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建筑史-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陵地全部绕以围墙,并隆业山及神道亦在墙内。
2。内墙作城墙形并施垛堞,建城楼角楼。
3。月牙城之制,为明代所无,开清陵特有之例。
4。其神道两侧石兽自南而北,每对间之距离递减;其东西朝房之布置亦
如之,故东侧者西向微偏南,西侧者东向微偏南,成为不明显之八字形,此
或因神道短促,故借此以增进透视感觉,以予人以深长之幻象欤。
泰 陵'9'(第162 图) 泰陵为清世宗(雍正)之陵,在河北易县西永
宁山,西陵之中心部分也。陵之最前为五孔石桥,次石牌坊三座,皆五间六
柱十一楼,气概雄伟(第163 图)。稍北下马碑二,石兽二。其后大红门三
洞,单檐四柱;门内东侧为具服殿,门北小桥三孔;桥北为圣德神功碑亭,
方五间,重檐九脊顶;亭旁四隅各建白石华表。亭北又为桥一座,七孔。次
为石望柱,狮,象,马,文臣,武臣,各二。文武臣像衣冠介胄均为清式,
狮象等体格矮小,气魄逊明陵远甚。神道至此,阻以人造小山,使折东转北,
至龙凤门三道,门柱梁均石制,夹以琉璃壁。门北又越桥两座,至泰陵神道
碑亭。自大红门至此约一公里余,乃至陵之本身。神道两侧乔松罗列,甚为
严整。
碑亭之北,正中南向者为隆恩门,即陵墙之正门也。门前为大月台,台
上东西各列朝房及守护班房。隆恩门五间,辟门三道,单檐九脊顶,立于须
弥座阶基之上;其前更自有月台。门内正中广庭之北为隆恩殿,殿前东西配
殿。隆恩殿广五间,深三间,重檐九脊顶。为陵地最巨之建筑物。殿阶基及
其前之月台,均绕以白石栏楯。月台前出踏道三道,左右各出一道,台上原
列铜鼎,铜鹤,铜鹿各二,今仅鼎存。
殿后丹垣区隔南北,中辟琉璃花门三道;门内为二柱门,如单间牌楼。
更北白石祭台,列石五供;再北为方城明楼。方城明楼之后为宝城及其上宝
顶。宝城平面圆形,但其前部作成月牙城,阔约为宝城直径之三分之一。正
中有琉璃影壁,正对方城隧道,左右设踏跺,以达城上明楼。宝顶之下即为
地宫。自隆恩门左右,陵墙周绕全部陵地,并宝城宝顶包括于内,其制与明
陵同。
诸陵地宫结构,虽未经发掘,但样式房雷氏图样颇多,可供参考。惜均
为嘉庆以后物,然审其体制,以前结构当亦大同小异也。
西陵各陵地宫,除泰陵无图可考外,见于雷氏图者,有昌陵(嘉庆),
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及后妃陵墓共六处。就中昌陵(第164 图)、
崇陵规模最巨。地宫全部为砖石券穹窿构成,共计七重,其最外为隧道券二
重,闪当券一重;其次罩门券,则地宫之外门也。罩门之内为明堂。其前后
贯以门洞券,地宫之前室也。明堂之后为穿堂,以达金券,地宫之正宫,奉
安梓宫之所也。罩门,明堂,穿堂,金券四部之上,均覆以琉璃瓦,吻脊走
兽俱全,如普通宫殿形状,其上更覆以灰土。然道光二年,上谕停止地宫覆
琉璃瓦,故其后不复用焉。东陵之定陵(咸丰)定东陵(咸丰两后),惠陵
(同治),规模布置亦均如此,当为清陵中最通行之配置;然如光绪崇陵,
更将金券前之穿堂扩大为一室,而将明堂前后门洞券加长,使与穿堂埒,则
视昌陵似更大矣。
清陵循明旧制,其布置虽大致相同,然亦颇多变化,尤以方城宝城部分
为甚。其宝城平面,自半圆形(昭陵)圆形(泰陵)以至短长圆形(景陵,
昌陵)以至狭长圆形(孝陵,惠陵,崇陵)均有之。月牙城虽成一主要特征,
然亦有例外,如泰东陵,定东陵,均无月牙城。慕陵简陋,仅作宝顶,并宝
城方城明楼亦无之。定东陵两后陵左右并列,自下马碑,碑亭以至宝城宝顶,
