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民警停下了手中的笔,打量着老汉:“你怎么知道?”
老汉赶紧编了个谎:“我是送冯乐山去医院,医生给他检查身子时说的。”
女民警郑重其事地说:“这个问题,我会向上级反映的。”
第四部分:无马之城关于那起抢劫案(3)
女民警将冯乐山患有胃癌的情况,如实地反映给了上级领导。领导对这个问题感到很为难,他说要不你找一下媒体吧,让他们帮着宣传宣传,或许会有很多人捐款。
女民警有一位高中同学,正好刚进这座城市的晚报当记者。他初来咋到的还没线人,整天为寻找新闻线索而头痛。现在,意外地接到了女民警的电话,这使他简直欣喜若狂。他一放下电话,便火速去寻找冯乐山。
记者是在某座立交桥底下找到冯乐山的。当时,病恹恹的冯乐山正倦缩在垃圾堆里睡觉。
记者见到冯乐山时,惊诧地问:“你是捡垃圾的?”
冯乐山有些不好意思地点头。随后,补充道:“我有病,干不动其他活,只能捡捡垃圾。”
记者的眼里就焕发出了感动的目光,他想一个捡垃圾的小伙子,而且都胃癌晚期了,还怀有一颗正义的心,那真是难能可贵呀。
记者问:“听说你患了胃癌,都晚期了,怎么还不去治疗?”
冯乐山颓唐地说:“我没钱,治病是要钱的,我没有。”
记者一时沉默了,他想自己要是咳嗽几声,就会连夜赶到医院门诊,而眼前这个小伙子,生命垂危了还睡在这桥底下。他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采访结束,记者信誓旦旦地说:“冯乐山,你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事迹刊登出来,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你。”
冯乐山紧紧地抱住记者的手,激动得无以言语。
很快,一篇题为《患重病,勇擒凶犯;陷困境,急需捐助》的新闻在晚报亮相,新闻中不仅详细地报道了冯乐山见义勇为的光辉事迹,也对冯乐山的艰难处境进行了重点描绘。文末呼吁广大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来挽救英雄冯乐山的生命。
新闻刊登后不几天,晚报就陆续收到不少捐款。晚报就利用这笔款,预支了部分医药费,安排冯乐山进医院治疗。
然而,正在这个节骨眼上,记者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没说他是谁,只说跟冯乐山是老乡。他在电话里向记者透露,冯乐山是那个老汉的儿子。
记者放下电话,心不由地沉了沉,他想:这难道是一场骗局?但记者没有告诉他人,只是独自去医院找冯乐山。
冯乐山已经在接受治疗,气色比以前好了许多。他见到了记者,挣扎着想从床上坐起来。记者一把按住了他,寒噤了几句后,趁旁边无人突然问:“你是那个老汉的儿子?”
冯乐山一听,浑身打了个颤。他没想到记者会知道这事,这里距他家有几千公里路。
这时,记者阴着脸盯视着冯乐山,严厉地责问:“你说实话,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冯乐山埋下头,耸动着双肩抽泣起来,他说:“我还年轻,我才二十岁,我还想活……”
记者瞧着伤感的冯乐山,仿佛看到了一个苦难的缩影。他几乎无法想象,这座貌似美丽而文明的城市里,竟然还存在着这样一个人群,他们身患重病无法救治,他们整天跟饥寒为伴居无停所,他们为了生存被迫铤而走险!
记者的心平生第一次隐隐作痛,他没有勇气再责问冯乐山。
临走时,他安慰冯乐山说:“你先别掂着那事,好好治病,有空我再来看你。”
冯乐山感激地抬起头,他又一次抱住了记者的手,一下子泪流满面。
这次,记者也伸出手回抱了冯乐山的手。他想,这样也许可以给他少许的温暖,抑或是一些些力量。
第四部分:无马之城关于那起抢劫案(4)
记者去找他的同学女民警,提出单独见一见那个老汉。女民警问:“你要对他进行采访?”
“是的。” 记者说。他没有告诉女民警实情。
记者见到老汉时,开门见山地说:“你是冯乐山的父亲。”
老汉吃了一惊,顿时黯然失色。俄而,急切地问:“你们都知道了?那乐山怎么样了?”
记者说:“他住院了。这事除了我,还没人知道。”
老汉松了口气。随即,他蓦地伸出了手,一把抚住记者的手,用一种近乎于哀求的语气,对记者说:“记者同志,我求求你,能不能先不说出去,等乐山的病稳住了再说?”
记者没有抽出手,任老汉紧紧地抚着。
老汉见记者不吭声,抚着的手开始颤抖,他哽咽着说:“咱们是走投无路了,才这么干的。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乐山就这样没了,他还年轻,今年才二十岁,……”泪水,倏忽间从眼窝里奔涌而出。
记者感到了一种难受,他动情地说:“可你想到过这样做的后果吗?”
