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艳史》、《隋史遗文》的基础上,又采录史书,搜罗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
加以编辑改写而成。全书20 卷,100 回。它起于隋文帝起兵伐陈,止于唐明
皇安史之乱后自四川还都而死,演述时间凡170 余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隋
炀帝、朱贵儿和唐明皇、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主线,而以隋末群雄竞起、
瓦岗寨英雄聚义、花木兰代父从军、唐太宗武功文治、武则天改元称帝等事
件穿插其间,暴露了帝王后妃骄奢淫佚的宫廷生活,赞颂了草泽英雄除暴安
良、劫富济贫、嫉恶如仇的侠义勇武。其中秦叔宝、单雄信、徐懋功、程咬
金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但多数人物性格并不丰满;描写比较细腻,文笔流
畅,但又有琐碎冗长结构松散之嫌;题材也过于芜杂,剪裁亦不够精当。
(徐志伟)
《五色石》小说集,全称《笔炼阁编述五色石》。徐述夔编述。作者为
江苏东台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因诗作触碍清统治者,于乾隆四十三
年(1778)掘墓戮尸。《五色石》8 卷,每卷演绎一个故事;以3 字标题,
复缀以回目,体例创新,自成一格。作者认为,世道不公平,人生多憾事:
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才子不得佳人,佳人却伴拙夫,因此,要以文代石,
补世道之不足。8 卷故事,其结局皆使善者得福,恶者遭祸,才子佳人终成
眷属。小说写的是家庭生活和儿女之情,而其背景多是重大历史事件;小说
虽然未能脱离因果报应、才子佳人的窠臼,但由于是针对世道不公而发,多
少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揭露了社会制度上的某些弊端。现有清初原刊本。
(范淑存)
《说唐演义全传》长篇小说,又名《说唐全传》。作者不详。清代乾隆
癸卯(1783)刊本10 卷,68 回。全书以瓦岗寨英雄的风云际会为中心,叙
述自秦彝托孤、隋文帝平陈统一中国起,到唐李渊削平群雄、太宗登极称帝
止的一段历史故事。书中描写了隋炀帝的荒淫无道,宇文氏的骄横凶残,使
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爆发了全国性的反隋起义。起义队伍涉及社
会各个阶层;有社会下层贫民、捕差马夫,又有身居高位的勋戚贵胄、功臣
名将,也有浪迹江湖的豪侠之士、绿林好汉,而李世民则是众望所归的“真
命天子”,是仁政的化身。小说体现了民间传说善于铺叙的特点,情节曲折,
描绘生动。此书塑造了众多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宽厚侠义的秦琼、少年
气盛的罗成、粗犷诙谐的程咬金、神机妙算的徐茂公等,其传奇色彩都能使
人永铭难忘。此书是清初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演变的代表作,它广泛吸取民
间传说加以敷演,不拘泥于史实。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对后来英雄传
奇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范淑存)
近代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又字南山,号松心子。番禹(今广东番
禹)人。近代诗人。道光二年进士,曾任知县、知府等职,1836 年辞官归隐。
少有诗名,曾在1830 年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在北京结“宣南
诗社”。同黄培芳、谭敬昭齐名,时人称“岭南三大家”。张维屏是鸦片战
争时期的老诗人。他对清王朝的腐败黑暗,深为不满;鸦片战争后,殖民主
义者的入侵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激发了他的爱国精神。他写了不少反映
鸦片战争的诗歌,激昂悲壮,留下了当时的历史记录。《三元里》是这类诗
歌中的代表作。有《张南山全集》
(王光泽王教法)
《三元里》七言古体诗。张维屏作。诗人以诗存史,记录了第一次鸦片
战争期间,广州近郊乡民组成“平英团”在三元里一带痛击英国侵略军的一
场气壮山河的战斗。全诗分三段。“三元里前声若雷”至“黑旗死仗难生还”
为第一段,热精歌颂三元里人民激于爱国义愤齐心协力痛击英国侵略军的浩
大声势和英雄气概。第二段从“夷兵所恃唯枪炮”至“枯鱼竟得悠然逝”,
描绘了英国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后狼狈不堪的丑态,揭露了投降派勾结敌人
的罪行。最后四句为全诗的第三段,斥责了清政府屈膝求和,丧权辱国的无
耻行径,表达了诗人同仇敌忾,慷慨激昂的义愤。诗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赋体
手法,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精心选材,把三元里人民的抗英事迹作了相当真
切的再现。全诗虽也用典,但语言通俗形象,特别是正面写三元里人民抗英
斗争部分,明白如话。极少用典,大有白居易新乐府的特色。
(王光泽曹沛君)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浙
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道光进士。祖父、父亲
皆为京官,母亲系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少时受到外祖父亲自教诲,年
十三即能写诗作文。及长,目睹朝政腐败,时风衰颓,遂转而从事经世致用
之学,为“今文学派”重要人物。在思想史、文学史上开“诵史鉴,考掌故,
慷慨论天下事”的一代新风,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主
张从事政治与经济改革,建议加强战备,以御外侮,但不为统治者所重,科
举仕途多不得志。曾任礼部主事等闲官儿达二十年。后以侍奉老父为名,辞
官回家,在杭州、丹阳讲学。两年后,暴卒于丹徒云阳书院。其诗磅礴纵横,
瑰丽清奇。今存600 多首,分为编年诗和《己亥杂诗》两大部分。有《龚自
珍全集》。
(王光泽王教法)
《咏史》七言律诗。龚自珍作于道光五年(1325),是年作者35 岁,
寓居江苏昆山。这是一首借“咏史”以讽今的律诗,对清王朝吏治的腐败和
严酷的文化思想统治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含义深远,渗透着诗人忧国
