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机前来空袭,照明弹照得如同白昼,炸弹呼啸,鸡鸣犬吠,泥水飞溅。将军们沙
场踱步,虽险遭不测,却无慌乱之态。
蒋夫人8月里就和李德全、沈慧莲等共同组织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
10月20日,她偕顾问端纳赴上海前线劳军。为躲避因军炮火,汽车高速行驶,急转
弯处,人与车俱翻落于沟豁之中,宋美龄摔断了数根肋骨、端纳也受重伤。
中国军队抱着与国土共存亡的决心,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寸士必争,以低劣
的武器抗击具有现代化装备的敌军,其壮烈程度为中国有史以来御外侮之罕见。
陈诚部九十八师姚子青营坚守宝山城,日军政一次打退一次,与日军肉搏两天
两夜,全营5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团副谢晋元、营长杨端符率领800壮士、坚守苏州河北岸最后据点——六层钢筋
水泥建筑“四行仓库”。侵略者视为肉中刺,连番进攻,仓库四周弃尸无数。但“
四行”坚如磐石,官兵们引吭高歌,响彻霄汉。18岁少女杨惠敏机智勇敢,躲过层
层火网、终于将长达4米的国旗,送到四行仓库。仓库之巅大旗不倒,苏州河南岸中
外士人热泪纵横。
日军10个师团、200余辆坦克、300余架飞机、70余艘军舰,全线进攻,一副不
拿下上海死不罢休的样子。中国军队猛烈还击,每小时死伤数以千计,部队不停补
充,各主力师的补充数都在4次以上,每次几乎都是整团的补充,仅旅团长即死伤几
近半数。三路军总司令陈诚、张发奎、朱绍良细察战斗情况,觉应后撤,报蒋介石,
蒋不允。又打数日,伤亡更重。三司令报请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再报蒋,要求后撤。
蒋又不允,严令死战:“有敢擅自撤退者,军法从事!”
三司令不敢违逆,挥军又战。两军对垒成胶着状态。
10月29日,蒋介石再次乘火车来到战场,在南翔附近召集参战部队师以上军官
会议。他非常激奋地说:“倭寇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现在打了近三个月,连我们
一个上海还没占去。各位统率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壮烈的栖性,给倭寇以绝大
的打击,此种为主义为国家拼死抗战的精神,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近三个月
来,我们虽然没有得到大的胜利,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
使敌人受到意外大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已实在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
11月5日,日军增兵3个师团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登陆,对上海战场施行侧翼迂
回。之后,另一师团又在长江南岸白茆口登陆。中国军队东、南、北三面受敌。前
线告急,要求撤退,蒋介石仍不允。他希望打到11月13日。这个时间是沪战整三个
月的时间,他心中固执地有“三个月”这个概念。前线官兵又打了三天,陈诚、张
发奎、朱绍良都向白崇禧告急,他们不敢径向蒋介石告急,只好请白崇禧转这个弯
子。白身处前线,亲见双方优劣十分明显,中国官兵疲惫不堪已到极点,于是再度
进言蒋介石下令撤退,蒋仍不允。
白祟禧认定蒋已是意气用事,但敢怒不敢言,又传令苦战。两天后,他见中国
军队阵线已乱,已到了最后关头,于是不顾一切三次进言下令撤退,痛切地说:“
前线指挥官已无法掌握部队,委员长再不下令撤退,就要完全崩溃了!”
蒋介石无奈,只好下令撤退。日军见状,乘势进攻,并派飞机追炸撤退部队。
中国军队一时间十分混乱,人马践踏,如溃堤之水,建制全乱,只滚滚向后撤退不
止。
11月12日,日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蒋介石十分遗憾。淞沪抗战硬是没有坚持到11月13日。而且大撤退时九国公约
会议正在比利时召开,他未能等来列强对日侵华的干涉行动。
淞沪抗战打乱了日军自北面南和速战速决助战略部署,为中国方面物力、人力
西撤赢得了时间。
淞沪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泰晤士报》指出:“沪战激烈,日军未达
摧毁中国军队之目的。双方伤亡惨重,但华军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
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华军在弹尽枪折之时,一般认为不能保持数日之地,
彼等竟能坚守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
国战场有极大之影响。”路透社电讯:“目前华军大部分缺乏训练,更缺乏军备,
犹有带布伞作雨具者,虽此,犹能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之日军顽强奋战,此精神可
佩。日军纵然占领部分土地,亦难征服中国矣!”英、美、苏等国朝野对中国刮目
相看,在道义或物质方面,也希给予援助,志愿人员相继来华。
诚然,淞沪抗战在战略决策和指挥方面均有着许多失误:蒋介石一味高喊要“
把日本人赶到海里去”,到支持不住时。也一直不许后撤,直到伤亡近半,全线崩
溃,一下溃退到南京,确属意气闲事。同时他还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以为日军进攻
上海。关系英美利益,中国军队只要火拼支撑一段时间,就可能引起欧美武装干涉,
结果等于水中望月。在具体部署上,主战场的侧后杭州湾竞没有一兵一卒,致使日
军从容登陆,直抄了中国军队的后路。敌强我弱的抗战。本来应该进行长期消耗战,
而不应与敌人强争一城一地,自丧元气。
然而这毕竟是一次认真的切实的抵抗。
过了几天,蒋介石在他51岁生田时感慨地说:“此次抗战,实被迫而应战;与
其坐以待亡,忍辱受侮,不如保全国格,死中求生,与敌作一决战。如我再不抗战,
则国民精神亦必日趋于消沉,民族生机毁灭无余矣!设或与倭妥协,即或答应其要
求。甚至承认伪满,但其一遇国际矛盾冲突之时机,彼必不顾信义,继续侵略不止。”
正是:
滔滔不尽东流水,
尽是当年壮士血!
