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遂将抓到的人带来交给他们。他们将他推进警车疾驰而去。
从此我们进一步加强措施,使馆凡有重大活动和放映电影时,都要安排人巡逻。直到我1975年离开使馆,再未发现〃不速之客〃。
第一部分:捷克篇”布拉格之春”揭秘
原捷克斯洛伐克是人杰地灵之国,早在中世纪,其文化、科技等领域就有不少东西领先于世界。1945年国民生产总值曾跃居世界前六名,举世瞩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人民对现状不满,强烈要求改革,走独立自主、符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
1968年1月,捷共中央召开全会,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取代诺沃提尼成为捷共中央第一书记。他上台后公开向苏联模式挑战,大胆进行改革,拉开了〃布拉格之春〃的序幕。杜布切克宣称他当时的改革〃是一场社会主义复兴运动〃。
捷共中央在当年4月通过的《行动纲领》集中反映了他们的改革主张:
(1)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党的领导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怀疑和动摇,但不能由党来垄断一切。党的领导应以民主方式集中人民的意志,科学地反映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提出正确的主张,并通过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因此,要彻底改革党政合一,以党代政的领导方法;通过党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来实现党的领导。
(2)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无论多么周密,也很难全面把握生产的发展,只能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国家计划包括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确定重大比例关系,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重要产品规定指令性指标,其他一切经济都应利用税收、利润、利率、价格等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允许企业有自主权,独立生产和经营,接受市场的检验和监督;广泛参与世界市场,使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反对外贸垄断,取消外贸补贴,在同苏联等经互会国家经济关系中,要充分体现经济核算和互利的交换原则。
《行动纲领》公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一开始便受到党内保守势力和社会上自由化倾向的干扰,全国上下处于紧张而又激烈的情绪之中。但总的看来社会秩序稳定,生产正常进行,改革按照捷共的部署有计地逐步进行。
走进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的心脏,也是俄罗斯的象征。每天从世界各地来莫斯科游览的游客,首先要参观克里姆林宫。正像从世界各地来北京的游客首先要参观故宫一样。我是1975年从我国驻捷克大使馆来到我驻苏联大使馆,第二天,我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向往已久的克里姆林宫。我在莫斯科工作了四年多,在此期间,我曾经陪祖国来的客人多次参观克里姆林宫,百看不厌。
克里姆林宫呈三角形,它的南侧有莫斯科河流过,东侧是宏伟的红场,西北则由亚历山大大花园环绕。克里姆林宫的围墙长223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堡之一。城墙周围共有20座塔楼,其中最为壮观的是斯巴斯基塔楼,它巍然耸立,气势雄伟,是进入克里姆林宫的最主要通道。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从公元11世纪城墙上的刀光剑影,到100多年前城堡内外的熊熊烈火,从苏维埃年代70个风风雨雨,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上空红旗落地,都可以得到印证。
第二部分:苏联篇苏联的五大悬案…究竟是谁向列宁开枪
苏联的五大悬案
1991年12月26日晚7时38分,从莫斯科发出一声巨响,那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突然间倒塌了。这标志着由列宁亲自缔造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成为历史。
随着苏联的解体,一向被视为禁区的档案逐渐公开化,各国研究苏联问题的专家趋之若鹜,从苏联解密档案中,获得大量有史料价值的资料,不少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但有五个问题至今仍为悬案,即:究竟是谁向列宁开枪、斯大林之死、末代沙皇的下落、高尔基之死因和罗马尼亚黄金珠宝的下落。
当今俄罗斯研究这五个问题的专家,虽列举了不少材料进行论证,但都没有得出结论,这五大事件可能成为千古之谜。
究竟是谁向列宁开枪
1918年8月30日,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旗手列宁在莫斯科米黑尔索那工厂,面向数以千计的工人发表演说后,走出工厂大门,在工人的簇拥下,他向工人挥手告别,正要跨进车内,突然,暗藏的凶手向他连开三枪,两颗罪恶的子弹射进列宁的胸部,另一颗子弹击中了一位医务人员波波娃,列宁当即倒在血泊中。
四天后,即1918年9月4日,《消息报》发表了一则简短的通告:
根据全俄肃反委员会的决定,刺杀列宁同志的右翼社会革命党分子芬妮·罗伊德(即卡普兰)已于昨日被枪决。
