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像史记-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刻而激烈的反思  在世纪之交,世界各大电视媒体都纷纷推出一些大型文献纪录片,从各自的角度回顾人类走过的二十世纪。这些纪录片风格各异,但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是用影像的方式叙述历史,这就与我们通常阅读的历史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这段我们刚刚经历的二十世纪历史,注定要与以往人类经过的所有世纪都要呈现更为丰富的色彩。  就我所看到的纪录片有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系列片《世纪》(Century)据创作者称本片重在“深刻而激烈的反思,二十世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顾上个百年遗产的绝好机会。”本片共13集,每集60分钟。第一集:legacy ( 遗产)主要讲一个变革的时代,二十世纪我们取得了哪些进步。第二集:politics of violence  暴政,叙述震惊百年的革命、暗杀和恐怖。第三集:Obsession  沉溺,讲述健康、美丽、适度和时尚――身体的崇拜。第四集:death and Glory死亡与光荣,讲述二十世纪的死亡之地。第五集:metropolis  都市,阐述人与机器的关系――控制和改变我们环境的欲望。第六集:Fame  名望,讲述世界舞台上的大小人物。第七集:I am the Greatest  我是最伟大的,讲述辉煌的世界体育。第八集:Freedom 自由,讲述这个世纪的公民自卫、反抗和权利。第九集:Disaster  灾难,讲述人与自然的碰撞对环境的影响。第十集:Vox pop  通俗的声音,讲二十世纪大众媒体的影响。第十一集:Scandal  丑闻,讲述人类百年的性、隐私和堕落。第十二集:Utopia  乌托邦。讲述意识形态―社会理想及其多种实现方式。第十三集:In to the unknown走向未知。主题是:无论是英雄还是蠢材都想更高更远更快,未来等待人们去探索。  本片的特点是经由二十世纪几个感性的命题切入历史,而非传统的编年体例,以专题方式结构历史,好处在于落笔自由,阐述深入,弊端在于缺乏历史的整体性。但就影像资料而言,不会因为某些历史环节的缺乏,而束手无策。影像史的写作,经常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毕竟,不是所有的时刻,所有的地方都有摄影机在现场。本片挑选出一些历史的关键词,直接将历史拎起来,显得机智而灵活,同时又能较好地吸引人们的视线,影像的历史编辑是线性的过程,必须最大限度的放大历史焦点。纪录历史和反思历史是两个不同的历史写作策略,本片的思想性要大于历史文献价值。


《影像史记》 颠倒黑白唤醒失去的记忆:无法缺席的影像(2)(图) 

  另一部是BBC环球电视制作的《人民的世纪》(PEOPLE’S CENTURY)(1900-1999)本片26集 每集50分钟  1900  希望的年代――现代化  1914  死亡地代 ――一战  1917  红旗飘飘 ――苏联  1919  失落的和平――世界格局  1924  生产线 ―― 工业革命  1927  伟大的逃逸 ―― 艺术创新  1929  大萧条 ―― 经济危机  1930  体坛狂热――体育史话  1933  种族征服 ――法西斯  1939  大战 ――二战  1945  放弃 ――核威慑  1945  勇敢的新世界  ――冷战  1947  现在自由了―― 殖民地的独立  1948  繁荣的时代――生活的丰富  1951  上升的太阳 ――日本的崛起  1952  生命延长 ――医学革命  1959  灭绝的生物――追悼5400种生物  1960  肤色的深处 ――-种族歧视  1963  屏幕的力量 ――电视的诞生  1965  伟大的跳越 ――文革  1968  新的解放 ――青年运动  1969  半边天  ――妇女解放  1973  小战争  ――局部战争  1979  上帝的还击  ――宗教问题  1991  人民的力量  ――苏联解体  1997  面向未来 ――生态危机  本片经过翻译和重新包装,曾在香港《凤凰卫视》系列播出,取名《百年叱咤风云录》,是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从类别上看,本片是编年体的写作方式,虽然并非年年俱到,当基本上围绕二十世纪历史的重大事件进行叙述,与前部作品比,正史的味道要更浓些。  第三部 是《震惊世界的日子》(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美国US VERSION制作,本片按天数划分――共93集每集3分钟,按年代划分共十集每集45分钟,每10年一集 每集选9-11个日子。以1860-1969年为例:  1961年4月2日  第一个飞往太空的人  1961年8月13日  柏林墙  1962年8月5日  梦露之死  1962年10月22日  古巴导弹危机  1963年11月22日  肯尼迪遇刺  1964年2月12日  甲壳虫乐队  1967年6月5日  六天的战争  1968年4月4日  马丁•;路德•;金遇刺  1968年8月21日  苏联入侵捷克  1969年7月20日  “一小步”-人类登上月球    本片的体例虽然也是编年体,但切入角度则相当轻灵,选择“震惊世界的日子”为叙述点可以很好的压缩时空,将历史更细节化的复原。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是由每一天组成的,每一天又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这些事件有偶然也有必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都影响了历史的某些进程。即便像“梦露之死”这样事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生态和舆论生态。就像中国的“阮玲玉自杀”,极大地影响了上海乃至中国的思维方式一样。