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二部) 第十六回
忻口抗战大联手 延安开会起波澜
却说在淞沪会战激烈进行之际,中国北方也是阴云密布,战火熊熊。“七七”
之后的4个月间,“北支那方面军”在司令官寺田寿一大将的统率下,沿平汉、正太
和平绥、同蒲两线南侵,先后攻陷保定、石家庄、娘子关和张家口、大同、太原等
重镇,中国军队在刘崎、汤恩伯、傅作义、卫立煌等指挥下,也曾作过“以空间换
时间”的节节抵抗。其中最出色的是“忻口会战”。它是华北抗战中规模最大、战
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合作取得较好成果的一次战役。
10月5日,日军越长城南下,猛攻崞县,进逼忻口。忻口是太原平原的北大门。
相传因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平城镇匈奴围困40日,脱险后回师驻跸该地。将士忻
然而得名。如今、这里却硝烟弥漫,成了华北战场最吃紧的地方。
面对日军的凶猛势头,蒋介石严令阎锡山组织抗击,并令卫立煌率第十四集团
军的四个半师星夜兼程向太原方向集结迎敌。
阎锡山以50个团守忻口中央阵地;以10个团为右翼,归朱德、彭德怀指挥,实
行侧击。由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任忻口前敌总指挥。
蒋介石致电卫立煌:“忻口会战关系至大,望督励所部一举歼敌为盼。”
10月6日黎明时分,在搏动着中国共产党心脏的延安风凰山下,毛泽东坐在窗前,
尚未就寝。忻口战役即将开始,他经过一夜熟虑,提笔同意前方总部积极出击,配
合阎锡山、卫支煌正面阵地作战的意见。毛泽东提出以一一五师主力北越长城,从
东线袭击敌人后方交通线,与—二0师主力在西线之行动配合,阻止日军向山西正
面之攻击。他估计:如此,则一一五师“因转移与作战频繁,要准备付出相当代价,
即准备减员二千至二千五百”。毛泽东认为,这在支持山西作战,支持华北作战较
长久之战略目的,有很大意义。
周恩来携带电台,随阎锡山行动,协调八路军作战。
战斗展开后,国民党军仍习惯于正面作战方法。周思来一再建议:正面硬堵不
如以少数钳制敌军,主力向东北出击加强侧面部署,以阻敌突人,避免败溃。阎锡
山等表示同意,但以后的实际战斗并未完全按照这个建议展开。
当日军在忻口正面遭到守军抗击之际,八路军一一五师把从代县经平型关、灵
丘至张家口的敌后东路交通要道完全破坏,收复灵丘、广灵等数座县城,并以一部
深入河北,收复冀西数县,直通保定。一二0师卡断了日军从代县到大同的西路交
通,两度攻占雁门关,收复雁北数县,使忻口之敌陷于孤立无援、前后被包围的困
境。
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组成了三个兵团,在卫立煌、何柱国、李默寇、王靖
国、刘茂恩等高级将领的指挥下,先攻后守,抗敌极为壮烈。军长郝梦龄、师长刘
家麒、旅长郑廷珍身先士卒,亲临战斗前沿,突遇日军猛烈扫射,壮烈殉国。官兵
见状,更加奋勇,作殊死血战。
郝梦龄灵枢运回武汉,各界4000余人到车站迎接,全市下半旗志哀。蒋介石为
郝、刘亲致祭文。郝临战前留下的《双十节与妻书》发表在武汉各报上,“抱定牺
牲决心。不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
我,我先牺牲”等语,传诵一时。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刘
家麒、郑廷珍为陆军中将。
一天,卫立煌对周恩来、彭德怀焦虑地谈到,敌机每日清晨即来我方阵地侦察,
继即以数十架飞机轮番轰炸,对阵地威胁极大,一天几乎要损失一个团的兵力。
翌晨,天色微明,彭德怀就到院子里,仔细谤听在重峦叠嶂中隐隐回响的敌机
声。原来,大家以为敌视是从北平飞来。彭德怀这员虎将向有“张飞”之称,有时
却心细如丝。他根据飞机的航速、续航能力和轮番到达忻口的时间判断,忻口附近
必有日军的,临时机场,即下令侦察。10月11日,朱德、彭德怀电告蒋介石、阎锡
山等:“代县已有敌机着陆场,因我袭击敌人后方交通,故连日敌视运输粮弹中。”
同时,彭德怀命令刚开入晋北的一二九师陈锡联团进入代县,实地侦察。19日,该
团的赵崇德第三营夜袭阳明堡机场,一举烧毁敌机24架,取得平型关之捷以来又一
次振奋人心的胜利。忻口上空一度日军息影,消息传至友军营连,官兵高呼:“中
华民族万岁!”
从会战打响,前后一个月全是血战。日军用尽浑身解数,仍不得前进一步。
日军见忻口坚如磐石,”强攻下去也不奏效,乃改变方赂,采取大迂回战术,
集中平汉路兵力强攻娘子关,沿正太路西进,使太原市腹背受敌。11月2日,忻口守
军被迫撤离,向太原转进。
卫立煌从前线退到太原,再次见到周恩来,向这位当年在黄埔时的老上级“啪”
的一个敬礼,说:“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