卡普兰原来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1907年,当她还只有16岁时就因刺杀沙俄的基辅总督出了名。当时,乌克兰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决定暗杀基辅总督,卡普兰自告奋勇地去扔炸弹。不幸的是,炸弹还未扔出,便在她手中爆炸了。卡普兰受了重伤,视力和听力都严重损伤。法庭最初判处她绞刑,可因为她尚未成年,后改判为10年苦役。
从1907年到1917年,卡普兰一直在沙皇政府设在远东后贝加尔山区里的专门囚禁政治犯的阿卡托伊苦役营中作苦役。在这里她认识了社会革命党人玛丽娅·斯比利多诺娃,于是,这位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开始赞同社会革命党人的观点。
1917年的二月革命使卡普兰获得了自由。出狱后她先去做了手术,恢复了一部分视力,而后来到了辛菲罗波尔疗养地,在一家图书馆当管理员,1918年夏天,卡普兰来到了莫斯科,住在一位熟人家里。
8月30日晚上,卡普兰神差鬼使地来到出事现场,枪声响过之后,她当即被人抓住,并从此成为刺杀列宁的元凶。
最先抓住卡普兰的人名叫巴托林,他共写了两份证词。第一份证词是在8月30日,即列宁遇刺的当夜写的。他在这份证词中说,枪响之后,他转过身来,立即看到了手里拿着枪的卡普兰。第二份证词是在9月5日写的,此时卡普兰已被处决两天了。在这份证词中,巴托林绘声绘色地写道,他是如何听到了枪声并看到了受伤倒地的列宁,然后他和大家一同跑向有轨电车的道岔,周围挤满了人,有一个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姑娘手里拿着一把伞和一只公文包站在一棵树下,他冲上去质问道:〃是你刚才向列宁同志开的枪吗?〃那姑娘反问道:〃这关你什么事?〃于是巴托林断定,就是她开的枪。
列宁身上的子弹在1922年做手术时取出来一颗。这颗子弹在1936年连同刺杀他的那支勃朗宁手枪一起,被送到列宁博物馆收藏,另一颗子弹由于离心脏太近,列宁生前未能取出。1924年列宁逝世后在对遗体作防腐处理时,才将这颗子弹取出。可不知什么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送到列宁博物馆。这两颗子弹一同在列宁博物馆躺了20多年后,才有人想起把它作了一番比较:原来这两颗子弹竟完全不同,两颗子弹并非出自同一支手枪,由此得出结论:刺杀列宁的凶手曾用了两把手枪。这一发现惊动了俄国历史学界,于是,这段似乎已成铁案的历史在沉睡了20年之后,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列宁博物馆研究员拉丽萨·马拉申科是首批研究卡普兰档案材料的历史学家之一。她说:〃我研究卡普兰档案是为了搞清,向列宁开枪的究竟是不是卡普兰,她究竟会不会射击。〃
另外,在审讯中卡普兰说过,根据我的观点,我可以算是右翼社会革命党。卡普兰因此被当作右翼社会党分子枪毙,可档案中却没有任何材料证明她参加了社会革命党。
关于刺杀列宁用的勃朗宁手枪问题,这支枪的出现也很奇特,它是在9月2日,即列宁遇刺两天后由一位名叫库兹涅佐夫的工人送交的。这位工人说,他在工厂的院子里捡到了这支枪,后来在报纸上读到了正在寻找暗杀列宁证据的公告,于是就把它送来了。
但列宁的司机基尔的证词称:〃他看到了扔在地上的手枪,为了不让别人拿到它,他先把枪踢到一部汽车底下,然后才俯下身去照看列宁。〃
就是对这支唯一能作证的手枪,当时也没有任何人对其作过技术鉴定,既没提取指纹,也没对这支枪做弹道分析。
列宁博物馆的专家们表示,这两颗子弹是否出自现存这支勃朗宁手枪的枪口,他们打算作技术鉴定。但即使能得到肯定结果,又如何证明是卡普兰开的枪呢?因为在审讯中对卡普兰本人没作过任何法医鉴定。卡普兰的视力非常弱,在逮捕她时也没有在她身上找到眼镜,显然,只有医疗检查才能判定,她到底能看多远?这是判断她能否开枪的一个依据。而像指纹这样重要的证据,竟也无人去提取。若仅用〃疏忽〃、〃遗忘〃来解释,就未免太牵强了。
对卡普兰的调查和审判只进行了短短的三天。莫斯科革命法庭庭长季亚科诺夫,当时最著名的侦察员佩捷尔斯、尤罗夫斯基、金基谢普等人参与了此案的全部工作。三天后,即1918年9月3日,据当时克里姆林宫卫队长马利科夫回忆,卡普兰被带到克里姆林宫后院的墙根下枪决了,尸体当即被泼上汽油焚毁,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卡普兰到底是不是凶手?如果不是的话,那她在列宁遇刺时跑到出事现场干什么去了?对此,列宁博物馆的研究员拉丽萨·马拉申科解释说:根据档案材料很难断定卡普兰的性格特点。但她是一个性情乖戾的女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她在8月30日晚上到工厂去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当时社会革命党的暗杀组竭力要弄清列宁究竟会在哪里露面。可能是打探列宁会不会在大会上演讲,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案发后由她主动承担所有的罪责,这是符合卡普兰的性格的。
到底是谁向列宁开的枪,至今没人能够说清。
第二部分:苏联篇苏联的五大悬案…斯大林之死(1)
斯大林之死
1953年3月6日凌晨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了斯大林已于3月5日逝世的消息。全世界为之震惊。
如今,斯大林逝世已50多年了,斯大林死亡的原因,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究竟斯大林的死属于正常,还是被贝利亚陷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53年2月28日是星期六。斯大林邀请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贝利亚和布尔加宁到克里姆林宫。大家一起看电影,然后斯大林提议到位于孔策沃的近郊别墅吃晚饭。这顿饭照例吃到次日早晨四五点钟。斯大林已略有醉意,但心情极佳,没有任何会出意外的迹象。客人告辞了,斯大林出来送行,高声地说笑,用手指戳戳赫鲁晓夫的肚子,照乌克兰人的方式叫他〃米基塔〃。他在心情好的时候总是这样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