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希腊寓言家拉·封丹曾经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遵循的原则是:追求高层次。你是第一流的,你应该有第一流的选择,在工作中加入‘热情’。”因为有了热情,你就会主动起来。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所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以后,老板把大门的钥匙交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的目瞪口呆,羞愧的无地自容。如果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你的房子是你自己建造的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自己的生活是个人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的优美、高贵。把自己当成那个木匠,想想自己的房子,用自己的智慧好好建造。因为墙上的铭牌上始终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热情是工作的最大动力(2)
对自己的工作热情的人,不论工作有多少困难,或需要多少的努力,始终会用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进行,而且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只要抱着这种态度,任何人都会成功,都会达到目标。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事实上,这不是一段单纯而美丽的话语,而是迈向成功之路的路标。
凡事都显得漠不关心,就连对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也不关心,这种情形如果出现在老年人身上还情有可原,因为他们的精神与肉体都已衰老。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以如此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和工作,这是绝对不能宽恕的。年轻人应该有非同寻常的志趣和热情,有比别人更突出、更坚韧的意志,凡事灵活、敏捷、主动。
同样一份工作,同样由你来干,有热情和没有热情,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使你变得有活力,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创造出许多辉煌的业绩,使老板对你刮目相看。而后者,使你变得懒散,对工作冷漠处之,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潜在能力也无所发挥。
你不关心工作,老板也不会关心你;你自己垂头丧气,老板自然对你丧失信心。你成为企业里可有可无的人,你也就等于取消了自己继续从事这份职业的资格。
许多年轻人,工作大多是茫然的。他们每天在茫然中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领回自己的薪水,高兴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后,仍然茫然地去上班、下班……他们从不思索关于工作的问题:什么是工作?工作是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工作?可以想象,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为了谋生或薪水而工作,他们不可能在工作中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创造性地、充满热情地工作。
我们固然是踩着时间的尾巴准时上下班的,可是,我们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气沉沉的、被动的。当我们的工作依然被无意识所支配的时候,就不能说我们对工作的热情、智慧、信仰、创造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了,也很难说我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只不过是在“过日子”或者“混日子”罢了,就不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对于公司或我们自己都是不允许的。
工作不是一个关于干什么事和得什么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工作就是充满热情,工作就是付出努力。正是为了成就什么或获得什么,我们才专注于什么,并在那个方面付出精力。从这个本质的方面说,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去做的事,而是我们用生命做的事,要做好工作,就一定要培养热情工作的习惯。
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以这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工作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会变得意义非凡。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当我们发现那些需要做的事情——哪怕并不是份内的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发现了超越他人的机会。因为在热情工作的背后,需要你付出的是比别人多得多的智慧、责任、想象和创造力等。
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充满热情地工作。对于发个指令,揿动按钮,才会动一动的“电脑”员工,没有人会欣赏,更没有老板愿意接受,这类只知机械工作的“应声虫”,老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放在升职的考虑之外。对工作热情的人永远不会失业
——无论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你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那么,你就不会失业,也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了。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的时候,他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这时候,他的自发性、创造性、专注精神等等对自己工作有利的条件便会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他就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
有一位父亲告诫他的孩子说:“无论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你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那么,你就不会失业,也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散漫粗心的人到处都有,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善始善终的人却很少。”
有许多公司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并且费尽心机地寻找一些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的人。因为企业的支撑和发展都需要这样的人。一个对工作缺乏激情的人,根本无法把工作做好。
热情是工作的最大动力(3)
钱宁像许多对自己的工作不愿投入过多的人一样,虽然才华出众,却没有实现早年的抱负,这一点,让许多人感到惊讶。
他在哈佛学院以优等成绩毕业后,进入一家很大的法律公司,希望专门处理娱乐方面的法律事务,但是这个希望没有实现。
究竟他有没有明确地提出要求呢?“我当然要求过。”他说:“但是人家说我的态度不够坚决,语气总是软弱而缺乏说服力。”
虽然没有如愿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他仍然认为“我走的是中间路线,既不会去找经理算账,也不会把工作做得非常好。”因此,他白白挥霍了自己的青春,而一事无成。
我们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与一个整天提不起精神的人打交道,也没有任何一位公司的老总会提拔一个在工作中萎靡不振的员工,相反这种人往往只会成为解雇的对象。因为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萎靡不振,不但会降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效果,还会对他人以至整个团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IBM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白文杰曾对记者说“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而言,我们希望招到的员工都是一些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这种人尽管对行业涉猎不深,年纪也不大,但是,他们一旦投入工作之中,所有工作中的难题也就不能称之为难题了,因为这种激情激发了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钻研的细胞。另外,他周围的同事也会受到他的感染,而产生出对待工作的激情。”吉米是一家电脑公司的业务主管,现在这家公司的生意相当火爆,公司的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也充满了热情和骄傲。
但是,以前并不是这种情况,那时候,公司里的员工们都已经厌倦了自己的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经作好写辞职报告的准备了。但是,吉米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对待工作充满了激情,这种精神状态燃起了其他员工胸中的热情火焰。
每天,吉米第一个到达公司,并微笑着与每一个同事打招呼。开始工作时,他便容光焕发,好像生活又焕然一新。在工作的过程中,他调动自己身上的潜力,开发新的工作方法。在他的影响下,公司的员工也都早来晚走,斗志昂扬,纵然有时候腹中饥饿,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经常保持这种激情四射的工作状态,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经理提拔到主管的位置。
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员工们也一个个充满了活力,公司的业务不断上升。对工作充满热情就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力,不仅可以使自己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带动周围的人更好地完成工作。这种人是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的。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
——只要你依然还是整体中的一员,就不要谴责它,不要伤害它,否则你只会诋毁你的公司,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不要只问公司为你做了什么?要常常地问:我为公司做了什么?
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所有正当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无论我们现在的工作在一般人看来是好是坏,我们都要珍惜目前的工作。
一些人只知道享受好的工作环境,要高薪、坐高位,却抱着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轻视自己的工作。这种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公司而言,都是失去价值的人。
大部分的青年,好像不知道职位的晋升,是建立在忠实履行日常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的。只有目前所做的职业,才能使他们渐渐地获得价值的提升。
有许多人在寻找发挥自己本领的机会。他们常这样问自己:“做这种乏味平凡的工作,有什么希望呢?”可是,就是在极其平凡的职业中、极其低微的位置上,往往藏着极大的机会。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己全部的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这样便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使自己有发挥本领的机会,满足心中的愿望。所以,不论月薪是多么微薄,都不该轻视和鄙弃自己目前的工作。
热情是工作的最大动力(4)
有时候,在工作和生活之中,碰到一些并非我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只要我们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为公司着想,而不是置身事外,采取观望态度。那么,我们所做出的努力将会得到回报。在现实中,我们难免要遭遇挫折与不公正待遇,每当这时,有些人往往会产生不满,不满通常会引起牢骚,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从心理角度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卫行为。但这种自卫行为同时也是许多老板心中的痛,牢骚、抱怨会削弱员工的责任心,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几乎是所有老板一致的看法。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合理的要求是锻炼,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问题是你要有一个平凡的心态。
奎尔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么“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每天,奎尔都是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奎尔每时每刻都窃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稍有空隙,他便偷懒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奎尔一同进厂的三个工友,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