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人的诞生-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思潮的历史行列?回答上述问题既不能不就事论事,因为历史本身充满无限偶然性;但也不能仅就事论事,因为历史同时又是显示着自身固有规律的必然过程。偶然性与必然性往往混合交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既丰富、生动,又简单、严肃的历史。    
    毋庸置疑,首先应当提及的是戊戌时期,特别是稍后一段时间,梁启超广泛普遍的社会影响和颇引自负的舆论力量。众所周知,他是那一时期享有盛名的资本主义观念的热情宣传家和极其活跃的著名政论家。他那一时期的著述文章更是“雷鸣怒吼,姿雎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①,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吸引力,一时执中国舆论之牛耳,骄誉天下。那时,不仅一般青年知识分子对梁氏文体叹首莫及,争相效法,就是“大吏之奏折,试官之题目,亦剿袭而用……拾公牙慧”①。1901年至1903年,梁启超正是通过手中的一枝神笔,宣传和传播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文化,此相适应,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也作了不少新解释,猛烈抨击晚清专制政体,使人顿觉耳目一新,从而赢得与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启迪和影响了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朱执信、吴玉章、郭沫若、柳亚子、邹韬奋等在内的连续几代青年人。    
    梁启超对当时觉醒的一代人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小视、无可比拟的。正当毛泽东初离乡间,外出探求救国真理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是梁启超这些文质并茂、朗朗上口的政论著作,自然会感觉茅塞顿开。由于经历上的限制,毛泽东直到辛亥革命前夜,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毫无了解。②所以,他那样热衷地崇拜梁启超的主张与才华,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这样回答问题仍缺乏说服力,因为仅仅强调和指出历史偶然因素的具体作用,如文笔辞章、个人经历等等,正是黑格尔讽刺过的那种“用小原因解释大课题”。因此,只有进一步探讨1901年至1903年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基本倾向,才能弄清他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巨大的影响。    
    1899年梁启超主编《清议报》时,就已显示出超脱康有为思想体系的迹象。1900年“庚子之役”的失败,唐才常等“六君子”的鲜血直接促成了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再度转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思想为之一变”③。这一时期,梁启超政论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异常猛烈地抨击晚清专制政体,倡导民主、自由、人权:    
    自由民权者,世界上最神圣荣贵之政体也。①    
    民权自由之义,放诸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②    
    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③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④    
    梁启超嘲讽清政为“以顽固为体,以虞诈为用”⑤,怒骂慈禧是“大清十一代之罪人”⑥,进而激愤地呐喊:    
    必取数千年横暴混浊之政体,破碎而齑粉之,使数千年如虎、如狼、如蝗、如蝻、如蜮、如蛆之官吏,失其社鼠域狐之凭借,然后能涤荡肠胃以上于进步之途也;必腐败柔媚之学说,廓清而辞辟之,使数百万如蠹鱼、如鹦鹉、如水母、如畜犬之学子,毋得摇笔弄舌舞文嚼字为民贼之后援,然后能一新耳目以行进步之实也。⑦    
    他甚至大谈“破坏”,声称并不绝对排斥“流血革命”。公然宣称:    
    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    
    专制政体之在今日,有百害于我而无一利……我辈今组织大军,牺牲生命,誓剪灭此而后朝食。⑧    
    毋庸赘言,梁启超的这些激进的观点,不仅已大大超出了康有为式的君主立宪理论的樊篱,而且在思想形式,甚至在部分内容上与革命派的主张相接近了。难怪康有为指责他“自汝言革命后,人心大变大散,几不可合”①。就是较开明的黄遵宪也怕他走得太远,从旁截击。②甚至威望甚高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也说他“主暗杀,主破坏,其笔端又有魔力,足以动人,主暗杀则人因之而间然暗杀,主破坏则人又群然争为破坏,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而不知其种祸无穷”③。可见梁当时的政论的性质及影响。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多次论及,1903年夏以前,革命与维新两派尚无根本冲突。1899年康有为离日后,梁启超等人与孙中山“时相往返,顿形密切”,梁对孙的主张“异常倾倒,大有相见恨晚之慨”。④可以说,反对、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专制暴政,是梁启超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倾向。正是这种政治思想的基本倾向,才是他成为“舆论骄子”,赢得盛誉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但是,仅就抨击晚清专制制度一点而言,梁启超绝非当时的时代坐标。比起邹容和陈天华等的激进论调来,他不能不显得逊色;比起接踵而来的无政府主义者,也不能与之匹敌。然而,梁启超超越其同辈,无与伦比的地方却在于:不遗余力地宣传西方世界的政治、道德与文化观念,在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李泽厚先生1958年就提出:“《时务报》时期,梁氏的政论已风闻一时,在变法运动中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但梁氏所以更加出名,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更大,却主要还是戊戌变法后到1903年前梁氏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撰写了一系列介绍、鼓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思想的文章的原故。”⑤这一评价是相当中肯的。    
