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了血与火的严酷斗争。李家庄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打败
了日寇、汉奸,镇压了地主恶霸,接着又投入保卫胜利果实的战斗。作品中
的主人公铁锁这一忠厚、朴实的贫苦农民,在受到共产党员小常的启发教育
后才找到一条真正解放的道路,在和反动派的浴血斗争中终于成长为一位坚
强的革命战士。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苦性,指出农民只
有在党的领导下走组织起来进行武装革命的道路,才能求得翻身解放。
(陈业善)
《三星湾》长篇小说。赵树理著。发表于1955 年。是我国第一部描写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作品。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农村带有
本质性而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反映,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
姻恋爱、道德观念等方面,描绘合作化运动在农村引起的深刻变化,展现了
一个崭新的主题。作品通过三里湾村四个不同家庭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与变
化,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斗争与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
民形象。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日常生活的细节或故事情节的叙述过程
来表现人物性格与精神面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健康幽默的生活情趣,
带着微笑批判了落后农民的弱点。语言明快晓畅、生动活泼,增强了作品的
艺术魅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陈业善)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在山东第一师
范学校读书时加入共青团,因介绍鲁迅及苏联文学遭军阀张宗昌逮捕。北伐
军打到济南,获释。1929 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1930 年前后开始发表诗和
散文。北大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1936 年与何其芳、卞之琳合出诗集《汉
园集》。抗战期间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南开大学,后转至
清华大学,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全国文联
委员、作协理事。1952 年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兼任云南作协副主
席。1962 年后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整理与研究。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68
年11 月12 日被迫害致死。李广田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散文有《画廊
集》、《银狐集》、《雀蓑记》,诗有《春城集》,小说有《金坛子》集和
长篇小说《引力》,还出版了多本学术著作。
(周立勋冯恩大)
《山之子》散文。李广田著。写于1936 年11 月。作品以写登泰山途中
所见景色和一路上的兴致情绪与观感,引出传说中的一个山鬼故事。原来住
在山上“升仙场”小庙中的一个哑巴,他的父兄都因采摘悬崖下的百合花坠
崖丧生。人们说他们是做了山鬼的替身。而哑巴不畏艰险,仍在其父兄丧命
的山涧中攀枝摘花,并靠卖花给游客来养活一家老小。作者以充满同情与赞
叹的笔调,描绘出了挺立在山石之上的哑巴的形象,称他是真正的山之子。
同时又勾勒出在自己面前的哑巴显得朴实浑厚的形象。文笔简练而富有诗
意。
(李宪兰)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现代散文家、
教育家。1925 年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并开始写作,在《京报》、《晨
报》上发表散文。1931 年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济南乡村师范、山东省
教育厅等处工作。1938 年4 月到延安,入“抗大”学习,同年11 月参加抗
战文艺工作组到晋东南前线。1939 年5 月回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
书长。1941 年加入中同共产党,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教育科长。1942
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 年11 月离延安,先后到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
佳木斯东北大学、长春东北师大、沈阳东北教育学院任职。1949 年出席第一
次全国文代会,任秘书长。1954 年后,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科院文学
研究所工作。他的主要散文集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
(周立勋冯恩大)
《记一辆纺车》散文。吴伯箫著。发表于1961 年《人民文学》第4 期。
作者通过对一辆纺车的深情回忆,从一个侧面把四十年代延安军民热火朝天
的大生产运动写得酣畅淋漓、文情并茂。作音用参加纺线的感受和劳动成果,
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深刻
主题。纺线劳动在作者笔下诗化了,当他看到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的毛线或棉
纱从拇指和食指中抽出来,“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当他听到纺车发
出嗡嗡嘤嘤的声音,感到“象演奏弦乐,象轻轻地歌唱”。作品层层铺陈、
意趣盎然,语言平中见奇。
(周立勋冯恩大)
李健吾(1906~1983)笔名刘西渭,山西运城人。现代作家,戏剧家。
1925 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1931 年赴法留学。回国后
一度编《华北日报》之文艺周刊,《水星》文艺月刊编委。任暨南大学教授。
抗战爆发,在上海创作、改编翻译了大量剧本。抗战胜利,与郑振锋合编《文
艺复兴》杂志,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建国后,任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等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