莫不完备;隔壁相衬,视慕东陵之后妃十七宝顶,掬促共处一地,其俭侈悬
殊亦甚矣。至于陵之前部,自隆恩门及其外朝房,守护班房,隆恩殿及其配
殿,以至琉璃花门,则鲜有增损焉。
五 寺 庙
我国寺庙建筑,无论在平面上、布置上或殿屋之结构上,与宫殿住宅等
素无显异之区别。盖均以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缀以廊屋为其基本之配置方
式也,其设计以前后中轴线为主干,而对左右交轴线,则往往忽略。交轴线
之于中轴线,无自身之观点立场,完全处于附属地位,为中国建筑特征之一。
故宫殿寺庙,规模之大者,胥在中轴线上增加庭院进数,其平面成为前后极
长而东西狭小之状。其左右若有所增进,则往往另加中轴线一道与原有中轴
线平行。而两者之间,并无图案上之关系,可各不相关焉。清代建筑承二千
余年来传统,仍保存此特征,前所举宫殿实例,固均如是。至于寺庙亦莫不
如是焉。
曲阜孔庙'10'(第165—167 图) 阙里至圣庙为我国渊源最古,历史最
长之一组建筑物,盖自孔子故宅居室三间,二千余年来,繁衍以成国家修建,
帝王瞻拜之三百余间大庙宇,实世上之孤例。孔庙之扩大,至现有规模,实
自宋始。历代屡有增改,然现状之形成,则清雍正乾隆修葺以后之结果也。
庙制前后共分为庭院八进,贯彻县城南北,分城为东西二部。前面第一进南
面正门迩接曲阜县城南门,作棂星门,其内前三进均为空庭,松柏苍茂。每
进以丹垣区隔南北,正中辟门。自第四进以北,庙垣四隅建角楼,盖庙地之
本身也。其南面正中门曰大中门,第四进之北,崇阁曰奎文,即上节所述明
弘治十七年之建筑物也。奎文阁之前,庭院之正中,为同文门,与阁同时建,
内立汉魏齐隋唐宋碑十九通,两侧碑亭则民国二十二年所建。庭院左右为驻
跸与斋宿。奎文阁之北,为第五进庭院,有碑亭十三座,计金亭二,元亭二,
明清亭九。庭院东西为毓粹、观德二门,为城东西二部交通之孔道。自此以
北,乃达庙之中心部分,计分为三路;中部入大成门,至大成殿及寝殿。大
成门两侧掖门曰金声门,曰玉振门,其北两侧为东庑西庑,历代贤哲神位在
焉。大成殿之前,庭院正中为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址。寝殿之后更进一
院为圣迹殿,明万历间建,以藏圣迹图刻石者也。东路南门曰承圣门,为元
代遗构;门内为诗礼堂及崇圣祠,祀孔子五代祖先。西路南门曰启圣门,亦
元建;门内为金丝堂及启圣殿与寝殿,祀孔子父母。此三路以北又合为最后
一进,神庖神厨在焉。
孔庙各个建筑中,前已略述金碑亭,元承圣启圣二门,明奎文阁等,清
代所建则以大成殿为最重要(第166、167 图)。大成殿平面广九间深五间,
重檐九脊顶,立于重层石阶基之上,阶基之前更出月台,绕以栏楯。殿四周
廊檐柱均用石制,其前面十柱均雕蟠龙围绕,上下对翔,至为雄伟,两侧及
后面则为八角柱。其殿身檐柱及内柱则均木制。殿斗拱下檐单抄双昂,上檐
单杪三昂,均为平置假昂。现存殿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 年),盖雍
正二年落雷焚烧后重建也。殿阶石刻则似明代遗物,大成门在大成殿之南,
与奎文阁相对。其平面广五间,深两间,单檐九脊顶,立于白石阶基之上,
其前后檐柱均为石柱,当心间两平柱雕龙如大成殿之制,斗拱重昂,镏金斗
拱与大成殿同为清宫式标准样式。
佛 寺 清代佛寺在平面之布置上,多遵明旧制。在中轴线上,最前为
山门,门内庭院中,或于左右设钟鼓楼,次为天王门(或天王殿),又次为
主要殿宇及配殿,在前后各进配殿之间,或以廊屋相联,如明以前之制。然
