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956-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柏林于1825年病逝。欧柏林死后的第五年,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和一位牧师,被欧柏林不为名利造福人类的精神所感动,决心学习欧柏林,把他的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二人出资并出面主持募捐,要在美国中部地区的俄亥俄州建造一所大学,取名为欧柏林大学。当时,美国的俄亥俄州也属穷困地区,自然和人文条件都与欧柏林的家乡相差无几。所以这两位开拓者遇到的困难也大体和欧柏林当年遇到的困难一样。为创建欧柏林大学,他们和欧柏林一样,垦荒建屋,艰苦奋斗,最后终于在美国中部的俄亥俄州建立起了著名的欧柏林大学。    
    在欧柏林去世72年后的1907年,在遥远的东方,孔祥熙又以贯彻欧柏林精神为宗旨,在荒凉的黄土高坡上,建立了一所铭贤学校。为此孔祥熙曾不止一次地说:“铭贤学校不设在通州大邑,而设在太谷乡间,其旨趣完全取法于欧柏林大学。再往上溯其源流,那么,我的办学纯粹是效法欧柏林。”但是孔祥熙办学的条件却比欧柏林大学创建的时候优厚得多了,所谓效法欧柏林精神,改造家乡,也只是孔祥熙的愿望而已,等他成为南京政府的高官时,他已经没有闲暇来关心家乡的境遇了,那时的铭贤学校也已经成为他捞取政治利益的一种资本了。    
    孔祥熙在一手创办的铭贤学校内任监督(校长)兼授史地、矿物等课程,教员多半由传教士担任。此外孔祥熙还以高薪从省内外聘请一些较有资历的中国教师来铭贤学校教授有关课程。而那个在家乡开馆授徒的孔祥熙的父亲孔繁慈,此时并没有作为老太爷在家安享晚年,他和孔祥熙商议要在学校教授经史课。孔祥熙虽然万般不愿,但他知道教书育人,是父亲一辈子的心愿,作为儿子不能拂逆父亲的愿望。最终,孔繁慈这个淡泊了一世的人,在儿子创建的学校里兢兢业业地教授经史子集等课程。妹妹孔祥贞也受到了感染,随同老父亲在哥哥创办的学校里,做起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也许是受到了孔家老爷子执著精神的感染,很多人都慕名到学校里来上学。到1909年春,铭贤的学生增至一百数十人,原址不敷应用,经研究后于这一年的秋天把学校迁到太谷东关杨家庄孟氏别墅新址,并在这里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新校址。    
    可以说孔祥熙一手创办了铭贤学校,但从第一笔启动资金开始,铭贤学校所用的经费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美国欧柏林大学。例如毕业于欧柏林大学的美国发明家查理·霍尔,他发明了电解法制铝,后来成了制铝工业的资本家之一。他捐赠给铭贤学校75万美元,作为办学基金。这笔款子一部分系制铝公司的股票,一部分则存入银行吃利息,每年共约有3万多美元。欧柏林大学中国学社每年以其所收会费的一半捐助铭贤学校,所以铭贤学校每年的固定经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4。5万美元左右。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部分固定的资金来源,所以孔祥熙对待铭贤学校十分慷慨,不仅在校园内大兴土木,增加设施,还在全国范围内广聘名师。    
    孔祥熙把欧柏林和霍尔无私奉献捐助办学的精神,作为最根本的办学宗旨,亲自题写“学以事人”的校训。他曾勉励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做事,就是要有所作为,也称‘实事求是’,余劝诸生无论在何处都要做实在的人,说实在的话,做实在的事。世界上成功的伟人,并非与众有何不同之处,实因其处处求实在,不求虚名而已。‘求是’二字的意思,是说使自己的努力要遵循正直的途径。”这客观地反映了他的办学思想。铭贤学校纪律严明,教学始终坚持从难从严。学院成立后实行学分制。凡一年内不及格学分超过该学年应修学分    
    总数的1/3者,即勒令退学。考试舞弊者,除取消该学科成绩外,还要给予一定的处分。铭贤学校的学制,最初是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1916年又添设大学预科3年(高中)。全部课程共14年。1923年遵照国民党全国教育会议决策,改为新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全部课程共12年,停办大学预科。1928年起,铭贤学校办起了农科,担任农科主任的是美国欧柏林大学文学学士、康乃尔大学的理科硕士穆懿尔。农科聘用了大批的农业大学及专科毕业生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并没有大规模地招生。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一创办铭贤学校(2)

    铭贤学校内的一大景观就是孔祥熙用美国友人的名字命名的一些楼台建筑,如田氏楼、韩氏楼、杭氏楼。还有的以孔祥熙和宋霭龄父母的名字命名,如嘉桂科学楼、亭兰图书馆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内地太谷,铭贤学校内的楼馆里就都配有暖气、自来水、电灯、电话、发电机、抽水马桶、壁炉和书橱等,试验室里都配有完备的教学仪器和药品。这在当时甚至现在中国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里都是很少见的。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侵占华北,紧接着北平沦陷,太原告急。铭贤学校被迫西迁,于1939年春辗转到达四川省金堂县,租赁宅地开始上课,1949年铭贤学校迁回山西太谷。后来铭贤学校的工科合并于太原工学院,农科发展为山西农业大学。    
    孔祥熙在1929年7月,搞了一个铭贤学校建校2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亲自为《铭贤学校20周年纪念刊》写序。序中说:“盖铭贤者,实纪念前贤之学校也。命名之义,即在铭心不忘前贤也。    
    “学生之在校及已毕业者,不下千余人,升学于国外大学要求深造以及散之四方服务于社会国家者,亦所在多有。    
    “教职员自4人增至80人,学生自30余人增至800人,经费自8000元增至每年4。5万元。”    