名誉会长。一生创作和翻译的剧本近90 种、如戏剧《梁允达》、《这不过是
春天》、《青春》、《委曲求全》等,仅翻译莫里哀的喜剧就达27 部。另外
还有中篇小说《西山之云》,长篇小说《心病》,散文集《意大利游简》、
《希伯先生》,文学评论和戏剧评论《咀华集》、《戏剧新天》,专著专论
《福楼拜评传》、《司汤达研究》等。
(彩娥)
《梁允达》三幕话剧。李健吾著。1934 出版。该剧描写富农梁允达年
轻时在土豪刘狗的唆使下,打死父亲夺得家产。20 年后刘狗为躲避北伐军的
清算逃匿在梁家,又教唆梁的儿子、正为赌债发愁的四喜,让其打死父亲夺
取家产。梁允达发现刘狗的种种丑行后,杀死了他。这个剧揭露了地富阶级
两代人的道德沦丧,反映了封建性农村的崩溃。该剧把传统戏曲的表演方法
与话剧的结构相揉和,三幕十二场,人物不断上下场,以多场次的连缀串出
情节,这是把话剧表演空间的有限性与戏曲表演空间的自由性相结合的一种
创造,使得在一天之内交代了20 年的事情而不显沉闷。该剧具有浓郁的地方
色彩,农民口语的运用,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农村生
活气息。
(周立勋冯恩大)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号一之,祖籍湖南,生于南京。现
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1924 年在杭州读完中学后,曾在上海美专学绘画。
1926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加入中同共产党,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回杭
后,当过家庭教帅、记者,编过报纸等。1928 年在鲁迅主编的《奔流》上发
表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从此走上创作道路。不到十年出版了十多部短
篇小说集和五、六部中长篇小说。1931 年加入左联。1932 年起,开始儿童文
学创作,抗战前出版了四、五部童话集。1949 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
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历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主编过《人民文学》,还当
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作有《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等,儿童文学《罗应文的故事》获1953 年全国儿童文学艺术一等奖。
(周立勋冯恩大)
《包氏父子》短篇小说。张天翼著。发表于1934 年4 月《文学》2 卷4
期上。老包是刘公馆的仆人,一心望子成龙,自己省吃俭用,千方百计攒钱
供儿子包维国上学。但包维国却不用心读书,三次留级毫不在乎,他对富家
子弟郭纯家的豪华摆设和郭纯玩弄女性的行为极为羡慕,在穿戴使用上也极
力仿效郭纯,老包极力满足他的要求。最后小包因讨好郭纯与人打架被学校
开除,老包知道后顿时昏倒在地。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市民“向上爬”的庸
俗观念,揭露了资产阶级学校教育腐蚀毒害青年的罪恶。小说人物形象鲜明
生动,艺术结构严谨新颖,悲剧和喜剧手法并用使作品在幽默夸张中不失严
肃真实。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内涵的复杂性,也是小说的重要艺术特
色。
(周立勋冯恩大)
《华威先生》短篇小说,张天翼著。发表于1938 年4 月《文艺阵地》
创刊号。华威是抗战初期典型的抗战官僚,他事事处处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抗
日救亡工作者”,一天到晚走马灯似的赶到各抗日组织开会,但都官气十足
地发一通“要认清一个领导中心”之类的言论,就匆匆离开,从未认真深入
地解决一点抗战实际问题。不仅如此,他还想尽办法挤进一切抗日组织去充
当领导,妇女界成立战时保婴会他也要当一名委员,几个青年学生成立难民
读书会没通过他,便大发雷霆。小说通过对华威先生这个“救亡专家”形象
的生动刻画,揭露了国民党政权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触及到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中的斗争焦点——领导权问题,发表后引起很大的反响。艺术上,小说选
取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几个生活片断,通过大胆夸张和鲜明对比,达
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使之成为我国现代优秀的短篇讽刺小说。
(周立勋冯恩大)
《罗文应的故事》短篇小说。张天翼著。发表于1952 年《人民文学》
第2 期,获1953 年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小说写六年级学生罗文应在老
师、同学的帮助下克服缺点成为一名光荣少先队员的故事。罗文应有理想,
上进心强,因学习不好而不能加入少先队,他不是不想学习好,不是脑子笨,
而是好奇贪玩,管不住自己。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终
于能自觉地安排生活和学习,最终加入了少先队。作者抓住儿童生活中一个
带普遍性的现象——学习与玩耍的矛盾,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
的,有趣的行动细节与冲突,逼真细腻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成功地
塑造了罗文应的形象。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充满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
(周立勋冯恩大)
《宝葫芦的秘密》长篇童话。张天翼著。发表于1957 年1 至4 期。《人
民文学》。王葆是个好孩子,关心集体,就是有些懒,遇到麻烦就不想干了,
有坐享其成的错误思想,所以,当他听了宝葫芦的传说之后,希望自己也有
一个。梦中的王葆得到了宝葫芦,要什么,便有什么,凡事不必费心,也不
要劳动。但是,王葆也因此有了苦恼,因为不劳而获,在今天的社会里是不
光彩的。这篇童话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少年儿童的爱幻想的心理,揭示了要对
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作者在处理童话作品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方面提
供了很好的经验,巧妙地运用了夸张、象征、讽刺等手法,人物语言既接近
儿童口语,又个性比,叙事语言简练生动,又有幽默感。
(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