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的想象力的表现。而在另外的一些篇章里,又用了灵妙的笔去描绘出
一种光彩满目或竦动心魄的形象。例如《好的故事》,对于那种澄碧的
小河里所反映的自然景物和人间事物,在打桨过后所形成的诡幻奇丽的
形象,不但一般作者写不出来,就是善于写生的画家也未必能绘得这样
真实动人吧。又如《颓败线的颤动》这篇诗,在题材的构想上已经相当
特异,而后面描写那位老母亲,她受到自己过去忍受尽艰苦、耻辱所抚
养成人的女儿的恶毒诟骂,特别是听到那外孙的一声“杀”之后,所激
起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反映和疯狂行动。这真是我们文学里一段绝无仅有
的文字!它是煜煜发光的珠宝。像这类的精彩的描绘,尽管有着客观的
景象或某种主观的体验做基础,但是要把它变成为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艺
术形象,却需要作者发挥他的杰出的想象力。自然,这种想象力是跟作
者当时的境遇、思想、情绪分不开的。它是作者整个精神状态的一个有
机部分。
鲁迅的许多杂感文,大多渗入他的对事物的浓厚的爱憎之感。所以
他反对人家说他的作品太冷,把第一个杂文集叫做《热风》。在这本散
文诗里,感情的因素不是少了,而是更稠了。他对于自己在理智上所肯
定、所赞许的那些人物和事物,如战士、猛士、改革者、被迫害者,以
及刺天的枣树、为光明牺牲的小青虫、江南的雪、美好的故事等,在写
述上都给注入了相应的情感。反之,对那些他所反对的、批判的人物和
事象,例如地狱的新统治者“人类”,戏侮、钉杀“人之子”的坏人,
凌辱为自己受尽牺牲的老母亲的女儿,顶着各种好名称的正人君子,充
当说教牧师的聪明人,甘作奴隶的奴才,爱看热闹的无聊看客。。作者
在对他们的写述中,是给以谴责、讥刺,注入憎恶感情的。这种感情因
素是和他的思想因素密切联结着的,同时这也是他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
来源。
作为这个散文诗集表现形式上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好些诗篇里使
用重复的段落和词句。《我的失恋》是一首拟古的讽刺诗(拟的是东汉
张衡的《四愁诗》),它整篇段落和语句的重复,是不用说的,因为原
诗就是如此。此外,如《求乞者》、《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二)》
和《立论》等,都在段落上或语句上,具有重复和类似重复的现象。这
种形式上的现象,是中外诗歌作品里所常遇到的。它的出现,主要是由
于表达情绪的需要。在说理或普通叙事的文章里,除了由于某种特殊原
因的例外,一般并不需要这种表现法。这种形式的现象从效果上看,能
造成一种浓厚气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应。在读《求乞者》和《这样
的战士》等诗篇时,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效果。
在鲁迅的杂感文里,我们往往能够遇到他自作的或者引用别的作家
的和民众的警句(民间谚语)。在这本散文诗里,这种语句同样存在。
许多诗篇里都闪烁着那种意思警拔或意味深湛的词句。前者如“可悯的
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复
仇(其二)》),“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墓碣文》)
后者如“你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没有好处”(《过客》)。这种修辞
的出现,是作者思索深刻和艺术成熟的标志。在鲁迅后期的作品里,出
现了那种比这些思想上更正确和表现上更通俗的警句。这是跟他整个世
界观的发展和考虑到作品的读者对象等有密切关系的。
作为鲁迅创作的基本风格的精炼,在这个散文诗集里,自然同样具
有着。因为诗歌性质的作品,比起一般散文来,更不能容许那种繁词冗
句的存在。例如《狗的驳诘》里,写述“我”在听了背后狗叫之后,他
斥责那势利的狗、狗的回答以及“我”的心理反应,文字不过一百左右,
但是,他所要揭示的“人比狗更势利”的主题,已经十分清楚地表现出
来了。而且还带着一种浓厚的讽刺的意味。又如《这样的战士》,作者
用了那么短小的篇幅,却浮雕似地突出了一个强悍、刚毅的战士形象,
以及在半殖民地里的文化界具有反面典型意义的对手们(“正人君子”)
的形象。这是何等精练的笔力!
