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建筑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正中三间,梁柱均金饰,清代飨祫行礼在焉。中殿九间,平时奉安历代帝
后神龛。后殿亦九间,奉祧庙神龛。
建极殿'7'(第135 图) 今北京清故宫主要殿宇中,唯保和殿为明构,
即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 年)所重建之建极殿也。殿于明初名谨身殿,至
嘉靖间改名建极殿。明末李自成焚烧北京宫殿,建极殿得幸免。清代未见重
建保和殿纪录,而著者于民国二十四五年测绘故宫时,发现藻井以上童柱标
识,楷书“建极殿右(或左)一(或二三)缝桐柱”墨迹,足证其为明构无
疑。殿平面广九间,深五间,重檐九脊顶。斗拱纤小,当心间补间铺作用至
八朵之多,已与清式难于区别矣。
三 陵 墓
长陵'见注3'(第136 图) 明代陵寝之制,自太祖营孝陵于南京,迥异
古制,遂开明清两代帝陵之型范。按自秦汉二代,皇帝陵寝厚葬之习始盛。
始皇陵建陵园游馆,汉陵有寝庙之设。自唐太宗昭陵设上下二宫,上宫有献
殿,仍如汉陵之寝;降至南宋犹有二宫。明太祖营孝陵,不作二宫,陵门以
内,列神厨,神库殿门,享殿,东西庑,平面作长方形之大组合。其后成祖
营长陵于昌平天寿山,悉遵孝陵旧法,而宏敞过之;献陵景陵以次迄于思陵,
悉仍其制凡十三陵。清代诸陵犹效法焉。
十三陵之中,以长陵为最大。陵以永乐七年兴工,十三年(公元1415
年)完成。陵可分为二大部:宝顶及其前之殿堂是也。殿堂东西南北三面周
以缭墙,在中线上,由外而内,为陵门,棱恩门,棱恩殿,内红门,牌坊,
石几筵,方城,明楼,宝顶。
陵门为三道砖券门,单檐九脊顶。门外,明时,左为宰牲亭,右为具服
殿五间,今已不存。门内中为御道,东侧为碑亭,重檐九脊顶,有巨碑。亭
东昔有神厨,御道西有神库,今俱毁。棱恩门五间,单檐九脊顶,立于白石
阶基上。中三间辟门,阶基前后各为踏道三道。棱恩门内广场御道两侧有琉
璃焚帛炉各一。东西原有东西庑十五间,久毁无存。其北为棱恩殿,巍然立
于三层白石阶上,即上文所举之木构也。殿北为内红门三洞,门内复另为一
院,院北方城明楼,巍然高耸。方城为正方形之砖台,其下为圆券甬路,内
设阶级以达城上明楼。甬道北端置琉璃照壁,照壁后即下通地宫之羡道入口
也。明楼形制如碑亭,重檐九脊顶,楼身砖砌,贯以十字穹窿,中树丰碑曰
“成祖文皇帝之陵”。楼后土阜隆起为宝顶,周以砖壁,上砌女墙,为宝城。
地宫结构,文献无可征,实物亦未经开掘调查,尚不悉其究竟,但清代
诸陵现存图样颇多,其为模仿明陵地宫之作,殆无疑义,亦可借以一窥明代
原型之大略也。
长陵以南,为长七公里余之神道。其最南端为石牌坊(第137 图),五
间十一楼,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 年)建。次为大红门砖砌三洞,单檐九脊
顶。建造年代待考。次为碑亭,及四华表,再次石柱二,石人石兽三十六躯,
均宣德十年(公元1453 年)建。自石柱至最北石人一对,全长几达八百米,
两侧巨像,每四十四米余一对对立,气象雄伟庄严,无与伦比。次为棂星门,
俗呼龙凤门,门三间并列,石制,更次乃达陵门。
十三陵之中以长陵规模为最大,保存亦最佳,民国二十四年曾由北平市
政府修葺,其他各陵殿宇多已圮毁,设不及早修葺,则将成废墟矣。
四 明代佛塔及其它砖石建筑
明代佛塔建筑,胥以砖石为主,木材因易变毁,已不复用以建塔矣。有
明一代,其佛塔之最著者,莫若金陵报恩寺琉璃宝塔;不幸毁于太平天国之
乱,至今仅存图绘。据海关报告'8',塔高英尺二七六呎七吋强,约合八十四
点五米。塔经始于明永乐十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31 年)讫工,历十九年
告成;八面九级,外壁以白磁砖合甃而成,现存佛塔之型制约略相同者,为
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9'(第138、139 图) 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木构殿堂,已于
元代木构中叙述。其前殿之前,正中线上之琉璃塔,则为佛塔中之极特殊者。
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部砖砌,而壁之柱额斗拱椽檐等,则以琉璃砖
瓦镶砌,并饰以多数佛像,外观至为华丽。塔最下层绕以木廊。自第二层以
上,塔身逐层收分起点甚低,收率不递加各层檐角亦不翘起;故其轮廓梗拙,
无卷杀圆和秀丽感。塔内最下层供极大释迦坐像一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之
制,其下层藻井作穹窿式,饰以纤细斗拱。塔内阶级结构,于通常用半楼台
(landing)之处不作楼台,而使升降者迈空跨上次一段阶级(第139 图),
虽非安全善策,但在各种限制之下,亦可见设计人之巧思也。志称塔建于北
