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
造筝传说 崇爱将军
另外一种传说就是蒙恬造筝。汉代应劭著《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西晋傅玄驳斥这种说法,见《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设之则四象存,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为秦国大将,傅玄用“亡国之臣无法创造乐器”的阴阳五行论调,似嫌勉强。《旧唐书?音乐志》也称筝非蒙恬所造:“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同而弦少。”在中国的第一部纪传通史的《史记?蒙恬列传》中并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
而《风俗通》的说法也仅用疑问的口吻说蒙恬造筝,一件乐器若出现在史籍上,其必已经流传一时间了,很可能记史者将此乐器的创造记为当时某领导者之功,或者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
其实,无论毛笔和古筝到底是不是蒙恬将军发明的,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些记载和故事中了解到了将军与众不同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人们对将军的敬仰并表达了人们对将军所具有的那种崇高民族精神的热爱与推崇。
精神长城,威震匈奴千里:中华第一勇士蒙恬战神档案
姓名:蒙恬又字:不详
年代:秦朝民族:汉族
出生:不详卒年:公元前210年
特点:侠肝义胆胸襟坦荡弓弩部队战车战术
相关人物:秦始皇赵高扶苏
战神身世:三代将门,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战将,从小受忠君爱国的正统教育。
主要事件: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因而受封内史一职。
2.蒙恬根据“用险制塞”的战术,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
3.蒙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形成了著名的秦道。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震撼声音:“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30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
威武盖天地,名飞青云上:飞将军李广第一节 名门之后,国之风士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恐亡之。”
——匈奴典属国公孙昆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
飞将军李广是几千年来抗击匈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众多文人的诗词里你都可以找到飞将军李广的影子。李广出生将门世家,从小勤学苦练,成就一身绝技。特别是他的骑术和箭术可以说是古来第一人。汉文帝对他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曾经说过:“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地灵人杰将门家风
李广的祖上原住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十里),后来才迁到陇西成纪。“陇西成纪”这个地方真可谓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大概位置就是如今的甘肃天水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人考证说这地方将相辈出,从春秋到战国曾出过六十多位有名的将相。
诸如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的宰相由余;帮晋文公创立霸业的赵衰、赵盾父子;唐文宗时期的宰相李训;三国时蜀国大将姜维等,均出自此地。后世文化名人诗仙李白也是此地人,而且和李广还是一家子,这是他本人说的,有诗为证。
李太白在《赠张相镐二首》一诗中说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诗文描述的正是飞将军李广,而且首句就自述李广是自己的本家。足以证明陇西的确是个好地方,李广生于此地,而且又是此地名门,真可谓得天独厚了。
李广是名门之后,他的祖先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秦将李信。自李信之后,他家就世代传习射箭,一直保有将门家风,发展到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人,更是到了颠峰。少时的李广在思想上接受的是其父辈们纯正的先秦国士遗风,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李广从小就具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士品格和作风。“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先秦遗风在李广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
