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那抵抗倭寇侵略的坚决态度,可以证明他至少是个爱国的学者”。 
  当事人罗汉也出来说话了。他在汉口《正报》上发表公开信辩驳说:“以这样 
严重的卖国谈判,参加者又有当时政府要人在内,而其结果乃以300元之代价成交, 
真可谓极廉价之高峰……康生君说去年六七月间我和独秀曾与美国侦探接洽。只管 
造谣的高兴,竟连陈、彭那时尚在南京狱中的事实也忘记得干干净净了。” 
  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国民党曾想利用此事做点文章。 
  一天,国民党要员胡宗南、戴笠专程到江津拜访陈独秀,希望陈独秀为他们正 
在策动的反共活动推波助澜。按照蒋介石的嘱咐,他们不仅给陈独秀带来了贵州茅 
台酒及其他贵重礼物,而且带来了《大公报》剪辑,那上面有陶希圣、周佛海等国 
民党人为陈独秀的“辩护启事”,目的是以此激起陈独秀对延安的怨恨,从而大骂 
共产党。不料陈独秀看了报纸剪辑后,虽然对这么多人为他辩护有些感动,并称赞 
了蒋介石的抗日主张,但最后却说:“本人孤陋寡闻,雅不愿公开发表言论,致引 
起喋喋不休之争。务请两君对今日晤谈,切勿见之报刊。”可见陈独秀虽然对延安 
好有一些看法,虽然穷途潦倒,却不肯充当蒋介石的反共工具。也许十年前大革命 
的失败给他的印象太深了,也许他的两个儿子死于国民党的屠刀之下对他的打击太 
大了吧! 
  另有文章记载,周恩来后来也曾在朱蕴山陪同下拜访过陈独秀。 
  “仲甫先生,您身居山乡,不知日后作何打算?”周恩来关切地询问。 
  陈独秀苦笑道:“恩来,我已疾病缠身,还能有什么打算呢?我只想找个安静的 
地方,养养身体,研究研究自己早年关注过的文字学。” 
  “仲甫先生,恩来这次来江津,一则探望老先生。二则还想劝您去延安。那里 
既可安心从事抗日工作,医疗条件也比这里好。”朱蕴山诚恳地说。 
  见朱蕴山已把话题点明,周恩来接着说:“仲甫先生,您多年从事党的领导工 
作,又深知抗日战争的艰难希望您抛弃个人成见,以国家民族为重,向党中央写出 
个人的书面检查,争取回党工作吧。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其他同志,都希望您去延安 
工作。” 
  “恩来。我主张坚决抗日,也赞同为了抗战,国共两党必须进行第二次合作。 
回党工作,亦为我所愿,不过这书面检查,一时从何说起呀……”停了一会儿,陈 
独秀转向朱蕴山说:“时间已过去了十年以上,中央除了思来、毛泽东,我熟悉的 
人不多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我这个人又比较固执,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 
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 
  “仲甫先生,中央绝无勉强之意。”周恩来赶紧说,“什么时候您愿去延安, 
中央都欢迎。希望您多多保重,如欲去重庆看病,可以随时找我,一定提供方便。” 
  “谢谢恩来,也谢谢蕴山。”陈独秀笑了。 
  陈独秀终于未能回到党内,中共与他联合抗日的愿望也未能实现。这当然与陈 
独秀不肯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条件有关,但与王明、康生的极力反对更有直接关系。 
王明、康生的行径,完全是照搬苏联大反托派的做法。他们对陈独秀的造谣诬陷,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时全国民众在日军的疯狂侵略面前,正强烈要求团结对敌, 
一致抗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人人心。但由于王明、康生的造谣中伤, 
硬要把陈独秀这个刚从国民党监狱中营救出来,主张抗日的人打成“汉奸”,便使 
很多有正义感的人们十分费解和不满,并为那些热心反共的人提供了口实,致使中 
国共产党的威信蒙受了损失。 
  陈独秀1942年5月病逝,临死也没有离开江津。 
  建国后的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在谈到对犯错误人的处理问题时,刘少奇说: 
“陈独秀抗战初期曾要求到延安来,如果来了。看到革命胜利,也可能改过来,” 
  毛泽东点点头,接着说:“他后来去世了。那个责任也在我,我没有把他接来 
延安。那时我们提了三个条件,他不能接受。当时我们还不稳固,那时就那么一点 
资本,那么一点根据地,怕他那套一散布,搞第四国际。现在我们本钱大了……” 
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正是: 
    此生终老荒僻地, 
    是非留待后人评。 
  未知国共关系如何发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部)    第十八回 
显风骨彭德怀报收重金 顾大局周恩来出任高官     
   话说第二次国共合作虽在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但国民党方面始终对共产 
党有戒心,总是想尽办法“消融”共产党。蒋介石在其庐山军官训练班的教材中就 
有这样的话:现在国民党有十分力量,在抗战中将要消耗五分,只余五分;现在共 
产党已有五分力量,要使他在抗战中消耗三分,只余二分,将来苏联再帮助共产党 
一分力量,共产党也只有三分力量,国民党还可以保持优势地位,中国还可以与苏 
联平等谈判;如果共产党力量在抗战中不消耗,苏联再帮助他一分,他则将有六分 
力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将要到莫斯科请训,,那就不好。 