《影像史记》 颠倒黑白唤醒失去的记忆:无法缺席的影像(3)(图) 

  我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里,一直在反复观摩这三部纪录片,他们涉及的三种叙述方式都让我着迷,那段时间,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始策划制作中国二十世纪的影像史——电视系列片《百年中国》,我长时间痛苦的是我们的历史写作,特别是影像史写作,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运用什么体例倒成为其次要考虑的问题,取命题入史,我们无法选择一些更有意思的角度;取关键时刻,我们得回避有影响但敏感的时间,最后的选择就是编年体。我们最大的努力就是吸取西方影像史学的叙述方式,尽量将看似正史的《百年中国》写的趣味盎然。  《百年中国》的尝试  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创作了两年的时间,在央视的多个频道播出了两年,全国几十个电视台也相继播出,它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一直被学术界津津乐道。借用台湾评论界的一句话讲:以影像穿透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之障,重构过往岁月的企图也可视为对历史迷宫的大胆闯入。应当说如此大规模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行系统的影像梳理,在中国电视界尚属首次。关于历史文献片的创作模式,关于历史叙述的影视参与,关于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甚至关于影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其基本的落脚点都建立在对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影像的阅读、消化、剪辑、叙述和结构上。  《百年中国》的创作最直接的一个启示可能是:没有影像参与的历史写作是不完整的,难以想象的。  现在史学界开始注重历史学家的体验和想象,实际上就是希望对历史的图景进行最贴近和最稳妥地重建。注重世态风俗的历史写作策略,表现了历史研究的新境界。研究百年史的学者不应总把眼光放在典籍上,先进的记载工具所记录的历史原生态,不应受到历史学家的冷落。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历史的眼光、思路乃至写作方式的调整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年中国》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历史写作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第一、避开文字与文献叙述主流话语对历史的霸权性干涉,探索了以影像为主要叙述载体的结构方式。  第二、避开影像主体所不可避免的正史叙述模式,从影像所涵盖的画面细节扑捉反映历史原生态的瞬间。  第三、避开意识形态对历史本身的遮盖,从历史发生的现场氛围还原历史的真实。  历史的现场还原是文献片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界熟悉的王国维首倡的“二重证据法”曾经在世纪初经陈寅恪的推崇使史学界大受启发。实质无怪乎在历史研究中提倡实证主义的方法。图片的运用也并非始于今天,郑振铎初刊于1932年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的例言有一段话说明作者费力搜求插图的学术追求,其中除了“足以增高读者的兴趣”外,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那些可靠的来源的插图里,意外的可以使我们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情态。”而这正是文字很难准确表达的。借助于影像再现历史,是《百年中国》的主要追求,我们企图通过影像重建百年历史的知识谱系,在典籍、文献和图片与影像资料的相互印证中,重建那个时代思想的轮廓和脉络。充斥于《百年中国》里的对历史的“想象和还原”以及大量对“历史暗角”的发掘都是这种努力的明证。在《慈禧西行》里,编导沿着西行的路途,费尽周折,一路访来,真实再现了这位老佛爷的悲惨境地,这恐怕是任何史书都无法达到的历史真实。  在《百年中国》的创作过程中,因为是用影像资料作为历史写作的基本语汇,因为是在讲历史而不是在论历史,历史的具象关照和描述性语言就成为我们的首选。《百年中国》并不排斥抒情,但这种抒情是建立在对历史的诗意叙述上。在1949年《进京赶考》一集中,说到中共中央机关进京场面,当时的摄影师拍下了许多细节,其中一个画面是在车上拍的,镜头从近景摇到远处的滹沱河,冰水已经融化。在这里我加了一句抒情的解说词: “放眼望去,滹沱河已冰雪消融,春天真的来了。”看起来是对画面的直白解说,但其中却蕴含了浓郁的情感成份,表达了在1949年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对中国迎来新生的喜悦和憧憬之情。  在处理历史过程的回溯时,我们经常采用蒙太奇结构方式,将历史浓缩在一些关键点上,既简明扼要,又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在《无声的中国》一集中,说到孙中山第三次入京,没有活动画面,只有照片。我们通过孙中山一生的三次入京的蒙太奇处理,回顾了孙中山的战斗的一生,解说词是这样说的: “面对北京政局的重大变化,孙中山抱病入京,在前门火车站,孙中山面对在寒风中迎接他的30万民众感慨万千。31年前他第一次入京,怀揣写给李鸿章的信件,希图陈述自己的变革主张。13年前他应袁世凯邀请第二次入京,调和南北,稳定政局,巩固共和,形成一股巨大的政治旋风。此次他第三次入京,面对中国混乱的政坛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他仍然呕心沥血,争取南北和平统一。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已经力不从心了。”这样的处理方式赋予了历史有意味的形式和富有震撼力的反差。


《影像史记》 颠倒黑白唤醒失去的记忆:无法缺席的影像(4)

    文献片的影像资料本身就是语言,而解说词的运用就必须与画面语言相配合,在《百年中国》中,我们恰当地将自白的看图说话与对历史画面的深层描述结合起来,生动地体现出历史的现场感。在《和平之光》一集中,说到马歇尔调停失败回国的情节,国民党的新闻影片记录下了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