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人类的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必然性;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主体选择性表现得非常突出。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内在地统一的。主体的选择性不是对社会形态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否定,选择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主体的选择有既定的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三)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这一上升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二是新生事物成长的复杂性,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表现出的曲折性便属于这一类型。
(四)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在于,人类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于公正、平等、和平、自由、民主、法治等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共同选择上。
2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于,不同民族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马克思曾指出过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社的“崩毁”中产生,其中,第一条道路是典型,另两条道路则体现着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还表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尽管都趋向于选择公正、平等、和平、自由、民主、法治等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只有找到实现这些核心价值的具体民族形式才能成功。
3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社会总体历史进程的统一性:
(1)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的跨越不可能是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逆向的,相反,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
(2)实际上存在着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的跨越的限度。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都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周围国家已经存在着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条件下实现的。没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一些民族就不可能跨越封建制、奴隶制而直接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也就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坚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并且通过改革开放为之提供发展动力,证明和深化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点,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认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人民的自主抉择,又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切合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证明和深化了人们对历史唯物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谷的标志,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上,深化了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条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深化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地位作用观点的认识。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问题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概括而言,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一方面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讲,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另一方面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讲,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人的本质,就在于真正地说明人的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问题的特点
(1)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2)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还有家庭关系、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等等,所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起着支配作用。因此,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到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3)社会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具体的、历史的。
(二)人的属性
1人性
所谓人性,是指人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的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辩证关系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人是什么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离开了人所依存的生产实践及其社会关系是无法理解的。
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是辩证的关系:一方面,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离开了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就会退化为动物属性。因此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永远不可能摆脱动物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与少些。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在其中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从而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所以,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三)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
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物的价值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人创造的使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不同,人的价值在于去创造物的价值,使物按人的方式存在着,因此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
2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与工具性两重属性,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人的目的性是指,人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实现的价值,人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由自己去创造和占有价值,在这里,人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工具性是指,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才能能动地驾驭物,实现人的现实价值。应该说,物只具有工具性价值,人的工具性价值不同于物的工具性价值,物的工具性价值是单纯的工具性价值,人的工具性价值从属于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寓于其中的工具性。
3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通俗地讲,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主张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越高则他的个人价值也就越高,当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个人价值要服从于社会价值。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4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的价值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的。因为,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人们自己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在这里贡献是前提,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能得到社会的充分承认。从社会的发展来说,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贡献,只有贡献大于索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如果索取和享受大于贡献,社会就不能存在下去。同时,也只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个人才能从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和享受。
(四)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的价值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2)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体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的内涵:在历史观中,以人为本主张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在价值观中,它坚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倡导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