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扛鼎、转石、冲狭、燕濯等。履索就是高絙、绳技。学者张衡在《西京赋》


中说:走索上而相逢。李尤《平乐观赋》称:阮高履索,踊跃旋舞。这就是
文人学者关于履索的描述。后汉时,正旦节日,天子要登临德阳殿接受百官
的朝贺,受朝后,便有履索的精彩表演:用两根大丝绳系住两柱头,两柱相
去数丈,一对倡女对舞,行走于绳上,相逢时切肩而过,没有倾斜、下坠,
十分惊险。沂南汉墓出土的石刻绳技图就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履索技艺,图
上所展示的比上述《晋书》中的记载更为惊险;绳上行走三人,一个倒立而
行,绳下仰植四把寒光四射的刀剑。这可真是如临深渊,如履刀山。

缘竿又称为都卢、都卢寻橦。秦汉时的缘竿活动是从战国时的扶卢技术
发展而来。缘竿、扶卢都是在竖立的长橦或竹竿上由体轻善缘者在橦竿上做
各种惊险的表演。橦或竿可以竖在地上,也可以放在车上,或顶在一人的额
上。额上缘橦、缘竿又称为戴竿。车上表演的缘竿则称为戏车。沂南东汉石
刻上的戴竿图清晰地再现了汉代的缘竿活动:图上一个身材魁梧健壮的男子
额上顶一个长橦;长橦上又有一根横木,横木左端一个小孩表演跟卦倒绝,
横木右端一个小孩表演虬萦龙蟠,长橦顶端又有一个小孩表演旋腹。这幅东
汉的戴竿图真可谓惊险绝伦。这种游戏自汉后便进一步发展。傅玄写有《正
都赋》,生动的描述了晋时的缘竿活动。宋时的缘竿长度一般在三丈以上。
宋仁宗有一次观赏百戏,一位缘竿艺人从竿上坠地,碎首身亡。仁宗恻然心
动,诏令此后橦竿长度减去三分之一。于是,宋以后宫中的缘竿都不超过两
丈,比民间的缘竿要短。

唐玄宗时,教坊艺人王大娘以长于戴竿著称。王大娘在百尺竿头安设海
中三神山的瀛洲、方丈木山,教坊小儿手持绛节,出入山中,歌声不辍。有
一次,王大娘在宫中御前表演这一精彩的绝技,恰逢十岁的神童刘晏奉召在
此观看。刘晏正坐在杨贵妃的膝上,和玄宋、嫔御们正一同观赏,一时兴奋
异常的杨贵妃命刘晏即兴作诗,吟咏王大娘的竿技。刘晏出口成诗: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唐敬宗时,宫中又有一位缘竿高手的女艺人石火胡。石火胡是幽州人,
长于戴竿,有养女五人能在竿上做各种惊险的动作,观者无不惊骇。石火胡
是在为敬宗祝寿时在御前作精彩的表演,她的五个养女都才八、九岁。百尺
竿头,张五条弓弦,五女各居一条弦上,身穿五色彩衣的五女在弦上执朝持
戈,随《破阵乐》曲的节律展开舞姿,俯仰起合,左右飘移,翻飞起舞,如
同五只彩蝶。这等惊险的舞技之下石火胡依旧稳如泰山,保持着平衡,真是
令人难以置信。

石火胡母女在御前表演的另一个惊险节目更是令人心怯目眩:她将十张
床子层层重叠,最大的床子边长仅一尺有余,石火胡稳稳地立在床顶,诸女
攀缘而上,每人手持五彩小旗,在上手足齐举,应节而动,口唱动人的《浑
脱曲》,歌声抑扬清越,神态从容。石火胡惊险绝伦的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敬宗惊叹之余,厚赏了她们母女。后来,唐文宗即位,认为这项技艺险
而伤神,不让继续表演。此后,石火胡母女便没有再在宫中施展这种绝技。

缘竿筋斗也是唐代宫中的一项表演绝技。唐玄宗时,有位筋斗绝伦的教
坊小儿,而他的教练正是唐玄宗。玄宗想使这位高徒精彩的表演出人意料,
命他在宫中秘密操练,集会演艺时夹杂在内伎之中,突然缘长竿噌噌而上,
直到竿头,一个潇洒自如的空中倒立,忽地松开握竿的双手,然后垂手抱竿,
在空中连翻筋斗而下。这一险象环生的动作在转瞬间完成,惊得在场的人目