只用配殿,不用廊屋,而各层庭院之间,以丹垣区隔者,亦极常见,如通常
住宅然,尤以规模较小之寺庙为多。至于结构方面,大致以《工程做法则例》
为主要标准。但在雕饰方面,则北京喇嘛寺,如雍和宫,黄寺等等,时有西
藏作风之表现。至若颐和园万寿山北坡诸寺,与热河行宫诸寺,均以砖石砌
作崇楼,颇似欧式建筑,盖均西藏影响,为明以前所未见也。
六 砖石塔
佛 塔 清代建筑佛塔之风,虽不如前朝之盛,然因年代较近,故现存
实物颇多,且地方为争取本地功名故,佛塔而外文峰塔遂几成为每一县城东
南方所必有之点缀矣。
北海白塔 在北京北海琼华岛山巅(第168 图),北京风景线上,最显
著之一塔也。塔虽为佛塔,实为内苑风景之装饰品。建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为清代最早佛塔之一。塔作瓶形,下为高大之方须弥座,其上为金刚
圈三重,上安塔肚(亦称宝瓶)。塔肚之正面,作龛如壶门,曰眼光门,塔
肚以上为塔脖子,及其上十三天,并圆盘二重,日月火焰等。此式佛塔自元
代始见于中国,至清代而在形制上发生显著之巨变。元塔须弥座均上下两层
相叠,明因之,至清乃简化为一层,其比例亦甚高大。须弥座以上,元、明
塔均作莲瓣以承塔肚,清塔则作比例粗巨之金刚圈三重。元、明塔肚肥矮,
外轮线甚为圆和,清塔较高瘦梗涩,并于前面作眼光门以安佛像或佛号。元、
明塔脖子及十三天比例肥大,其上为圆盘及流苏铎,更上为宝珠,至清塔则
塔脖子十三天瘦长,其上施天盘地盘,而宝珠则作日月火焰。此盖受蒙古喇
嘛塔之影响,而在各细节上有此变动也。
法海寺门塔 北京西山静宜园之南,有旧法海寺残址,其寺门之外,砌
石为台,下为券门,上立瓶形塔'11'(第169 图),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
年)所建也。其须弥座平面四出轩,座上不施金刚圈,而代以四层阶级形之
座。塔肚四面均作眼光门;十三天高瘦如柱,仅微有收分,较之北京妙应寺
元塔,迥异其趣。相传居庸关上,原亦有塔,今已不存,其原状殆亦与此相
似者欤?
大云寺塔'8'(第170 图) 山西临汾大云寺砖塔,清顺治八年建。塔平
面正方形,高五级,上更立八角形顶一层,骤观似为六层者。最下层内辟方
室,于地面作莲瓣覆盆,上安庞大铁佛头,高约六七米,以上各层均实心,
不可登临,各层塔身向上递减,线条方涩,毫无圆和之感。其四角皆作海棠
瓣,上砌斗拱承檐,檐出甚短,塔身壁面镶嵌琉璃隐起佛像,或作方池,或
作圆顶浅龛;上三层圆龛上且出小檐一段为饰。最上八角亭,八面且砌八卦。
此塔全部样式为以往佛塔所未曾有,其对于建筑部分,亦似缺乏深切了解,
虽别开生面,实非建筑上品也。
碧云寺塔(第171 图) 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寺建于元,明代重修,塔
则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 年)所建也。塔为金刚宝座式,形制与北京真觉
寺明塔相似,但因地据山坡,且建于重层石台之上,故气魄较为雄壮。此外
就各部细节比较,两塔不同之点尚多。明塔宝座平面方形,须弥座以上以檐
将座身划分为五层;清塔则平面略作土字形,自下至上,以样式大小不同之
须弥座五座相叠,在图案上呈现凌乱之象,不如明塔之单纯安定。明塔于宝
座之上,立方形单层多檐塔五座,前面两塔之间立上檐圆下檐方之纯中国式
砖亭;清塔则除五塔之外,其前更列瓶形塔二,其方亭上作半圆球顶,亭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