苦练武艺一身绝技
在接受思想熏陶的同时,李广也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从小就刻苦学习各种武艺,所以练得一身绝技,尤其是对家传的箭法、骑射更是达到了精熟,再加上“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的先天条件,李广练就了一身马上本领,这也为他将来驰骋沙场奠定了基础。
他的骑马和射箭是古今出名的。有一次他夜间巡逻,发现路边草丛里有东西在走动。他以为是一只大老虎躲在草丛里,于是朝那里射了一箭。第二天李广拨开草丛,才知道昨晚自己看见的并不是什么老虎,而是风吹草动而已。而他昨晚射出的那支箭,却深深地插进一块大石头里,拔也拔不出来,可见李广的臂力是多么的惊人。
李广不仅力气惊人,且射术也惊人,他的部将和后人都不及他。李广能拉三百多斤力才能拉开的大黄弓,而马可波罗看到蒙古劲骑射拉开七八十公斤力(合一百五十斤左右)的大弓,很吃惊,认为欧洲兵根本没法比。李广能拉的弓需要的力气是蒙古劲骑射的两倍,也就是蒙古骑兵如果不是一拥而上,那么在其射程达不到的地方就将被李广一一射杀。
天生将才生不逢时
李广出生的年代,匈奴的奴隶主贵族不断地侵扰汉的北方边郡,虏掠人口和畜产,威胁西汉政权,而西汉王朝也逐渐由防御转为反击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李广从小就经受了战火的磨炼。
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单于率十四万骑南下侵掠,入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萧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兵临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一直深入到雍(今陕西凤翔县)、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汉文帝大发车骑前往阻击匈奴,对于李广来说机会来了。
此时长得身材高大,两臂如猿,灵活自如,年方20的李广离开家乡陇西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人生涯。李广就连参军也带着先秦遗风,史书说他“以良家子”从军,正是具有恪尽职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先秦特征。也就是说李广对于自己从事的军事工作有着天然的自觉,或者说成为一名职业军人是其一生中的大事。李广带着满腔热血,一腔豪情走上了抗击匈奴的战场,这一走,就是47年。
汉军的这次出击,仅将匈奴逐出塞外,未能予以重创。李广却因为英勇无畏,善于骑射,多斩敌首和多有虏获,所以论功行赏时,被提拔为中郎令(注:郎中令属官,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李广的从弟李蔡,也因功得任郎官。他们两人还都得到武骑常侍的加衔,禄秩皆为八百石。
后来,李广经常随从汉文帝出行,无论是冲阵夺关,还是格斗猛兽,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勇力。汉文帝曾对他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假使你生在高帝打天下那个时候,就是做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在伴帝左右的几年里,他写出了三篇有关射箭的传世著作,可见李广不但是技术操作能手,同时也是一位理论专家。这也足以看出他的确算得上是文武全才,尤其在射箭领域是相当专业的。
威武盖天地,名飞青云上:飞将军李广第二节 箭术高超,机智勇猛
李广作战机智骁勇,谋略过人。他三箭射死两名匈奴的射鵰手,并生擒一名,从而演化成匈奴千骑不敢进攻李广百骑的经典战役。他的这种勇猛和机智致使匈奴将士都闻风丧胆,每每他到的地方匈奴都会立即消失。从而导致匈奴的士兵见到李广的旗帜自然形成条件反射的头疼,并且从匈奴那里得了一个“瘟神”的称号。
三箭灭鵰手一人抵千骑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大军南下,直捣上郡,汉景帝派他所宠信的一个宦官跟随李广学军事,以便领兵打击匈奴。有一次,这个宦官率领几十名骑兵,追上三名匈奴兵。接战后,三名匈奴兵返身劲射,宦官中箭逃回,从骑都被杀死。宦官逃回后,向李广诉说经过。李广说:“这一定是专射鵰的能手。”为了消灭后患,李广立即带领百骑疾追。
那三名匈奴射手无马,徒步走出几十里,已接近匈奴大队。李广赶上后,令随从分左右两翼包抄。他亲自向那三个匈奴兵发箭,二人应弦而倒,一人被活捉。讯问得知,他们果然都是匈奴方面专射鵰的能手。李广等刚把活捉的人捆绑结实,提放马上,匈奴数千骑就已经进入视野。
匈奴见李广等只有百骑,以为是汉军方面故意诱骗他们上当的疑兵,起了戒心,赶紧爬上山头,摆成拒敌的阵势。李广的随从也都十分恐惧,急着掉转马头往回逃,被李广及时喝住。
李广说:“我们脱离大军几十里,现在若是逃跑,匈奴人追上来射我们,我们谁都逃不脱;若是我们驻马不走,匈奴方面必然以为我们是来引诱他们上当的。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不敢来打我们了。”随后,李广下令前进,他们一直进到距离匈奴兵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