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建筑史-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种。塔有塔柱与浮雕塔两种。塔柱平面均方形,雕柱,檐,斗拱。每面分
作三间或五间,每间内浮雕佛像。其上部直顶窟顶,故未能将塔顶刻出,其
下部各层,则为当时木建筑之忠实模型。《洛阳伽蓝记》所记永宁寺九层浮
图即此类也。此式实物,尚见于日本奈良之法隆寺,盖隋代高丽僧所建,其
型制则魏齐之法也。窟壁浮雕,亦有此式木塔。
浮雕塔有一层,三层,五层,七层者。多层者木塔型最多,石或砖塔,
则多单层,塔下均有座,或素方,或作须弥座。各层檐脊均有合角鸱尾。顶
上刹有须弥座,四角饰山华焦叶,其上为覆钵,钵上相轮五重或七重,尖施
宝珠。《后汉书?陶谦传》所谓“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殆即此式木塔。
窟壁浮雕殿宇有将壁之一面刻成佛殿正面形者,其柱,檐,斗拱,屋顶
各部,率多清晰,各间作龛供佛菩萨像。壁上浅刻佛迹图中之建筑物,则缩
尺较小,建筑部分之表现不及前者清晰。
雕刻所表现之建筑部分,则有阶基,柱,阑额,斗拱,屋顶,门,龛,
勾栏,踏步,藻井,雕饰等等。其柱有显著印度波斯希腊影响。斗拱已有汉
代所无之新原素。勾栏之制,直传宋辽;藻井样式,于今犹见。其各部细节,
当于第四节分论之。
龙门石窟'5' 魏既迁都洛阳,于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营伊阙石窟,
历时二十四载始成。今称古阳洞及宾阳三洞者,即此期所凿造。窟平面俱为
简单之方形室,地面,窟顶及四壁均雕饰精丽。就全窟图案言,雕饰较云冈
诸窟为有条理,但窟在建筑上之重要性,则逊之远甚。古阳洞窟壁两小龛,
雕作小殿形,为重要之间接资料,其北壁一龛,斗拱单杪出跳为汉魏南北朝
隋斗拱出跳之唯一孤例。其南北一龛作歇山顶,则云冈所不见也。
嵩岳寺砖塔'6' (第13、14 图) 河南登封县嵩山南麓嵩岳寺塔,北
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 年)建,为国内现存最古之砖塔。塔平面十二
角形,阶基之上,立高耸之塔身。塔身之下为高基,平素无饰,叠涩出檐,
塔身各隅立倚柱一根,柱头饰垂莲。东西南北四面砌圆券门,其余八面,各
作墓塔形佛龛一座。各券面砌出火焰形尖拱,塔身以上出叠涩檐十五层,顶
上安砖刹,相轮七层,塔外廓略如炮弹形,轻快秀丽。塔内部作八角形内室,
共十层,但楼板已毁,自下可望见内顶。塔身柱及券面,均呈显著之印度影
响。
神通寺塔'7'(第15 图) 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
“四门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塔身单
层,平素无饰。上部叠涩出檐,上砌方锥形顶,顶上立刹。塔形制与云冈浮
雕所见单层塔极相似,其刹与浮雕塔刹完全相同。塔无建造年代校注'3',唯
造像有东魏武定二年年号(公元544 年),揆之形制,或属此时。
佛光寺塔校注'4'(第16 图)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之侧有六角砖塔一
座,寺僧称祖师塔。塔高两层。下层正面辟圆券门,券面作宝珠形拱。下层
塔身之上,叠涩出檐,作莲瓣形。其上为须弥座。座上立上层塔身,其每隅
立一圆倚柱,每柱束以莲花三道。正面砌作圆券假门,券面亦砌宝珠形状;
两侧假窗,方首直棂。窗上柱间,赭色彩画阑额及人字形补间铺作。塔顶刹
上宝瓶,虽稍残破,形制尚极清晰。塔虽无建造年月,揆之形制,当为魏齐
间物。
义慈惠石柱'8'(第17 图) 河北定兴县石柱村石柱,北齐天统五年(公
