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的滚滚发展,可以相信,在未来中国,知本家的群体将不断壮大,作用更加明 显,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最大推动力,又是其最大的受益者。
(2)知本创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 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殊地说,知本家是最重要的人 才。正是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与把握技术和市场,推动企业甚至整个产业或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知本家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为自身创造财富。
以人为本,知本创富已是时代的要求,过去的百万富豪自有时代的致富特色,但在新经 济革命条件下,知本创富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① 王选:中国标准的知本家
在谈到中国从高科技到产业的历程时,王选是不可忽略的人物。
王选是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的教师。1980年,王选搞照排系统的时候,别人正忙于写 论文、评职称,但是,王选却投入了一场取代铅与火的技术革命。
这时计算机界的时髦的课题是——操作系统结构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最初,王选搞照排系统 是被人看不起的。研究计算机的人认为,计算机这么高级的东西怎么能用来搞“黑不溜秋的印刷”?好多人认为照排只是一种自动控制,而王选则认为“出版系统里面涉及到很多前沿的技术”,这个课题中有许多学问可做。对此,印刷界、出版界一些很有名的人 认为照排再好,但在中国拣铅字更经济,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太多、太便宜,而王选却预见到了照排系统将给出版行 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市场前景。
王选是个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他不仅仅选择了当时计算机界并不看好的照排,而且敏感地 跳过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没日没夜的奋战,从1988年开始,北京大学终于开始自己生产照排系 统了。这是因为王选没有像以往那样单纯转让技术,而是北大自己生产方正照排系统。在这 一保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的角逐中,王选完成了从教授到知本家的跨越。
结果,王选研发的激光照排系统在短短几年就淘汰了铅字排版。不久有人对王选说,你们的市场会萎缩。但王选让“方正”在“技术上不断长出了新东西”,即采编流程管理、检索、远程传版、彩色出版、广告管理和制作、多媒体、动画制作等;“方正”根据自己已有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投资拓展新领域。“方正”在市场的拼搏中不 但没有萎缩而且在不断扩展。
王选成为“方正”的象征,“方正”也造就了王选。
现在,北大方正集团已经形成巨大规模的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下设报业管理、文字与图形 、测试中心3个研究所,拥有栅格图像、硬件(接口卡)、彩色系统、出版业管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数字视频技术、地理信息、文字识别、字模、语音识别8个独立研究室,其中博士、硕士占50%以上,平均年龄28岁,到2000年,方正技术 研究院约达1000人的规模。除研究院之外,北大方正集团员工40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如此青春年华,知识含量如此之高,北大方正已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知识大军。
王选认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学习微软,靠创新技术进入市场,赚取足够的利润;注 重 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使科研开发进入良性循环;依靠销售收入和股权认购,吸收和稳定 一批优秀人才;企业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更多地关注和投入5年以后的技术研究。正是 在这样一种理念下,王选提出:“方正”要制造100个百万富翁。
毫无疑问,这100个百万富翁绝不是不懂技术,没有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的人,而是知本家 ,他们将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在北大方正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不管这100个百万富翁什么时候能够诞生,王选无疑是知本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基于其杰出 的成就,2002年王选荣获中国最高科技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三部分第67节 人才信息
② 金晓明:1万元成富豪
如果说王选是中国第一代知本家的杰出代表,那么金晓明以1万元创办自己的公司,赚钱100 万,而成为中产人士,则是知本创富的一个楷模。
1993年,金晓明大学毕业了。这个时候,他强烈的念头是要到上海工作,不仅仅因为他
是个 南方人,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上海会给他这样的年轻人提供发展的机会。这一年的8月,他进 入上海最著名的一所高等学府工作。但很快他就失望了,高校的生活节奏太慢了,工作内容 太少了。一年后,他连档案都没拿,直接跳槽到一家台湾人开的公司里打工去了。
