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罗•;奥诺德,加拿大记者,居住在伦敦,曾为加拿大的《环球邮报》、《国家邮报》及英国的《卫报》和《经济学家》等报刊撰文。
《放慢生活脚步》 总序导 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速度的时代。我们周围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变化发展都要快。我们竭尽全力使自己更有效率,力求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乃至每一秒钟能做更多的事情。自工业革命将世界变得高速运转以来,对速度的崇拜就将大家逼到了崩溃极限。挣扎在精疲力竭的边缘,身体和心里不断在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节奏已经失控。《放慢生活脚步》一书追溯了我们与时间之间愈来愈令人窒息的关系的历史,并就生活在人类亲手缔造的追求加速的文化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困境提出了对策。为什么我们总处于匆忙之中?解决时间病的方法是什么?放慢速度是否可能?甚至是否值得?意识到我们追随无情的速度所付出的代价后,全球的人都在试图补偿他们以往失去的时间,放慢节奏,以便生活得更快乐,更富有成效,更健康。缓慢革命正在发生。
别期待找到阻碍技术进步的人推翻技术,进而寻找前工业时代的乌托邦。这是一个由手机的使用者、心智健全的电子邮件热爱者所推动的现代革命。缓慢哲学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平衡。人们正在从放慢节奏过程中挖掘出最不敢期待的东西,亦即充沛的精力与迷人的效率。
在这次动人的、愉快而有趣的探索中,获奖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一个康复的速度迷——卡罗•;奥诺德将轶事报道、历史与智力的询问完美结合,详细讲述了我们对效率和快速的永久热忱。本书是对正在步入主流的全球范围的慢速运动的第一个全面的探讨,涉及办公室、工厂、邻里社区、厨房、医院、音乐厅、卧室、健身房及学校等诸多领域。对最终到来的这一运动的诠释,这一猛烈的宣言将促使你对你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思考。
《放慢生活脚步》 总序引 言:愤怒的时代(1)
人从出生、结婚、生活直至最终死去,都处于狂热的喧嚣中,你甚至会认为他们会为此而发疯。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1907
1985年夏天一个阳光灼热的下午,我停留在罗马郊外的广场上。这是我少年时代的一次欧洲之旅。当天回城的公交车晚点20分钟,而且丝毫看不到车要来的迹象。然而,公交车的延误并未给我带来烦恼:我没有在人行道上焦灼地踱步,也没有向巴士公司投诉,而是打开随身听,躺在长椅上,听着西蒙和加芬克尔歌唱放慢节奏、让时光留驻的快乐。当时的那一幕每一个细节都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两个小男孩在中世纪式的喷泉周围踢足球;树枝拂过石墙顶部;一位老妇提着装有蔬菜的网兜走在回家的路上。
时间飞逝,15年很快过去了,一切都已发生变化。场景转换到忙碌的罗马国际机场,我这时的身份已经是一名驻外记者,正要赶航班返回伦敦。我没有脚踢鹅卵石自得其乐、感觉良好的心境,而是急匆匆地奔向候机室,身边来来往往的旅客动作稍慢即会引起我暗暗的抱怨。我没有打开廉价的随身听欣赏民间音乐,而是拿起手机给数千英里外的编辑打电话。
来到候机楼门口,我站到长长的等候队伍末端,百无聊赖地排着队。但我耐不住无所事事的寂寞,为了让等候显得不那么乏味,我掏出一份报纸开始翻阅。这时我的目光落在一篇文章上,正是这篇文章促使我萌发撰写一本关于减速的书的念头。
当时吸引我注意力的几个字是:“睡前一分钟故事。”为了帮助家长敷衍耗费时间的孩子,很多作者将经典童话简缩为60秒的阅读篇幅。想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应该最符合简短的需要,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呼一声:“找到了!”那时的我每晚都要同两岁的儿子进行激烈的抗争:他喜欢让我用和缓的速度给他讲长篇故事;而我每晚只选一些短小的故事,用最快的速度讲给他听,为此我们俩频繁发生争吵。“你讲的太快了!”他哭喊着。有时当我匆匆地走向门口时,他又会嚷嚷:“再讲一个。”每当我加快速度例行公事地敷衍孩子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自己非常自私,而另一方面又无法抑制急着要去处理其他事情的念头:要吃晚饭,要处理电子邮件,要阅读,要整理账单,还有其他的活,还要看电视新闻,等等。疲倦地漫步在苏斯博士笔下的世界里并不是个好的选择,因为他的故事节奏太慢。
因此,睡前一分钟故事系列乍看上去简直好得让人难以置信。六七个“故事”只需要不到十分钟时间就可速战速决——还有比这更棒的吗?正当我纳闷亚马逊网络书店何以能如此快捷地将全套故事书送货上门,补偿心以反问的形式出现:我是不是彻底疯了?当离港的队伍沿着最后一道验票口缓缓前移时,我将报纸搁置一旁,开始陷入沉思。我的整个人生已经变成一种匆忙的运动,力图每一个小时能做愈来愈多的事情。我对时间极为吝啬,总是想方设法地一分钟甚至几秒钟地节省时间。不过,不仅我本人如此,我身边的每个人,包括我的同事、朋友、家人等,也都生活在漩涡中心。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瑞•;多西首创“时间病”一词,用于描述“时光飞逝”、“时间不够”、“必须加快速度迎头赶上”等急迫的情景。如今,全世界都为时间所困扰,我们都属于对速度膜拜的一族。站在等候返回伦敦的航班的队伍里,我逐渐捕捉到本书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步履匆匆?什么是治疗时间病的良方?放慢节奏是否可能、甚至是否值得尝试?