    正是梁启超以虽不十分深刻,但却相当渊博、广泛的域外知识,充实、开阔、丰富和启迪了当时中国的向往进步与自由的一代知识分子。虽然他的热情宣传仍然是软弱的“精神批判”,手中只有一枝笔,但却以启蒙的姿态——前所未闻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猛烈地冲刷着前现代政治文化的污浊。进而以超越武力的神奇力量,在那个时代的沉沉夜空中划出了一道由不满到怀疑,由怀疑到否定的耀眼闪电。因之,启迪蒙昧,正是梁启超作为一位启蒙宣传家的根本价值之所在。    
    如果说,梁启超抨击晚清专制政体体现了时代的激进精神,那么,他匡正民族的惰性意识则超越了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在宏观上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倾慕西方的船坚炮利、声光电化,成了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成物质认同;从甲午战争到袁世凯复辟,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法律化,成了改造国家的本质,社会意识的重心转向了制度认同;从《新青年》创刊到五四运动,社会文化和人的观念的更新,被提高到了制度民主化之上,出现了社会意识的文化认同。显然,梁启超在制度认同的阶段,超前地提出了文化认同的课题,其思想的深刻洞察力就在于:由政体形式的表层现象,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开始意识到了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当以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改造为基础,舍此,新制度犹如水上浮萍,无有根源。正如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规定的那样:“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症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道德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智育之原本。”“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①由于梁启超的启蒙意识“超前”了,以致根本忽略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的落后现实,因而必然伴随着片面、保守、脆弱、非系统、不稳定等等畸形特征,①但其预见无疑是明智和深刻的。辛亥革命的不幸夭折,被梁启超不幸言中了。因此,人们又一次自觉地猛醒,不得不进行“补课”。《新青年》的“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正是这种高屋建瓴深邃气质的体现。恰如陈独秀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还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②“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③因此,“戊戌”以后一段时期,梁启超在理论气质与思维方式等方面,同新文化思潮的主将们有着相通之处。    
    早年毛泽东受上述认识和思维的影响不小。他1916年就认为,忽视思想启蒙,专言“本者人作本省官”的政治改革,“其害甚大”,“前车不远,即在辛亥”。①1917年又说:“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杂灭裂”②,而强调思想启蒙为万事之首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说,早年毛泽东从信奉梁启超的观点,自然而然地跨入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行列,是具有历史和逻辑必然性的现象,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则构成了毛泽东及其同代人特有的思想发展行程。也正因如此,毛泽东及其同伴们对五四新文化思潮的理解、态度和追求,远比资产阶级革命派元老们更加深刻,更加自觉,更加热情,也更加真诚。这样,在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实践恰成了思想过渡的桥梁,而“超前”与“补课”的寓反专制于反愚昧之中的解放思潮,反而融为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体了。


第二部分 积淀与启蒙第13节 来自杨昌济新儒学的熏陶(1)

    对毛泽东来说,比梁启超的思想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浓厚,也更为紧密的是湖南一师伦理学教员杨昌济。如果说前者对毛泽东的影响是政治的话,那么后者对他的影响则是文化的。    
    杨昌济出身于书香世家,其母向氏又出自书香门第,其家族体系中不仅出过“例贡生”、“邑庠生”,而且出过“太学生”。杨昌济之高外祖父出身进士,当时任清朝国子监学录;其曾外祖父是个举人,先后任永州府训导和杭州府教授。至杨昌济父亲辈虽道学中衰,但如杨昌济自己所说:“君子之泽,源泉远而流长。”幼时,杨氏之外祖母、舅父和母亲常向他讲述祖辈治学立业的事迹,勉其勤奋刻苦,再兴家族之荣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杨昌济,其内心中积淀下了浓厚的传统烙印,中国正统文化的熏陶,对他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杨昌济之仕途并不顺利,虽于1889年考上了个“邑庠生”,但1893年两次乡试不第,名落孙山。在极大的压抑情绪笼罩下,他感叹人生,恨及自己,以“余生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