  正是出于这种畏惧情绪与戒备心理,所以国民党始终不愿与共产党对等合作, 
不愿与共产党形成统一的合作机构与共同纲领,而是想方设法企图削弱与吞并共产 
党。 
  中国共产党则认为,抗战的时机对中共十分有利,中共完全可以在抗战中发展 
和壮大自己。因此,对国民党,希望通过合作达到改造这个党及由这个党领导的政 
府和军队的目的。毛泽东在国共合作刚刚形成的时候就指出:“国民党在华北失败 
以后,气焰大杀,其内部如陈诚、胡宗南、卫立煌等实力派,对国民党政策表示不 
满,更由于八路军在华北的模范作用。以及国际形势的转变,使我们在政治上处于 
完全的优势。因此,我们应不失时机对国民党的错误政策采取攻势的批评与斗争。 
主要方向,首先是改组国民党,然后及于改组政府与改造军队。这不是使国共合作 
分裂,而是使之更进一步的开展。” 
  一个要“消融”共产党,一个要改造国民党,两党关于合作的目标相差如此之 
远不能不使合作的局面蒙上一层乌云,继而双方发生矛盾,再而矛盾愈益增大。 
  新的风波很快就起来了。 
  1938年1月1了日,国民党武汉当局指使几十名暴徒捣毁了刚刚创刊的中共机关 
报《新华日报》营业部和印刷厂。中共代表团提出抗议,国民党方面答复:这显然 
是地方流氓滋事。 
  1月24日,又到了两党关系委员会开碰头会的日子。国共双方六位大员坐在桌子 
两旁,脸上已不见了前几次相聚时的笑容。 
  刘健群说道:“你们的诚意到底表现在何处?很显然,苏联出兵能迅速改变时 
局,你们为什么一再推诿?八路军,不,八路军早不存在了,应该是十八集团军, 
从不贯彻中央军令,游击游击,游而不击,究竟存的什么心?你们如何向全国人民 
交待?” 
  两个多月前,为适应战争需要,国民党重新下达了军队战斗序列,八路军改称 
第十八集团军。命令公布后,中共方面对民对下一直延用“八路军”这个称谓。后 
国民党方面提出质疑,要中共改正,中共方面答曰:华北人民已经习惯这个称呼了, 
请予允许在民间保留。这一保留不大要紧,在华北,在全国,八路军便和国民党军 
有了醒目的区别。 
  康泽接着说:“你们应该向广西派学习,把军队交给中央,军政、人事与中央 
统一,重要领导人离开军队到中央工作。” 
  王明作了一些解释,周恩来则重点谈了新四军问题。新四军已经成立一个月, 
但编制迟迟未下。双方争来争去,国民党方面勉强同意新四军下编四个游击支队。 
  此后,两党关系委员会基本停止了活动,两党关系又采取了遇事协商、随时约 
见的办法,主要在周恩来和蒋介石之间进行。 
  蒋介石这时又黑又瘦,他正陷于南京失陷和陶德曼调停失败的忧虑和惆怅之中。 
  陶德曼是德国驻华大使。从1937年11月开始,日本政府一面鼓动军方大举浸华, 
一面委托陶德曼出面调停,诱使中国议和。12月初,蒋介石听了陶德曼转述日本条 
件后,定下两项原则:一、不拒绝德国的调停,这样不算是亡国条件;二、华北政 
权须要保存。 
  但是,谁也想不到日军那么快就能攻占南京。南京陷落的当天。近卫文磨首相 
就扬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四大都市不守,国民政府的实体己成问题了。 
  12月14日,东京召开内阁会议,重新研究向德国大使提出的对华议和条件,认 
为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而且付出了大量的牺牲,以如此轻微的条件议和,太便 
宜蒋介石了,必须对战败者追加新的条件。 
  12月26日,蒋介石婉拒了陶德曼的求见,决定由夫人宋美龄和孔样熙代为接见。 
  但是。宋美龄带回来的却是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消息。 
  陶德曼转达的日本所提条件极为苛刻,它包括四项基本条件、四条口头说明和 
九条细目。且看九条细目: 
  一、中国正式承认满洲国。 
  二、中国放弃排日反满政策。 
  三、在华北及内蒙古设立非武装地带。 
  四、华北在中国之主权下,为实现日满华三国之共存共荣,应设立适当机构, 
赋以广泛权限,尤以实现日满华经济合作为要。 
  五、在内蒙古设立防共自治政府,其国际地位与现在外蒙古相同。 
  六、中国须确立防共政策,并对日满两国防共政策之施行予以合作。 
  七、在华中占据地区设立非武装地带,在大上海市区域由日中协力维持治安及 
发展经济。 
  八、日满华三国缔结有关开发资源、关税、贸易、航空、交通、通信等方面必 
要之协定。 
  九、中国应偿付帝国所要求之赔偿。 
  如此苛刻的条件,直使蒋介石渗出一身冷汗。他在日记中写道:“倭所提条件 
如此苛刻,决无接受余地。” 
  日本的条件不能接受,那么是否继续和日本交涉呢?蒋介石陷入难以抉择的境 
地。 
  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国民党军损失惨重,悲观绝望的气氛笼罩着国民政府, 
希望议和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本来一直主和的征精卫、张群等人又纷纷发表和谈 
的言论,要求蒋介石停战求和。然而蒋介石明白,这时如向日本求和,时机极为不 
利。等于乞降,必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危及国民党的统治。 
  早在陶德曼提出调停之韧,国内舆论对于中日之间的交涉就颇有微调,山西的 
一家大报还猛烈抨击陶德曼,说他出卖中国,是日本的帮凶。后来,虽然抗战的宣 
传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但对于中日间的秘密交涉,新闻界一直十分关注,一家报纸 
在头版头条竟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谁主张和谈,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