21世纪的最初几年,每一件事以及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加快速度带来的巨大压力。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先生用极端的措辞清楚地指出:“我们正从一个大鱼吃小鱼的世界步入一个快鱼吃慢鱼的世界。”他的这一提醒比达尔文的商业世界法则更能引起巨大的反响。在这个忙碌而喧闹的时代,一切都要争分夺秒。英国心理学家盖伊•;克莱斯通认为,现在加速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二天性。“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迅速、省时及效率最大化的内在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与日俱增。”
但现在到了向凡事都要快的困扰挑战的时候了。速度并非总是最好的策略。人类的进化基于适者生存的法则,而不是基于速度快捷。记住,谁才是龟兔赛跑中最后的赢家。如果我们生活在紧张匆忙中,每一个小时都排得满满当当,就会让自己濒临崩溃。
但在深入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本书并非是对速度的宣战。速度使人类世界变得精彩和自由。有谁希望我们的生活没有互联网,没有空中旅行?问题在于我们对速度的过分热忱以及对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做越来越多的事的过度困惑。这已经成为一种对速度的沉醉和过度崇拜。即便当追求速度开始带来负效应时,我们仍祈求越来越快的福音。在工作中落后吗?可以找一个更快捷的互联网链接。没有时间阅读圣诞节购买的小说吗?学会快速阅读即可。减肥无效吗?可以尝试皮下脂肪切除术。因为忙碌无暇做饭吗?那就购买一台微波炉。但是,有些事情需要时间、需要放慢节奏,不能也不应快速去做。如果不该快的时候快了,如果忘了如何放慢节奏,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与速度的斗争最早发生在经济领域。现代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其代价是,毁灭自然资源的速度快于大自然自身生态修复的速度。亚马逊河区的雨林每年都遭到砍伐,而过度捕捞使鲟鱼、智利海鲈鱼和其他鱼类濒临灭绝。即便从它自身的利益而言,资本主义发展过速,因为要先完成任务定量的压力使得质检时间所剩不多。以计算机工业为例,近年来,软件制造商已经习惯于产品性能未得到完全测试就仓促投入生产,结果,每年因迅速扩散的计算机损毁、病毒和故障给公司造成的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此外还有增压涡轮式的资本主义的人文成本。当前,我们的生存是为经济服务的,而不是经济为生存服务。长时间的工作使人们效率低下,工作易出差错,心情不悦,身体不佳。医院诊所人满为患,人们患有因压力所致的各种疾病,如失眠、偏头疼、高血压、哮喘、肠胃病等。当前的工作文化也危害着人们的精神健康。“精疲力竭过去仅出现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一位在伦敦总部生活的教练说道,“但现在我发现,30多岁的甚至20多岁的男性和女性都出现了疲惫不堪的状况。”
如果工作伦理适中的话就可能是健康的,然而,当前的工作伦理已经失控。比如,“休假病”的传播,对适当休假的厌恶。在对5 000英联邦工人进行的里兹调查中,60%的人表示不会用满2003年的假期。平均而言,美国人的带薪假期使用不足1/5。即使生病,雇员也不愿离开办公室:1/5的美国人本该在家卧床休息或去看病的时候坚持上班。
《放慢生活脚步》 总序引 言:愤怒的时代(2)
要了解这种行为带来的危害,只需看日本的情形即可。日语中有一个词“过劳死”,意思是因工作劳累过度致死。最著名的过劳死例子就是龟井修治,他在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股市繁荣期间,常常每周在股市上花费90小时的时间。他效力的公司在时事通讯及训练手册上对他的超人精力大加宣传,将他树为全体员工的学习典范。根据日本的规定,休息时间极少,但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他还要为资深同事传授销售技巧,他单薄的肩膀上压上了额外的担子。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他更是倍加努力地工作,以使不景气的股市有所回升。1990年,他因心脏病猝死,年仅26岁。
虽然有人将他树为警戒的反面教材,但干到趴下的工作文化伦理在日本仍然根深蒂固。据日本官方报道,2001年日本的过劳死人数达到143人,而评论家则认为日本每年因过度劳累致死的人数达数千人。
然而,早在过劳死出现之前,劳动者的精疲力竭就是不健康的底线。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估算,每天有上百万的美国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导致上班缺勤,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1 500亿美元。在英国,2003年,压力已经取代腰酸背疼一跃成为员工旷工的首要原因。
劳累过度也在其他方面对健康构成了危害,使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锻炼,更易于过度饮酒,进食方便食品。工作节奏最快的国家,人的体重也最重。1/3的美国人、五分之一的英国人患有临床肥胖症,甚至连日本人的体重也在增加,2002年,日本一项国家营养调查发现,30岁以上的日本男子中有1/3的人身体超重。
为了跟上现代世界的发展步伐,许多人不再依赖咖啡,而是转向更有效力的兴奋剂。可卡因在白领中一直是辅助药物的选择,但安非他命很快就后来居上。在美国,自1998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