在这个散文诗集里,给与读者比较突出印象的,还有奇拔的风格。
在许多篇章里,结构上或修辞上,都使读者感到这种印象。关于这点,
在上面的论述里,已经多少接触到,这里就不再详说了。
在这里,顺便谈一下关于这本作品表现上的隐晦问题。这个散文诗
集,像它在思想内容上占多数的是积极的因素一样,在表现上,明朗部
分是占主要地位的。但是,也的确有些篇章,在表现上是隐晦的或比较
隐晦的。关于这点,作者自己曾经作过说明,就是“因为那时难于直说,
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糊了”。这自然是真实的,但还不是全部的原因。
从内容上说,有许多诗篇抒写的是一时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对它的解剖。
这种内容,比较难于用普通的话直截、明白表现出来。从艺术上说,诗
歌形式的作品,一般是需要含蓄的,而且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相当重视这
种表现法。在他给一位寄小说请他评阅的作者的信里说,他要给那作品
改一个词,原因嫌原来所用词说得太清楚,怕会打破文里“所有的含蓄”。
(1925 年5 月致李霁野信)对小说尚且这样,对于诗就更不用说了。鲁
迅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所写的白话诗,有些就不是随便能读得懂的。此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当时执笔的动机,我们不大清楚(在《野草英
译本序》里,作者对于集里的一些篇章写作的起因或动机,做了简要的
解说。但是,有许多是没有提到的),尽管如此,只要读者对作品反复
诵读、体会并参考一些有关的文献(包括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大意
是可以领会出来的。
鲁迅这个作品跟他前期的许多作品,在写作目的、思想内容和表现
艺术等方面,都有共通的地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一个具有
相当特殊性的作品。因为它是当时作者处在那种非常黑暗的社会和个人
经历着险恶境况时期的作品,是他用特殊的诗的形式,抒发着自己矛盾、
错综的思想、感情的作品,同时也是他严厉剖判自己,并探索着新的道
路和找寻新的战友时期的精神反映。这个作品不但有它重大的时代的意
义和社会价值,也给我们留下一份大革命时期前进知识分子自我思想斗
争经历的稀有文献,给我们留下一份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鲁迅生前
颇喜欢《野草》这个作品,他在给肖军的信里说它“技术并不算坏”,
这是平常对自己作品要求很严的鲁迅,对这本散文诗集在艺术上的自我
评价。)平伯君的散文
近来常常来往西湖堤上,每到西冷桥附近,望见遥对着南岸诸山的
俞楼,便教我想起曲园老人和他的曾孙平伯君。我对于曲园,虽然年少
时,曾诵读过他的一些笔记尺牍之类的文字,可是对于他这位老先生重
要的思想学术,实未领教过,所以纵然是在脑子里忆起,意念却非常的
轻淡。平伯君呢,虽然没有什么生平的交谊,但他在我,不特名字是很
稔熟的,他的心音,尤其是常洋溢于我的耳鼓心头,而使我有不易漫灭
的留影。当我站在俞楼前的柳树下,悄对着幽静的湖波、烟岩,口上不
觉低微地哼出这样梦也似的诗句:
出岫云娇不自持,
好风吹上碧玻璃。
卷帘爱此朦胧月,
画里青山梦后诗。我对于他,是怎样蕴郁着沉挚的遥想呵。
那一天,是记不清楚了(大约总在一个月前吧),在《开明》月刊
上面,看到了《杂拌儿》(一名《梅什儿》)出版的消息,在那里并引
用着周作人先生这样的两句话做广告:“平伯所写的文章自具有一种独
特的风致。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其
实,便不看这个吸引人的广告,我早就认识了俞君文章的翩翩风致了。
当我从书店带着这册淡湖色封皮的散文集,回到自己住房之时,正
是四处表露着苍茫暮姿的傍晚。我开了电灯,坐在靠椅上,把书中目次
展开一览,里面的文字,十之七八,是从前曾在各书报上看过一度的。
但我愿意在这个集子上和她们再会一会面,因为如此,更可以使我对于
作者文章的情调与风格,得到浓酣的享受。
如果文艺的鉴赏,是不一定要请准于“玉尺才人”的尊旨,而可以
用自己个人主观的认识好恶说句话的话,那么,我要在此说声,在平伯
君这册集子里,有几篇文章,是写得很隽俏,为我所极爱读的。——我
并没有说,我所爱读的,只有平伯君这集里的几篇文章,更大大没有说,
天下偌大的文坛中,只有平伯君这几篇文章是值得读的。我只是很疏浅
而已,这样的狂妄,是万不敢当的。请求文豪们千万不要因误会我而生
气才好呢。
平伯君这个集里所收的文章,有考据的,有说理的,有描摹风景的,
有抒写情思的,性质很不一律,但除了一小部分属于考据性质的,语意
颇为简质外,大概都很丰饶着一种迷人的情味,而使我们一读,就认得
出是作者个性所投射的特殊风格。集中最佳的篇章,自然要推《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等融洽情景于一气的文字。其思致的
委婉,词调的风华,我实在一时想不到恰当的形容词,无已,把作者自
己所说的“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用作评语,或可勉强十
一而已。但此种文章做得这样有消魂的风情,似乎尚不算十分困难的事,
因为这类题目,本来是颇有做成好文章的可能,如果碰到不是劣手的作
者。集中如《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析爱》等篇,这类分析名理的
文字,在平常人手下,无非是写得简当明了,就算已尽能事的,不意给
作者竟这样创制成绝妙的抒情妙品。我们读了,不但不会头痛,并且如
吃佳馔似的,只虑其速尽,于此,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才思的赡美了。
记得《剑鞘》里面,也收有作者几篇美妙的抒情小品。如果让我凭
着个人的癖好,来替俞君编个美好的散文的集子时,我要把现在《杂拌
儿》里所收入的几篇考证的和其他一二不很重要的短篇抽出,另放在一
个去处,再把《剑鞘》里的几篇重辑过来,那末,这个性质比较统一,
情词比较深秀的文章的结集,我要觉得更为高兴,而钦羡它的名贵了!
质之俞君,及俞君的好友如朱自清、叶绍钧诸先生,不审以拙见为然否?
①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
或曰,俞君文章,有个小小的毛病,就是有时故意屈曲反复其词意,
以求深入周折,但因之倒违阻了文理的自然纯朴,正俞君所谓“着意则
滞”也。这话,也许并非全无根据,但我想俞君文章的佳处,总足以遮
掩这点小疵吧。
末了,我想借作者赞美沈复《浮生六记》的话,做他自己将来文境
进步的颂词。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