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太阳-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记得,国家队的第一次集训是在1998年的2月7日,地点是在上海,目的是参加3月1日在日本举行的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参加集训的,基本上都是1997年的国家队队员,但是增加了申思、朱祺等球员。有人据此分析说,从人员调整情况来看,意味着中国足协已有意使国家队逐步进行新老交替。也有媒体分析说,此届国家队的产生带有很大是特殊性,备战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只是一个短期行为,因此这届国家队从教练到队员无不带有过渡的性质,云云。    
    我们听到这些议论,只是一笑而过,关键是,在霍顿的训练中,我们开始渐渐理解足球。    
    3月1日,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正式拉开战幕,参战的是日本、韩国、中国和中国香港队。由于比赛采用的是赛会制,所以我们只踢了三场比赛,初战香港,次战韩国,后战日本。    
    首战香港,是霍顿正式指挥的第一场比赛。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一战场面实在是乱,各自为战,攻;筹划不出流畅的配合;守;组织不起坚固的屏障。但是霍顿在场外却一声不响,很无动于衷的样子,似乎在找我们的弱点所在。赛后,霍顿才为我们一一评点此战的得失。    
    次战韩国,我们的表现果然大有改善,中场组织得有板有眼,申思开始进入“中场发动机”的角色,进攻相当犀利,尤其是通过默契的配合和流畅的传接制造出不少得分的良机。后防线也变得坚固起来,当时韩国队最具威胁的射手是崔龙洙,但在我们的协防之下,全场毫无作为。上半场我们就领先两球。问题是,领先之后,我们又犯了老毛病,变得不会打球了,结果被韩国队抓住机会,连扳两球。中场休息时,霍顿稍加指点,下半场,我们未再给韩国队留下丝毫可趁之机。我觉得,那一战是中韩交锋史上最出色最成功的一场球。    
    后战日本,我们2:0完胜。那时候,日本队已经取得了进军世界杯决赛的入场券,不仅我们,就连霍顿也承认日本队在整体实力上要稍高于我们。我到现在还认为那场比赛,我们的战术安排非常得当。一方面,我们“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不与日本队实力很强的中场针锋相对,而是避其锋芒,迂回两翼策动攻势,同时霍顿让我和谢锋轮流“后排插上”,多次获得破门良机。而在防守上,中前场就地阻截,同时卡断中场灵魂中田英寿与锋线箭头人物三浦知良、中山雅史、冈野雅行等人的“弹药运输线”,使其威力无以发挥。此消彼长之间,中国队获胜也就不足为怪了。后来有人指责霍顿不懂战术,这是不公允的,实际上,霍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战术家。    
    那一年的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我们最后获得亚军。名次不是最重要的,那时候,我们已经懂得要赢应该赢的比赛。关键是,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霍顿在集训时,就已经找到了中国队的软肋,一是缺乏战术素养和战术纪律,二是缺乏自信心。所以在训练中,霍顿非常注重这两点。    
    霍顿很注重阵型,和后来的米卢不太一样,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那时候,霍顿特别喜欢442阵型,而且经常说442专克352,这也是有所指的,因为韩国、日本和西亚的一些球队都比较喜欢打352。霍顿的442和我们国内常用的442不太一样,位置感特别重要,所以在训练的时候,霍顿在细节上就特别注意,经常喊停,由于他讲得很细,我们听得明白,所以倒也没有比赛有被打断的感觉。坦率地说,那时候我们足球的理论素养很差,听了霍顿的讲解,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对霍顿的训练方式觉得很新鲜,和别的队员一样,觉得霍顿这个人很有修养,严厉但又不失随和。霍顿的训练很开放,在休息时,也不把我们关在房间里,而是让我们自由地沐浴阳光,自由地与记者交谈,自由地与朋友聚会。而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我后来才感觉到,实际上,霍顿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日常管理上,都在想方设法为我们重建自信心。我在这里可以举黎兵为例,黎兵在1997年的亚洲十强赛上,屡屡被委以重任,却总是不堪重负,给人以“英雄迟暮”的感觉,但是在东亚四强赛上却大放异彩,仿佛找到了4年前红透半边天的感觉。不仅黎兵,姚夏也是如此,在中场左右逢源,组织进攻和个人突破,都令对手生畏。他们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说是霍顿的训练和管理让他们找回了自信心。    
    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使霍顿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那一年的最大目标还是亚运会。霍顿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像大多数外教一样,有时还有点自负。在出征前,霍顿信心十足,说有信心带领这支球队在亚运会上打出好成绩,甚至取得金牌。11月27日,我们飞赴曼谷。    
    当时我们都把亚运会称为“中考”,之前的东亚四强赛是“小考”,而1999年的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才是真正的“大考”。所以,无论是球迷,还是媒体,对亚运会的成绩也并不是太在意,只是练兵而已。而我们派出的国家队也是以老带新的“混合队”。但是霍顿并不是这么想的,霍顿是一个把成绩看得很重的人,一方面他很要强,而另一方面,也是想借亚运会重建中国队的自信心,所以每一场的比赛,他都非常重视。而我们当时也的确非常努力,霍顿的训练在这个时候开始体现出他的效果,一路狂飚,挺进四强。而在四强赛上,惜败伊朗。但是和1997年十强赛两败伊朗不一样的是,这次,就连伊朗球员都说,中国队的战术选择、局部配合、队型保持、攻防转换较之十强赛有了很大进步。霍顿一方面称赞伊朗队是最好的队伍,说他这次最大的不幸就是两遇伊朗队;但是另一方面,霍顿又心有不甘,说我们是以“混合队”和他们正宗的国家队较量,赛后还放言,如果日后国家队全到,一定会摆平伊朗。    
