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清晨受命,早饭时既成。帝甚爱之,赐几杖,不朝。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
数千人,编写《鸿烈》一书。(既现在所传的《淮南子》)此书规模宏大,
集西汉前古代思想之大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刘安图谋叛乱;
欲夺帝位,事泄自杀。受株连者数千人。有集,已佚。

(袁坤)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苏非、李尚等
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内21 篇,外32 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
本21 篇为内篇。《淮南子》大旨归于道家,但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思想,
一般认为属于杂家著作。该书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牢笼天地,博及古今”。
(《史通·自叙》)它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探究天道人事的规律,寻求避
祸求福养生保身之道。它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的“道”,系统地提出了“道”、
“气”学说。并以此为基础,对宇宙的生成和变化,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关系,
作出了唯物主义解释。它改造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使之成为因势利导的
积极行为。它反对崇古循古,主张因时变化,坚持历史进化论。书中还保留
有不少科学史材料。梁启超说《淮南子》,“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
中第一流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注本有东汉高诱的《淮南鸿烈
解》。

(袁坤)


司马谈(?~前110)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秦蜀守司马错八世孙。曾向唐都学天文,向杨何学《易》、向黄子学黄老之
术。建元、元封之间,任为太史令。前110 年,武帝封禅于泰山,他被滞留
于周南,没有参与封禅事,忧愤而死。著《论六家之要指》,总结当时流行
的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先秦各派学说,尊崇道家。曾辨析形神关系,
提出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的论点。他根据《世本》、
《战国策》、《楚汉春秋》等书,撰写史籍。其子司马迁从其志,续成《史
记》。

(李建春)


司马迁(前145~约前86)字子长,两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处时代正是西汉极盛
的汉武帝时期。其父司马谈学识渊博,任太史令,曾有志编写一部通史,但
未能如愿,临终前嘱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迁少时随父移居茂陵(今陕
西兴平县),后又到长安。十岁便能诵古文,后来跟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听董仲舒讲《公羊春秋》。20 岁开始外出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沅、湘、
汶、泗、齐、鲁、峄、鄱、薛、彭城、梁、楚,远至川、滇。广泛搜集旧闻
传说,考察民情风俗。他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 年)继任父职,为太
史令,得以饱览皇家所藏图籍。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年)参加制定《太初
历》后,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 年)因李陵与匈奴战败投降,
迁为之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前96 年),被赦出狱,
任中书令。他忍辱发奋,继续著述,约在征和三年(前90 年)完成了不朽的
史学名著《史记》。

(蒋经魁)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西汉司马迁
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
共130 篇:本纪12 篇,表10 篇,书8 篇,世家30 篇,列传70 篇。总结了
我国三千多年社会发展历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书中记述了历
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
迹,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我国人民的革命传
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作者
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全书文字博雅优美,叙事流畅生动,既是一部史学名著,
又是不朽的文学名著。

(鞠爱清)


孔安国西汉经学家。孔子后裔。字子国。曾学《诗》于申公,学《尚书》
于伏生。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及传、《论语》、《孝
经》,皆蝌蚪文字,当时无人能识。他以今文读之,定为58 篇,开古文尚书
之学派;但为后世学者所怀疑。又有《尚书孔氏传》,宋人开始怀疑之,经
明清学者考证,系后人伪托。还作《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已无存。
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临淮太守。

(李建春)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
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仕宣、元、成三帝。12
岁时继父任为郎,20 岁任谏议大夫。元帝时,因用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弹劾
宦官、外戚专权,两次被捕入狱,罢官十余年。成帝即位后,任光禄大夫,
官至中垒校尉,在此时,他改名为刘向。刘向曾校书于天禄阁达二十年,其
间写成《别录》,开创我国目录学。所作《九叹》等辞赋33 篇,大部已散佚。
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汉书》、《五经通义》等。明
人辑有《刘中垒集》。

(范海沛)


《新序》西汉刘向撰。今本10 卷,系宋曾巩所校定,较原本30 卷已有
残缺。内《杂事》5 卷,《刺奢》1 卷,《节士》2 卷,《善谋》2 卷。采集
舜、禹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所记事实与《左传》、《战国策》、《史记》
等颇有出入。

(张明良)


《说苑》西汉刘向撰。原20 卷,后仅存五卷,经宋曾巩搜辑,复为20
卷。内分君道、臣术、建本、立节等二十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杂
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张明良)


