按照以下基本条件和参数完成投资论证:一期为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建设,管道输油量为每年1000万至2000万吨。二期将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前者为西哈萨克斯坦里海油田到中国的第二期工程,后者为暂时未建的第三期工程,最长,也最为关键。协议还规定,研究扩大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道输送能力的可行性。双方同意将根据资源的落实程度,研究把整条管道的输送能力扩充到每年5000万吨。
中哈石油管道不经过第三国,也不用铁路或者油轮运输,安全系数高,加上中国对石油需求量一直稳步增长,所以具有很大的经济性,是个长期工程。然而,就是这条管道的建设,也遭到了美国等国家的重重阻挠。从2003年以来,美方一直在对哈方施压。美方借助军事经济援助,希望哈方放弃中哈管线,将其石油引入正在建设的、由美方控制的巴(库)杰(伊汗)管线。美方更是说服国际金融机构,让它们放弃对中哈管线的贷款。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美方向哈方提供了9200万美元的援助,而2004年仅军事援助就占到420万美元。2004年3月,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访哈时又“苦口婆心”地劝说哈方,希望哈每年通过巴杰管线运送2000万吨的石油。这一切,瞒不住世人,就连美国智库战略预测公司也撰文指出,有迹象表明美国正竭力阻挠中哈石油管道的兴建,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北里海项目收购
2003年3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达成协议,以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G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英国天然气国际拥有的哈萨克斯坦北里海项目8。33%的股权,即大约1/12的权益。根据协议条款,该项目的合作伙伴有权以同等价格优先获得这部分股权。
4天后的3月11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BG集团谈判达成了股权收购协议,中国石化集团与中海油以同样的开价购买BG在北里海项目另一个1/12的股权。
北里海项目原有股东由包括意大利的埃尼—阿吉普公司、BG集团、英荷壳牌以及法国的道达尔公司、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和日本的INPEX公司在内的全球大型石油公司组成的财团。该权益主要包括极具吸引力的卡什干油田、卡拉马可斯发现区和其他三个重要的远景开发区。卡什干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之一,更是近30年来世界油气的最大发现,预计可采储量达130亿桶油当量。
然而,到了2003年5月12日,BG公司通知中海油,北里海项目的现有股东已决定行使其优先购买权,双方中止拟定的股权购买协议。3天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也宣布放弃收购北里海项目股权。
正如《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所言,一个由西方石油公司组成的集团已经将两家中国能源公司排挤在全球最大的石油开采项目之外。这两家公司原本很有希望参与这个石油开采项目,但目前它们的海外业务扩张计划将因此面临更多障碍。
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其他海外项目的运作上,也同样遭遇着由于围堵而被搁浅的不公平的命运。2004年年初,伊朗开放16个油田的勘探开发权给外国石油公司。然而,就在中国石化公司满怀信心,准备参加投标时,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有关人员亲自登门,要求中石化退出伊朗竞标,遭到中石化的断然拒绝。
第三部分石油巨头抢滩中国
【石油故事】企业靠品牌生存。石油公司油品不愁卖,还需要品牌吗?实际上,国际炼油和石化企业同样有品牌。品牌就代表着质量和信誉。在油品方面,埃克森公司的ESSO、BP公司的BP、壳牌公司的SHELL等,就是靠着强大的品牌优势,在全世界横行无阻。这类品牌一是出现在加油站上,二是在各种润滑油和其他产品上。中国石油企业虽然有昆仑、长城等润滑油品牌,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品牌,但相比洋巨头,品牌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还比较弱。
2004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并有计划的统一和规范标识,在中央电视台作品牌广告,说明品牌经营已经越来越引起中国石油公司的重视。
与个别国家对中国在石油市场上围追堵截不同,石油公司更看重的是中国巨大的石油盛宴。
各大石油公司纷纷抢先进入中国市场,掀起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成品油批发、零售领域作为石油化工行业产品的销售终端,历来就受到大型石油公司的重视。一方面成品油销售是石油公司完成产品的最终销售从而实现利润的关键,另一方面成品油销售环节的投资回报也较为稳定丰厚。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2004年12月11日要开放成品油的零售市场,2006年12月11日要开放批发市场。事实上,早在中国承诺的成品油零售开放时间之前,几大石油巨头已经在中国暗暗较上了劲。加德士、壳牌、BP、埃克森等外资石油公司已经通过合资、租赁等多种方式介入了加油站的经营。
法国道达尔公司也在2004年中宣布,要与中国石化集团联姻,投资约9亿元组建燃油公司,于未来7年内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四地开发200座加油站零售网络。除此以外,沙特阿美公司也在曲线潜入中国,分享中国石油业的盛宴。沙特阿美与中石化和埃克森美孚达成合资协议,三大石油巨头将成立福建成品油营销合资公司,在福建建设至少600座加油站。中石化与壳牌合资组建的“中石化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也要在江苏建一个500座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服务网络,经营期为40年。埃克森美孚也在与中石化协商在广东合建500座加油站。
不仅在终端市场,在石油开采领域,石油巨头也已表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早在1985年,壳牌在美国的派克顿公司和菲利浦斯共同发现了位于南海的西江油田,油田在1994年投产。这使得壳牌在1997年的份额油达到170万吨,成为在中国的原油产量最大的外国公司。
近年来,长北气田的开发,使得壳牌公司再一次引人注目。1999年9月,壳牌勘探(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石油合同,共同开发在陕西省和内蒙古地区的大型天然气气田。该合同为这个综合性项目建立起的框架包括天然气开采,新管线铺设,以及北京、河北、山东和天津的天然气市场开发。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旨在中国建成历史上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它不仅要引进世界上先进的工艺技术,建立世界级规模的生产装置,而且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管理模式。联合企业建成后,将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参与石化行业的竞争。合营企业将建立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开发区,项目总投资约40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之一。合营一方是壳牌南海有限公司,占50%的股份;中方投资者为中海石油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占50%股份。该公司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持股90%)与广东投资开发公司(持股10%)的合资企业。按照计划,石化联合装置预计于2005年底投产。
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大力向中国拓展。中国已成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投资热点。埃克森美孚公司购买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的20%,价值10亿美元。中国石化与埃克森美孚公司2000年就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两家公司在2004年签署框架协议,将在福建、广东合资建设1100座加油站。在中国润滑油市场上,埃克森美孚公司是目前占我国润滑油份额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天津、宁波、太仓、香港均拥有润滑油调配厂。埃克森美孚公司还与广州石化合作改扩建炼油和乙烯项目,将使炼油能力由750万吨/年扩增至1000万吨/年,远景规划扩增至1800万吨/年,乙烯能力远景规划将由2002年20万吨/年扩大到100万吨/年。该100万吨/年乙烯装置可望在福建合资项目完成后2—3年内(约2008年)建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国的关联公司还赢得了三峡大坝第一批14台水轮发电机组供应专业润滑油的合同和为大坝248套泄洪闸门和永久船闸116套液压启闭机提供润滑油的合同。
第三部分石油巨头抢滩中国(2)
BP公司更是不甘示弱。BP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外国投资企业之一。自197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公司在众多的商业项目中累计投资达40多亿美元,正积极参与一系列重大项目,并计划从2004年起,在未来5年内增资25亿美元。BP公司是上海大乙烯(SECCO)和广东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的惟一外方合作伙伴,并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和印尼东固气田向中国提供液化天然气(LNG)。
2004年5月11日,BP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分别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总经理陈耕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