    霍顿的这份胆气,的确令我们心生崇敬,也使我们渐渐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心。但是现在看来,霍顿对成绩的过于注重,也使他在日后为奥运会足球预选赛选择热身对手时,过多地选择弱队,从而失去了和强队交手的机会,无论是在经验还是在实战心理上,都留下了一定的遗憾。就大赛经验这一点而论,霍顿的确不如米卢。


第六章 霍顿时代第33节 奥运奥运

    1997年,中国队折戟亚洲十强赛,从而失去了进军法兰西的机会,给中国人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的伤痛。因此,2000年的奥运会足球赛就成了国人下一个关注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顿成了国家队和国奥队的双重主教练。对于霍顿的选择,后来有许多议论,议论之一,就是霍顿这样的选择是否明智。据说,当时霍顿和中国足协的合同中,并没有兼任国奥队主教练的明确条款,他的主要目标是率领国家队从2001年的亚洲十强赛出线,进军2002年的世界杯决赛圈。因此有人后来说,如果当初霍顿不接手国奥队,就不会过早地出局。这一说法是否确实,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到觉得,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霍顿倒是一个很书生气的人,而且很自信,对自己的将来似乎考虑得并不多。    
    这样,在1999年的年初,霍顿就开始正式组建新一届的国奥队。一批年轻的优秀球员开始进入霍顿的视野。    
    我记得当时的国奥队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球员,前锋是张玉宁、李金羽和王鹏,中场是李铁、黄勇、张效瑞、隋东亮和肇俊哲,后防是郑智、李玮峰、陶伟、舒畅,还有我,等等。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霍顿还是很有眼光的,这些球员日后都成了甲A赛场上的中坚人物,有一些还成了下一届国家队的主力队员。霍顿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力排众议,坚决去做。像小肇和郑智,当时还都没有走红,尤其是郑智,还在乙级队踢球,但是霍顿却坚决让他们披上国奥队的战袍。事实证明霍顿是队的,这两个人日后都成了中国最优秀的球员。我最近还听说,郑智后来在深圳队大放异彩,是2002年的中国足球先生,而小肇在2002年中国队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联队的比赛中,也深得加队主教练和欧洲星探的青睐。我也相信,他们必是日后中国队的主要人物。霍顿对李铁非常器重,曾说,国奥队谁都可以走,就是不能缺少李铁。这一方面,可能是霍顿战术体系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说明霍顿一眼就看出了李铁的潜力。应该说,霍顿对这些新人的培养和使用,为日后的中国足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和亚运会足球赛,霍顿的442战术思想已经成熟,而且也得到了队员的认可。霍顿非常强调国家队和国奥队打法的统一性,这也是霍顿对中国足球的长期考虑。因此,在国奥队,就很自然地延续了国家队的战术风格,以442阵型为主。    
    霍顿的442阵型这时候也完全成熟,中场设双后腰,两个中卫平行站位,以协防为主,而对左右边卫的要求特别高,进可攻,退可守,高速插上,及时回防。而中场球员也应根据场上形势,轮番插上,设立多个攻击点。从霍顿的这一战术思想来看,他非常注重整体,阵型的移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我那时候刚从英国归来,已经有了一点现代足球的概念,所以对霍顿的足球理念比较能接受。对于当时的中国足球,最缺乏的就是整体观念,在场上往往会各自为战,结果常常被对方一冲就散。后来有许多球员对霍顿念念不忘,也是因为霍顿最早为他们灌输了这些现代足球理念。但是,霍顿的这一战术思想,对球员的个人能力要求特别高。我到现在还认为,后来我们饮恨奥运会的九强赛,并不是这一战术思想的问题,而是我们当时的个人能力还跟不上。尽管米卢强调他并不特别在意具体的阵型安排,但是他实际上还是以442阵型为主,一方面这一阵型确实有它的合理之处,另外也是因为霍顿的战术思想对这些中国球员影响很深。    
    1997年中国队折戟十强赛后,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把中国队定位在亚洲二流球队。为了尽快让国奥队重建自信心,并且不受国家队失利的阴影影响,霍顿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国奥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球队,而且还认为我们的实力应该在当时韩国国奥队之上。霍顿的良苦用心,于此可见一斑。    
    当时我们在奥运会预选赛中,和朝鲜、越南和缅甸分在一组,应该说以当时国奥队的实力出线毫无问题,只是这一小组的朝鲜比较神秘,所以教练组还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5月23日,我们飞赴越南河内,首轮就对战东道主越南队,结果4:0大胜。这一战由于舒畅受伤,我和李玮峰搭档出任中卫。霍顿对我的要求是,在后面多策应、保护,与前卫线呼应起来。尽管对手不强,不过我们赛前还是作好了对方密集防守的准备。果然,那一战的上半时,对方禁区内常常集中了8、9名队员,给我们的进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段时间内,队员的情绪稍稍有些急躁。但下半时经过调整后,尤其是王鹏进了的一个球后,我们的实力便在进球数上体现了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