在台湾老板那里打了一年工,他决定办自己的公司了。可是金晓明办公司有点像开玩笑, 他向老板提出辞职的时候,既没有资金,也没定好去做什么生意,就辞 职回家了。
走出家门的第一天,他用自己打工赚的1万元钱买了一台386电脑后,只剩下3000元钱。拿着这点钱,他四处转了一圈,租了一间14平方米的房子权作公司。没有注册资金,他只能挂靠在别人的电脑 公司。然而住在一间大白天也暗无天日的、必须开灯才看得见的房子里,金晓明感到有 点压抑。
但他的头脑不愧是经过“武装”出来的。他偶然看到某报纸上一个“万事通”栏目,于是 ,他灵机一动做人才信息服务。
他走进了该报社,“我来负责招聘求职专栏,怎么样?”“真的吗?但你要付给我们钱,因为这是给你提供版面。”“行!就这么着吧。”找到该报有关负责人,双方一拍即合,因为对方正为人才信息不足而烦恼呢。金晓明收集人才信息,打着这家报纸的招牌,其可信度大为 加强。
人才信息从哪里来呢?“小米加步枪”,金晓明把八路军当年打天下的土招与现代高科技电脑有机结合起来。
1995年10月的一天,上海市某中学举行大型人才招聘会,金晓明与他的员工在会场外向门卫租了一张桌子,因为这里进出的人最多。他们请来来往往的应聘者填写个人资料,仅仅一天就收集了700多条人才信息,晚上回去再将其整理输入电脑,然后一炮打响。
随后,金晓明注册了自己的思强公司。不久,思强公司已搬到了上海市中心最繁华的南京路上的南证大厦,这是浦西第一高度的甲级写字楼,有标准的白领写字间,宽大的老板桌。
1996年,Internet席卷中国。9月,上海热线开通并在上海刮起网络旋风。10月,上海热线找到金晓明,并诚邀思强公司加盟。
金晓明意识到自己公司巨大的转机已经到来。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他拍下板来:“上!”事实证明,思强公司上网上海热线这步棋走得太是时候了。
仅仅过了1个月,11月8日,上海思强网正式开通了。再过了1个月,思强就开始赢利了。加盟上海热线前,金晓明工作3年积攒不足5万元,上网后,2年时间,金晓明已拥有百万资产,思强网的品牌价值高达六七百万元。
这不能不说是网络带给人们的一个奇迹和惊喜。
金晓明是网络招聘的先行者,他的strons Net Joffenter是国内首家基于因特网架构的人才 招聘求职网络,拥有2万名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信息。当别人亦步亦趋地行走时,思强已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才猎头公司和知名的网络公司。提供人才信息 服务是金晓明成为网上赢家的最大筹码。
现在,金晓明的事业仍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网络商业时代仍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金晓明信心十足,笑看明天。 作为一位知识经济的英雄,金晓明的成功不是像王选那样研发技术然后运用于生产,而是直 接把已有的技术转化为创意的平台,这是第二代知本家的创举,这使得他们的成功和财富的 积聚在时间上大大缩短,正是因为这样,许多知本家步入中产之列常常几乎是一夜之间暴富 而成。
美国硅谷有一张漫画十分生动:在大街小巷两旁的树枝上,到处都蹲着投资 者,只要有人喊一声:“我有科技项目。”树上的人立刻纷纷跳下来高呼:“我来了!”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只凭一个脑袋,一个发明,一个技术,甚至一个奇思妙想,就能在一 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在过去这是神话,对于今天的知本家来说这却是活生生的。
(3)新经济沙场父子兵。
从“资本”到“知本”,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体现。在这样一个新经济的时代,如何 快速获取财富跃入中产之列?选择“资本”还是“知本”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互联网上有一则《新经济沙场父子兵:比一比从知本家到资本家谁的速度更快》的故事, 从中我们可窥视知本创富的奥秘。
从科研技术背景、发明创造、在政府部门享受科学工作者待遇这几方面 来说,儿子 吴鹏与父亲吴健康的“级别”差距很远,但从创业公司经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开拓市场 甚至于资金实力,老爸吴健康几乎要一声叹息把头摇,虽然吴健康目前也有一个Trustcopy 总裁的头衔,但比起儿子吴鹏两年内已创建三个网络公司,并已成功地卖掉第一个公司的履历来说,吴健康的Trustcopy才刚刚运作,风险资金和职业经理人都正在寻找过程 中。
父亲说:“中国的科研人员应更多学习商业方面的很多技巧,再好的研究成果如没有走 上市场就是浪费国家的金钱。我儿子都已经卖掉一个公司了,我还刚刚开始商业运作。”儿子说:“其实我父亲是受我影响,他现在做公司一方面是看到我的成功,一方面是被 逼出来的。他现在的Trustcopy项目,美国愿意出几百万美金购买其产品。所以我父亲要赶快把科研成果通过商业运作推向市场。”今年(2003年)54岁的吴健康1995年之前还是中国某科技大学的教授,70年代末,他作为 文革 后第一批出国人员赴英国学习。80年代初,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建立起全国有名望的中国科大图像处理实验室,作为中方最年轻的负责人,负责中国某科技大学与东京大学 的 三个五年合作项目。现在,吴健康是新加坡肯德港数码研究所(Kent Ridge Digital Labs)的主要研究人员,高级项目负责人,他拥有16个专利,同时拥有KRDL最多的国际合作项目, 年经费达百万美元,另外,他还刚刚坐在Trustcopy的总裁位置。
第三部分第68节 做科学家很简单
再看看今年26岁的吴鹏的经历:少年吴鹏从江苏扬州移居北京。他从北京大学计算机 系毕业以后,就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博士学位,在那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