    孔祥熙还亲自制定了铭贤学校的校徽,采用英文校名的第一个字母“O”,铭贤学校的校旗也是一个大“O”。铭贤学校的运动员背心上,印着一个更大的“O”。当地群众戏称铭贤学校为“圈儿学校”,称该校学生为“圈儿学校的学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由一个喝过洋墨水的校长一手操办的学校,在当地人的眼里所处的位置。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作为20世纪初还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内陆小县城,铭贤学校的“前卫”作风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随着孔祥熙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进入铭贤学校作为升官发财的捷径。    
    孔祥熙作为铭贤学校的校长兼董事长,一方面以代理人的身份通过办学为美国教会服务;另一方面,孔祥熙始终把铭贤学校看成他自家的后花园来培植自己的亲信,并以此来扩大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孔祥熙担任国民政府的高官以后,就渐渐地显露出来了。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二东渡日本喜结良缘(1)(图)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起义成功”的消息震撼了大江南北,各省纷纷响应,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党人以及和同盟会有联系的革命小团体,在各省领导下积极发动起义,促使革命形势在全国范围内飞速发展。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24个省区中已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其他各省区也普遍开展反清斗争,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面对全国革命的浪潮,山西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1911年10月29日,太原起义取得成功。由于实际上山西太原起义的指挥和策划者都是阎锡山,所以太原起义成功后,起义主要领导人和同盟会山西分会的成员以及当地的社会名流在省咨议局集会,一致推举阎锡山为山西军政府都督,并采用黄帝纪元年号,悬挂八卦太极旗,号称中华民国。  当时太谷的清政府官员早已闻风隐匿,地方群龙无首,从太原溃散出来的清兵成群结队直奔太谷。太谷当地的士绅们要求孔祥熙出面维持治安,他欣然从命,调集商团团员和铭贤学生组织的义勇队,用银弹政策使溃兵绕城外而去,从而使太谷免遭劫掠。随后,各界提议将本县商团及铭贤部分学生武装起来,成立太谷营务处,推举孔祥熙为营务处总办。附近各县知道后,也纷纷仿效太谷的办法。  当山西革命军和清军在娘子关交战时,铭贤的十多名学生组成敢死队,奔赴前方抗击清军,孔祥熙则负责维持地方秩序,直到南北和议告成。经此事件,孔祥熙初步和当时的政界上层搭上了联系。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当时的山西督军阎锡山有莫大关联。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1883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五台县。赴日本留学的阎锡山第一批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阎锡山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了山西省陆军小学的教官,3个月后升任监督。到太原起义时,阎锡山实际上指挥了太原起义,并在起义成功后被推为山西都督。阎锡山虽然比孔祥熙小3岁,但就当时的活动能力及影响力来看,要比孔祥熙大得多。当年尽管孔祥熙和阎锡山同处山西一地,且同是同盟会员又同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反清革命以推翻皇权统治,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两个人一直没有联系。辛亥革命前夕,孔祥熙是太谷铭贤学校的校长,精力集中于办学校、讲经史、练洋操;而阎锡山当时是清军八十六标标统(相当于团长),实权在握,可以说当时两个人的地位相差悬殊。  由于当时的孔祥熙一心报国,有心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事业,所以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认为自己施展“才智”的绝好机会已经来临,便立刻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年号为中华民国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但是好景不长,1912年4月1日,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被迫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为了在政治上谋求出路,孔祥熙便在洋人的支持下牵头组织了一个叫“中美同盟会”的团体。此后孔祥熙便以“中美同盟会”为依托,一方面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一方面同各界名流建立广泛的联系。但是,由于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政治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只是希望“中美同盟会”的发展,能壮大其教会的势力,所以孔祥熙在开展活动时经常受到外国传教士的掣肘。孔祥熙虽四处奔波,但终因事倍功半而影响不大,参加“中美同盟会”的人也甚为寥寥,再加上外国传教士的干预,“中美同盟会”最终名存实亡。但是就组建“中美同盟会”这一组织的本身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就在这时,为了扩大革命声势,应阎锡山之邀,孙中山先生有了山西太原之行,孔祥熙闻讯后立即赶赴太原迎接。孙中山先生到达山西后分别在山西大学礼堂数千人欢迎大会上和文瀛湖北岸的二层小楼前万人大会上发表演说。孔祥熙在场亲耳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亲切教诲。随后他又在太原同孙中山先生第二次会晤,并“有所密谈”。也就是从这时起,孔祥熙同阎锡山有了联系,并正式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