老汉一脸愧疚:“咱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危害社会。”
记者纠正道:“我指的不是这个,我是说你自己。”
老汉苦笑了一下,不以为然地说:“我没什么,只要能保住乐山的命。”
记者说:“你这样一来,至少判五年,你不仅仅是抢劫,还有凶杀的嫌疑。”
“这我早有准备。为了乐山,枪毙我都行。” 老汉喃喃地说,“只是,我这样做危害了社会,对不起别人。”
记者无言以答,只是将手轻轻地抽出来,覆盖在老汉的手背上,用力地按了按,然后又用力地按了按……
这一事件发生后不久,记者就向报社辞职了。总编接到辞状时,诧异地问:“你干嘛辞职?”
记者说:“我不是一位称职的记者。”
“你不是干得好好的呀?你来报社没几天,就写出了一篇有份量的报道。” 总编说,“这是一般的记者做不到的,这说明你具备当一名优秀记者的潜力。”
记者摇头否认:“那不是一篇好新闻。”
总编说:“你太谦虚了,年轻人谦虚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过于苛求自己。”
“我不是谦虚。”记者坦诚相告,“我确实不是一位称职的记者,但我应该算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总编不了解其中的隐情,蹊跷地问:“你为什么这样说?”
记者没有回答。
总编意识到他或许有难言之隐,就不再追问下去,勉强同意了他的要求。
记者最终没有将真相揭露出来,甚至没有告诉任何人。但那个事件,在他后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直温暖着他的心灵。
很多年后,当人们回忆起那起抢劫案时,他们只是清晰地记得:某个深秋的午后,在这座城市的大街上,发生了一起抢劫案,有一名捡垃圾为生的年轻人,身患重病且奋勇追赶,最终被那个凶犯连刺数刀,扑倒在血泊之中……
直至今日,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只要提起那起抢劫案,便会脱口说出“冯乐山”这个名字,以及有关于他的光辉事迹。
第四部分:无马之城无马之城(1)
马具店是冯大在这座城市溜达了三天,几乎逛遍了所有大街小巷后,才决定开办的。原因很简单:这偌大的一座城里,竟然没有一家马具店!按冯大的简单推论,没有同行的竞争,生意肯定兴旺发达。他甚至在马具店未开办之前,就预想到了财运滚滚的美好前景。
马具店开张当天,顾客盈门。他们好奇地翻看着这满铺子的马具,七嘴八舌地询问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使冯大手忙脚乱地折腾了一整天。然而,让冯大出乎意料的是,那天竟没售出一件马具!
第二天,马具店照常营业。然而,景况跟昨日如出一辙。
到了第三天黄昏,那些马具还是一件没售出,冯大就有些沉不住气了。他逮住一位顾客问:“这些马具怎么样?”
“很好呀!”顾客说着,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一个马鞍。
冯大就怂恿道:“那你不买上一件?”
顾客禁不住笑了,说:“可惜我家没马呀!要不,我一定会买上一些。”
“你家没马的呀!”冯大有些失望。
“是呀。”顾客回答道,“不要说我家没马,就是真马我长这么大了还没见过呢。我来你的店是瞧着那些马具稀奇。”
这下,冯大彻底明白了:原来这些天来店里的人,他们根本不是来买马具的,只是进来瞧个稀奇。
一周一晃而过,在这些日子里,店里的顾客川流不息,但摆放着的马具一件没少。冯大觉得这样捱下去也不是办法,为了寻求那些真正需要马具的顾客,他便决意在这座城市的晚报上刊登一则广告。
冯大将拟好的广告词送到报社的时候,那个接待他的广告人员甚是好奇。他忍不住说:“先生,你经营马具?”
冯大说,是的。
那位广告人员就问:“马具是不是马鞍、马蹬、马衔、马蹄铁、马鞭子呀什么的?”
“是呀。”冯大说着,甩了甩手里的广告词:“你看,我上面写得很清楚了。”
那位广告人员又说:“先生,我能冒昧地问一句吗?”
冯大爽快地说:“行呀,你问就是了。”
那位广告人员就问:“先生,你不是本地人?”
冯大回答道:“是的。”继而问:“你们报社不登外地人的广告?我的店可是开在这座城市的呀。”
那位广告人员赶忙纠正了冯大的误会:“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们非常欢迎你来本报刊登广告,但有一点我还是要对你说,根据我们的了解,这座城市根本没有马。而且,我们城市所在的整个地区都没有马。”
话音一落,冯大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发觉自己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座城市里有没有马?
冯大的广告最终还是在晚报上刊登了。
当晚报的那位广告人员告诉他,这座城市里根本没有马的时候,冯大确实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绝望。是呀,一个没有马匹的城市里,怎么销售得了那些马具呢!可他也不能关闭店铺一走了之呀。那样的话,已缴了一年的租金怎么办,那满店铺的马具怎么办?他想既然店都已经开了,一下子关掉总不太好,打算开一段日子再说,说不定有生意也难讲。
广告刊登出去后,来店里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在这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冯大接待了数以万计的“观光者”。他们中有些是从店前路过的,更多的是从报上得知消息慕名而来的。说实在的,自他们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真的马,所以一旦得知他们的城里开了一家马具店,免不了都要来瞧个新鲜。
在这段时间里,冯大还接待了三批特殊的客人,一批是前来观摩写生的一所美院的学生;一批是想制作马具的少年宫手工兴趣班学员;还有一批是前来采访的当地媒体的记者。一时间,冯大开办马具店成了这座城市的新闻,他的马具店一下子闻名全城。
可是,这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