愤世的激情:气势纵恣挺拔。读其诗,使人“若受电然”(梁启超《清代学
术概论》),象触电一样,刺激极为强烈,印象非常鲜明。写法用语比较隐
晦。题目标的是《咏史》。似乎不涉及时事;写的对象是“名流”,看来同
政局并无关系。但诗人则以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利用诗歌形象的巨大概
括力以及能发人联想的作用,在诗中又处处寄托着对时事和政局的评价,倾
向仍非常鲜明。
(王光泽)
《西郊落花歌》七言歌行。龚自珍作。作于道光七年(1827)。是一首
富有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咏物诗。作者以奇特丰富的想象,赞美了落花的奇
丽壮观,寄寓着诗人对落花的热爱和同情。采用新颖的比喻修辞手法,由浅
入深,层层递进,变幻多端,五彩斑斓,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落花”这一艺
术形象,带有浓郁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多次在诗词中以落花、落红自
比,“落花”便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他虽具有美好的品德、纯洁的心灵,
以及文才武略,但不为世所用,而象落花一样备受摧残、漂泊终生。诗歌将
“落花”与诗人平生之“忧患”联系起来,幻想世界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正是封建社会末期无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必然
遭遇。这样,就赋予了“落花”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光泽贾玉德王教法)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近代诗
人。爱国志士、外交家、诗人。29 岁中举,次年往日本任使馆参赞,开始接
触西方的政治学说。35 岁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38 岁乞假回国,刊行《日
本杂事诗》,并编写《日本国志》。43 岁,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
国,任参赞。次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光绪二十年(1894 年,时黄遵宪47
岁)中日战争爆发奉调归国。次年参加强学会,积极参与变法维新。50 岁,
任湖南按察使,推行新政措施。次年,戊戌维新失败,革职归田,58 岁死于
乡里。黄遵宪是近代著名诗人。在戊戌变法前后,他同谭嗣同、夏曾佑、梁
启超等维新派一道提倡所谓“诗界革命”,形成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黄遵
宪是这一潮流中的杰出代表,是近代诗史上的一位大家。有《人境庐诗草》、
《日本杂事诗》等。
(王光泽王教法)
《哀旅顺》七言古诗。黄遵宪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写法上它不
重在铺叙作战经过,也不详写旅顺陷落的过程,而是以描写的手法,浓墨重
彩地凸现旅顺形势之险要、雄奇,结尾两句笔锋一转,道出其陷于敌手的现
状,构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深切忧虑和无限悲愤的心情。形式
上明显地有着白居易讽谕诗的影子,其创作意图也显然与白居易的“文章合
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观点息息相通。诗还是旧风格,但反映的是
新内容,体现了“新派诗”的特点。选材精当,立意新颖,并十分讲究音韵
节奏的安排,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王光泽王教法)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近代小说家、文字学家。他对理学、佛道、甲骨文都有研究,是甲骨文字最
早的收藏家。他对“西学”很有兴趣,研究过数学、医学、水利,知识渊博。
他先后在河南巡抚关大澄、山东巡抚张曙处做过幕宾,因治理黄河有功,官
至知府。他对封建社会残败的局势感到悲哀和绝望,但又想挽救这种局面千
万一。为“扶衰振敝”,他曾上书倡言依靠外资,筑路开矿,振兴实业。曾
一度弃官受雇于洋行经理。八国联军入京时,他曾从俄军中贱价购买太仓粮,
赈济饥民,后被劾私售仓粟,谪徙新疆,病死戍所。代表作有《老残游记》、
《铁云藏龟》等。
(刘思俊)
《老残漩记》中篇小说,刘鹗作,以“洪都百炼生”的笔名署名。作品
通过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为,反映了晚清社会
的某些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和主张。作品着力塑造了玉贤、
刚弼两个名为清官,实为残忍与刚愎的酷吏的典型形象,抨击了当时暴虐的
吏治,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并寄予同情。但大骂“北拳南革”,攻击农
民的反帝斗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映了作者是站在维护封
建统治的立场上的。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对事物的描写比较细腻,文
笔生动。如白妞的美妙歌声,桃花山上的月色,黄河冰岸上雪月交辉的景致,
大明湖、千佛山的山光水色,这些生动的描写均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作
品对人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特别是长段的心理描写,是我国已往小说中少
见的。
(刘思俊)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号长素、更生、西樵山人。广东南海
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学者、诗人。早年游学香港、上海,接受西
方译著影响。光绪14 年(1888)第一次上书朝廷,提出变法主张。中日甲午
战后曾组织“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上海创立强学会、保国会、鼓吹变法。
得光绪帝支持,促成百日维新。变法失败,逃亡国外。后组织保皇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