《列女传》西汉刘向撰。7 篇7 卷。分母仪、明贤、仁智、贞顺、节义、
辨通、嬖孽等七门,共记105 名妇女事迹。此书屡经传写,今本中如陈婴母
等东汉以来凡16 事,均为后人所增。

(张明良)


扬雄(见中国文学部分)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撰,是一部方
言和训诂之作。原书15 卷,扬雄历时27 年似仍未完成。《隋书·经籍志》
以后定为13 卷。该书体例仿《尔雅》,类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语,并分别注明
大部分词语的通行范围。其材料来源,或采自古代典籍,或来自直接的调查,
说明了汉代语言的分布,是研究古代词汇的重要参考资料。后人研究该书者
颇多,且对原作均有增补阐发,以晋郭璞《方言注》、清戴震《方言疏证》、
清钱绎《方言笺疏》等具有代表性。

(朱玉婷)


刘歆(约前53~23)西汉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
后改名刘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经学家刘向之子。少时因文才
出众,为成帝召见,任黄门郎。刘向死,歆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类别
为《七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作
出了贡献。刘歆校书时得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等书,
建议为它们立学官。遭到了今文经学派的反对。后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
南太守。刘歆少时,曾与王莽同为黄门郎,王莽执政后得以重任。历任右中
曹太中大夫、中垒校尉、京兆尹。封红林侯。后为国师。刘歆怨恨王莽杀其
三子,又因南阳兵起,惧大祸将至。地皇末年(23 年),参与谋杀王莽,事
泄自杀。今存著作有《遂初赋》、《列女传颂》、《三统历谱》。明人辑有
《刘子骏集》。

(袁坤)


桓宽西汉文史学家。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
秋》。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宽博学多识,善写文章。昭帝始元
6 年(前81 年)召开盐铁会议。会议上桑弘羊和贤良文学就盐铁官营等问题
进行辩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桓宽把辩论双方的论
点记录下来,加工整理,用对话形式编撰成《盐铁论》60 篇,是研究西汉政
治经济问题的重要资料。

(袁坤)


《盐铁论》西汉桓宽撰。10 卷,60 篇。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实
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平准等政策,遭到豪强之家和富商大贾的激烈
反对。汉昭帝始元6 年(前81),召集朝廷大臣和郡国所举贤良文学,举行
会议,就盐铁官营等问题进行辩论,称为“盐铁会议”。至宣帝时,桓宽根
据会议记录,又加以整理和增广,撰成此书。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辩
论,第二部分记余谈,第三部分是后序。内容以讨论经济政策为中心,广泛
涉及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问题。记载了贤良文学和桑弘羊不同
的治国学说,及各自的施政主张。是研究西汉史的重要资料。《盐铁论》采
对话体。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行文整齐而有变化,疏朗中又见细密。
善用对话表达人物思想、神态。是西汉独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袁坤)


汜胜之西汉农学家。汜水(今山东曹县)人。汉成帝时为议郎、劝农使
者。曾在三辅教民种田,获得丰收。后迁御史。他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
验进行总结,创造出一种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外还有溲种法、穗选法、嫁
接法等,对当时和后世有较大影响。著《汜胜之书》2 卷18 篇,是我国最旱
的农学著作。

(袁坤)


《汜胜之书》农学著作。西汉汜胜之撰。2 卷,18 篇。本书是对西汉黄
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
的栽培技术等。对节候、辨土、施肥、选种、下种、防旱等农事作业均有论
述;介绍了禾、黍、麦、稻、大豆、麻、桑等作物的栽培方法,及耕田法、
溲种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干法等生产技术。重点记述了区
田法。即在大田里划出小方,集中施肥,灌水,可大大提高产量。该书是研
究西汉农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史料。本书早佚。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多
所称引。旧辑本以清代学者洪颐值所辑较优。今人石声汉撰有《汜胜之书今
释》。

(袁坤)


桓谭(约前30~约41)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政论家。字君山。沛国
相(今安徽濉溪)人。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才,遍习五经。以父任为郎。
汉哀帝、平帝时位都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更始时拜太中大夫,光武
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喜欢非毁俗儒,因坚决反对谶纬之学,被光武帝目为“非
圣无法”,险遭处斩,出为六安郡丞,抑郁不乐,道中病卒。他提出了“以
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点,对后来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影响。著作有《新论》
29 篇。已散佚,清人有辑本。另有赋、谏、书、奏26 篇,多散佚。今存奏
疏《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等。

(赵百世)


《新论》东汉桓谭撰,共29 篇,早亡佚。《弘明集》中载有《新论·形
神》一文。该文从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形神”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