瞪口呆,连艺人们都难以置信。惊诧惊愕之余,人们回过神来,丢下手中的
器械,兜圈乱跑,山呼万岁。一同观赏的百官也纷纷上前拜贺。玄宗无限得
意,这才派中使宣旨:此伎尤难,近方教成。

弄丸使剑之戏源自战国,发展到汉代以后,又增加了不少花样。通常的
玩法是:将数丸或数把短剑飞往空中,以手递抛递接,循环不绝。有的技艺
高超的艺人丸、剑并用,抛得如流星追月。丸、剑之戏中最精彩的是飞丸跳
剑和飞剑跳丸。安村、沂南汉墓石刻中都有飞剑跳丸的生动描绘。沂南汉墓
中的一块画像石上,一个人两手抛接四剑,同时又有五丸在身后跳跃,似乎
是用双脚在控制五丸。安村的石雕上艺人是弄三剑八九,也是手脚并用。

转石、扛鼎同样是古代百戏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张衡在《西京赋》中称:

复转重阁,转石成雷,噼砺激而增响,磅


象乎天威。这是描写转石戏的

音响天威。出土的汉百戏画像石中流存有汉代转石戏的形象:图中一个大力
士赤膊身体,跑动着将五个大石滚转动起来,石滚发出隆隆的声音。扛鼎又
叫鼎力、举鼎。战国时,秦武王就喜好扛鼎运动,大力士乌获因常同武王一
起举鼎,极得武王的看重,并委以高官。秦武王时,有不少大力士因扛鼎而
一步登天。秦汉时期,乌获扛鼎成了扛鼎戏的别称,这一描述也见于《西京
赋》。

冲狭相当于透剑门和钻刀圈。唐学者李善说,冲狭是卷簟席以矛插其中,
使伎儿以身投,从中过。张衡在《西京赋》中描述为:冲狭燕濯,胸突铦锋。
燕濯是一种跪式的鱼跃动作,身体轻盈自如的从水面跃过,如同燕浴一般,
故称燕濯。唐李善描述燕濯:以盘水置前,伎坐其后,跃身张手跳前,以足
偶节逾水,复却坐,如燕之浴也。

北宋东京每年在正月十五这一日,皇宫大内前的御街廊沿下都要举行盛
大的百戏活动,所谓奇术异能,麟麟相切。这一日的百戏包括击丸、踏索、
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歌吞食铁剑、小健儿喷吐五色水旋浇泥丸子和
各式各样的杂耍绝技,如鱼跳刀门,猴呈百戏,追呼蝼蚁,沙书地谜,使唤
蜂蝶,真是花样百出,美不胜收。清代宫中的小太监们也学习一些杂耍节目,
称为玩艺。清宫中表演玩艺,种类也很多,包括杠子、秧歌、大鼓、跳狮子、
童子棍、耍钢叉、说相声、变戏法、高丽筋斗、设法取水等。

百戏中的魔术幻法也时常进入宫廷,出现在御前。但中国很少有皇帝喜
欢戏法、魔术这一类的技艺,因为这类技艺太险、太神奇、太可怕,属于历
来被鄙薄的奇技淫巧一类,中国的宫廷中因而始终没有过专职的魔术艺人,
东汉时,西南禅国进献幻术师,幻术师在元旦皇帝朝见群臣的盛会上曾表演
吐火、支解自身和取下自己的人头换上牛头马首。这场表演以后,谨守礼法
的儒士大臣们当然不乐意,纷纷文章进谏此事,隆重热烈的一场元会结果却
招致政议汹汹。唐代的时候,大量身怀绝技的印度魔术师来华献艺,但被宫
中拒之门外,这些人便行走于京师,在民间卖艺。唐高宗为此又发布了一道
禁幻戏诏,严厉谴责: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
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发遣还蕃,勿令久住,仍约束边州,若
更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魔法幻术自汉以后就没有再进入皇宫。

百戏中影响最大也最受中国宫廷尊重和偏爱的是宫廷乐舞。中国宫廷乐
舞分为礼仪性的和娱乐性的两类,音乐因而有雅乐、燕乐之分,和乐相配的
舞也是如此。礼仪性的乐舞在朝廷、宫中的重大仪式时使用,主要用于祭祀。
娱乐性的乐舞则用于宫廷宴会。燕乐歌舞就是百戏的范围。