元569 年)建。柱八角形立于覆莲础上,其上置石刻三间,小殿一间。就全
体言,为一种纪念性之建筑物;就其上小殿言,则当时木构之忠实模型。殿
以石板一块为阶基,殿阔三间,深两间。柱身卷杀为“梭柱”,额上施椽及
角梁。上为瓦顶,四注而无鸱尾。其详部当于下节论之。
天龙山石窟'见注7'(第17 图) 北齐幼主“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9'。
即今太原天龙山石窟是也。齐石窟之规模,虽远逊于元魏,然在建筑方面,
则其所表现,所予观者之印象较为准确。窟室之前,凿为廊,三间两柱,柱
八角形,下有覆莲柱础,上为栌斗柱头。阑额施于柱头斗上,以一斗三升及
人字形补间铺作相间。惜檐瓦未雕出,廊后壁辟圆券门,券面作尖拱,尖拱
脚以八角柱承之,仍富印度风采。
响堂山石窟'10'(第17 图) 河北磁县,与河南省交界处,南北响堂山
北齐石窟为当时石窟中印度影响最重者。窟前廊柱,均八角形,柱头,柱中,
柱脚均束以莲瓣,柱上更作火焰形尖拱,将当心间檐下斗拱部分完全遮盖。
其全部所呈现'1' 《后汉书?中山简王传》。
'2' 《宋书?五行志》。
'3'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四期,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云冈石窟中所见的
北魏建筑》。
'4' 《魏书?释老志》。
'5' 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等测绘摄影。
'6'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一期,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7' 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8' 刘敦桢《定兴北齐石柱》。
'9' 《北齐书?幼主本纪》。
'10' 刘敦桢测绘未刊稿。
校注'3' 现已确证此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 年)。
校注'4'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续象最为凑杂
奇特。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南北朝建筑已具备后世建筑所有之各型,兹择要叙述如下:
石 窟 敦煌石室平面多方形,室之本身除窟口之木廊外,无建筑式样
之镌凿,盖因敦煌石质不宜于雕刻也。云冈,天龙山,响堂山,均富于建筑
趣味,龙门则稍逊。前三者皆于窟室前凿为前廊;廊有两柱,天龙、响堂并
将柱额斗拱忠实雕成,模仿当时木构形状,窟内壁面,则云冈、龙门皆满布
龛像,不留空隙,呈现杂乱无章之状,不若天龙、响堂之素净。由建筑图案
观点着眼,齐代诸窟之作者似较魏窟作者之建筑意识为强也。
殿 关于魏齐木构殿宇之唯一资料为云冈诸窟之浮雕(第11 图)及北
齐石柱上之小殿(第17 图)。殿均以柱构成,云冈浮雕且有斗拱,石柱小殿
则仅在柱上施斗。殿屋顶四注。殿宇其它各部当于下文分别论之。
塔 塔本为瘗佛骨之所,梵语曰“窣堵坡”(Stupa),义译为坟,冢,
灵庙。其在印度大多为半圆球形冢,而上立刹者。及其传至中国,于汉末三
国时代,“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殆即以印度之窣堵坡置于中国原有之重
楼之上,遂产生南北朝所最通常之木塔。今国内虽已无此实例,然日本奈良
法隆寺五重塔,云冈塔洞中之塔柱(第11 图)及壁上浮雕及敦煌壁画中所见