汉武帝时,汉宫中的著名燕乐歌舞是鱼龙漫延,该戏熔歌舞、杂技、魔
术于一炉,内容浪漫而神奇。鱼龙是由人装扮的一种怪兽,先在殿廷四周游
戏,然后跃入殿前的水池中,化作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在雾中再
化成黄龙八丈,跳出水池,游逛戏耍于殿廷,龙体上水珠闪烁,和日光辉映,
威风凛凛。这个节目传自西域,宫中奉为奇珍,举凡节庆仪式等重大活动,
都要表演。流传到隋时,改名为黄龙变。

鱼龙漫延又称鱼龙曼衍,这实际上是一种假形戏舞。这一类节目除了鱼
戏以外,还有龙戏、虎戏、龟戏、豹戏、熊戏、罴戏、象戏、猞猁戏、大雀
戏。这些动物,有的由人扮演,有的由马扮演,每一种假形戏都有一套相应
的服饰道具。上场表演时,所演动物一边舞蹈,一边前进,喷吐彩焰的火树
在前面引路,旁边还有一些小演员怪模怪样、戏乐逗弄动物,还有时有伎人
立在动物背上耍弄长橦,玩耍杂戏,旁边还伴以幻术串演。秦汉三国至隋唐
时,和鱼龙假形戏齐名的还有在奔驰的马背上表演的骑术;五张案桌上翻筋
斗、拿大顶的安息五案和掷倒十二叠案的掷倒叠案伎。

汉宫中燕乐歌舞的名目极多,著名的舞蹈便是巴渝舞、七盘舞、长绸舞、
折腰舞等。巴渝舞是四川巴渝地区賨族人的舞蹈,此舞粗犷、矫健,舞步生
风。賨人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关中有功,建汉以后,其舞蹈受到了刘邦的看
重,进入了宫廷,直至晋唐时期,巴渝舞在宫中仍旧流行不衰。七盘舞就是
盘鼓舞,在地上分两排倒置七盘,并置一鼓,舞者在鼓上腾跃,以此发出节
奏鲜明的鼓声,且要在盘上纵蹑,完成一个个高难动作。长绸舞又叫公莫舞、
巾舞,舞者双手各执一条长绸,长绸一端竖裹短棍,起舞时长绸翻卷,呼呼
生风。折腰舞是腰部为主的舞蹈形式,一般和翘袖舞并用。汉高祖戚夫人就
善翘袖折腰舞。

汉宫中还有一些歌舞别具魅力,包括剑戟舞、蹋鞠舞等。剑戟舞是舞蹈
和武术相揉合,可以说是舞蹈化的武术。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关于剑就舞
的描绘:画面上有两个人各执一柄剑、戟,彼此攻防为戏,这便是剑戟舞。
蹋鞠舞是舞蹈和蹋鞠相结合。河南方城东关汉代画像石墓中,有生动的描绘
蹋鞠舞图:图中有两人,均头戴汉冠,身穿紧身衣,相向蹋鞠起舞;下有一
球物和鼎形器,一人甩袖叉腰,脚尖蹋球;一个舒展长袖,箭步上前,紧张
激烈的防御情态似乎是惟恐球物落入鼎形器中。

汉代以后,宫廷的乐舞机构专设象人,充当百戏中由人扮演的动物角色。
宫廷娱乐活动中头戴假面具的游乐,面具上也要画着象人扮演的动物画面。
同时,也有扮演人的时候,男扮女装时也要头戴面具。后世将这种游戏渐渐
衍变成将假面用色彩直接画在脸上,后来便发展成戏剧脸谱。

中国百戏的发源地是民间,兴盛和繁荣也在民间,只是偶尔进入宫廷作
节庆表演,藉以助兴。中国宫廷中只有一些零星的擅长百戏技艺的演员,因
此,相对于占重要地位的宫廷乐舞来说,其中的百戏乐舞只属于杂舞和俗艺,
但这些杂舞和俗艺却正是中国古代丰富多采的戏曲的源头。可以说,中国戏
曲艺术的繁荣是从古代的俗艺发展而来。百戏中的歌舞后来衍而为以表演故
事为主,再由表演故事过渡到杂剧,成为中国戏曲的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