皆此类也。云冈窟壁及天龙山浮雕所见尚有单层塔,塔身一面设龛或辟门者,
其实物即神通寺四门塔,为后世多数墓塔之始型。嵩山嵩岳寺塔之出现,颇
突如其来,其肇源颇耐人寻味,然后世单层多檐塔,实以此塔为始型。塔之
平面,自魏以至唐开元天宝之交,除此塔及佛光寺塔外,均为方形;然此塔
之十二角亦孤例也。佛光寺塔亦为国内孤例,或可谓为多层之始型也。
至于此时期建筑各部细节,则分论如下:
阶 基 现存南北朝建筑实物中,神通寺塔与佛光塔均无阶基,嵩岳寺
塔之阶基是否原物颇可疑,故关于此问题,仅能求之间接资料中,云冈窟壁
浮雕塔殿均有阶基。其塔基或平素,或叠涩作须弥座。佛迹图所示殿门有方
平阶基,上有栏干,正面中央为踏步。定兴义慈惠石柱上小殿之下,亦承以
方素之阶基。其宽度较逊于檐出,与后世通常作法相同。
柱及础 北魏及北齐石窟柱多八角形,柱身均收分,上小下大,而无卷
杀。当心间之平柱,以坐兽或覆莲为础,两侧柱则用覆盆。柱头之上施栌斗
以承阑额及斗拱。柱身并础及栌斗之高,约及柱下径之五倍及至七倍,较汉
崖墓中柱为清秀。尚有呈现显著之西方影响之柱数种:窟外室外廊柱,下作
高座,叠涩如须弥座,座上四角出忍冬草,向上承包柱脚,草中间置飞仙,
柱头作大斗形,柱身列多数小龛,每龛雕一小佛像。又有印度式柱,柱脚以
忍冬或莲瓣包饰四角,柱头或施斗,如须弥座形,或饰以覆莲,柱身中段束
以仰覆莲花。云冈佛龛柱更有以两卷耳为柱头之例,无疑为希腊爱奥尼克柱
式之东来者(第11 图)。
嵩岳寺塔,柱础作覆盆,柱头饰以垂莲,显然印度风。柱身上下同大,
高约合径七倍余,佛光寺塔圆柱,束以莲瓣三道,亦印度风也。
定兴北齐石柱小殿之柱,则为梭柱;有显著之卷杀,柱径最大处,约在
柱高三分之一处,此点以下,柱身微收小,以上亦渐渐收小,约至柱高一半
之处,柱径复与底径等,愈上则收分愈甚。此式实物国内已少见,日本奈良
法隆寺中门柱则用此法,其年代则后此约三十余年。
门窗及佛龛 云冈窟室之门皆方首,比例肥矮近方形。立颊及额均雕以
卷草团花纹。窟壁浮雕所示之门,亦方首,门饰则不清晰。响堂山齐石窟门,
方首圆角,门上正中微尖起,盖近方形之火焰形也;门亦周饰以卷草。天龙
山齐石窟门,乃作圆券形,券面作火焰形尖拱。券口饰以拱背两头龙,龙头
当券脚分位,立于门两侧之八角柱上。门券之内,另刻作方首门额及立颊状。
河南渑池鸿庆寺窟壁所刻城门,则为五边券形门首。石窟壁上有开窗者,多
作近似圆券形,外或饰以火焰或卷草。佛光寺塔及魏碑所刻屋宇,则有直棂
窗。
壁龛有方形圆券形及五边券形三种。圆券形多作火焰或宝珠形券面,五
边券形者,券面刻为若干梯形格,格内饰以飞仙。券下或垂幔帐,或璎珞为
饰(第12 图)。
平坐及栏干 六朝遗物不见自昊斗拱之平坐,但在多层檐之建筑中,下
层之檐内,即为上层之平坐,云冈塔洞内塔柱所见即其例也。浮雕殿宇阶基
有施勾栏者,刻作直棂。云冈窟壁尚刻有以■字棂构成之钩片勾栏,为六朝
唐宋勾栏之最通常样式。亦见于日本法隆寺塔者也。
斗 拱 魏齐斗拱,就各石窟外廊所见,柱头铺作多为一斗三升;较之
汉崖墓石阙所见,拱心小块已演进为齐心斗。龙门古阳洞北壁佛殿形小龛,
作小殿三间,其斗拱则柱头用泥道单拱承素方,单杪华拱出跳;至角且出角
华拱,后世所谓转角铺作,此其最古一例也。补间铺作则有人字形铺作之出
现,为汉代所未见。斗拱与柱之关系,则在柱头栌斗上施额,额上施铺作,
在柱上遂有栌斗两层相叠之现象,为唐宋以后所不见。至于斗拱之细节,则
斗底之下,有薄板一片之表示,谓之皿板,云冈北魏拱头圆和不见分瓣;龙
门拱头以四十五度斜切;天龙山北齐拱则不惟分瓣、卷杀,且每瓣均■入为
凹弧形。人字形铺作之人字斜边,于魏为直线,于齐则为曲线。佛光寺塔上,
赭画人字斗拱作人字两股平伸出而将尾翘起。云冈壁上所刻佛殿斗拱有作两
兽相背状者,与古波斯柱头如出一范,其来源至为明显也。
构 架 六朝木构虽已无存,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