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 年)重修;塔上琉璃多正德十年(公元1515 年)
年号,疑即现存塔之建造年代也。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10'(第140 图) 寺在北京西直门外,俗称五塔寺,
今寺毁仅塔存。永乐间“西番班迪达来贡金像,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成
化九年(公元1473 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累石台五丈,藏经于壁,
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11'。今塔下石台之外壁,最
下承以须弥座,上划为五层,各层以檐为界,龛列佛像,上冠以女墙,南面
正中砌为券道,高等于须弥座及下两层,通内部阶级可“左右蜗旋而上”台
顶。台上五塔,平面均方形,为单层多檐塔,四角塔檐为十一层,中间塔檐
十三层。除五塔外,台上正中南部尚有亭形重檐小殿,下檐方,上檐圆,为
阶级上端之出入口,塔于民国二十四年经故都文物整理委员会重修。
云南昆明妙湛寺亦有金刚宝座式塔一座,其上五塔,均为瓶形塔,天顺
间(公元1457—1464 年)所建也。
慈寿寺塔'见注7'(第141 图) 在北京阜成门外八里庄。寺为明慈圣太
后所建,万历四年兴工,至六年(公元1578 年)完成,塔亦同时建,今寺已
毁,仅塔屹立。塔平面八角形,立于高基之上,基上塔身,上出密檐十三层。
其基于土衬之上作须弥座,须弥座上施斗拱平坐及勾栏,更上乃施仰莲两重,
仰莲之上乃立塔身,其全部形制为模仿辽塔之作,其蓝本即为附近之天宁寺
塔,殆无可疑。但就各部细节观之,其略于辽构之点颇多,如须弥座各层出
入之减少,勾栏之每版用一望柱,仰莲瓣之小而密,塔身之低矮、窗之用圆
券,阑额之用两层,斗拱之纤小,均其区别之较著者也。
五台山塔院寺塔'见注7'(第142 图) 塔院寺为今五台山之中心建筑,
其塔屹立台怀中,为五台最显著之建筑。相传寺原有阿育王舍利塔及文殊双
塔,今塔则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 年)所重建也。塔为巨大之瓶形。下为双
层须弥座,其平面为每面“出轩”两层之亚字形,其上为覆莲及宝瓶,宝瓶
上部较下部仅大少许。其上塔脖子平面亦出轩。十三天则下径甚大,收分缓
和。最上金属宝盖,较十三天挑出甚少;最上之宝珠,则又为金属之瓶形塔
一座也。
此塔与北京妙应寺塔相较,虽同属一型,但比例较之略为紧促,故其全
部所呈现象,较为舒适稳妥。
永祚寺大雄宝殿及双塔'见注7' 山西太原永祚寺俗呼双塔寺。志称寺塔
均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 年)。其双塔及大雄宝殿均为建筑史研究
中之有趣实例。
(一)双塔(第143 图) 平面八角形,均十三级,高度亦相若。骤观
似完全相同而实则区别颇多。其最大之区别,则在南塔收分圜和逐层收分度
递加,轮廓清秀柔和,而北塔则每层收分均等,其轮廓生涩,缺乏秀丽之感。
两塔均以斗拱承檐,其斗拱颇为繁复,每华拱一跳施横拱两列,一列在跳头,
如通常斗拱之制,但在拱眼之上更施横拱一列,则尚为初见也。南塔第二第
三第四三层周作平坐,仅叠涩无斗拱。北塔则无平坐焉。
(二)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第144、145 图) 全部以砖砌成,其
结构法为明中叶以后新兴之样式。殿平面长方形,下层表面显五间,每间为
一券;而实际则为纵横三券并列而成。其中部三间,实为一纵列之大券筒,
其中轴线与殿之表面平行,而表面所见之三券乃与大券正角穿交之三小券
也。至于两梢间则为与大券成正角之小券洞,由前达后。上层仅三间,深广
均逊于下层,其当心间为正方形穹窿,两梢间则为两横券。
殿之外表以砖砌出柱额斗拱椽檐全部模仿木构,至为忠实,唯因材料关
系,出檐略短促。正殿两侧配殿,单层五间,其结构与外观均与正殿同取一
法者也。
我国用券之始,虽远溯汉代,然其应用,实以墓藏为主。其用于地面,
虽偶见于桥梁及砖塔之门窗,然在宋代,城门仍作梯形。其用作殿堂之结构,
则明中叶以后始见也。考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 年),葡租我国澳门,同年
耶稣会成立,至万历十五年,利玛窦至南京以后,而耶稣会之势力乃浸入全
国上下。时在欧洲适为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其殿堂之结构,多以券洞穹窿为
主,而外观上则以砖石模仿古代木构形制,与明末骤然出现之无梁殿,在结
构上及外观设计之方法,其原则完全相同,似非偶然之现象。其间蛛丝马迹,
可引起研究者之注意也。
南充广恩桥'见注5' 四川南充县西门外广恩桥,俗称西桥。东西七孔,
皆半圆券,券之净跨约十一米,桥面宽九米,规制宏巨,蔚然壮观。县志载
宋嘉定旧桥,毁于明嘉靖间,其旧址在今桥之南,今桥则万历六年所重建,
至八年(公元1580 年)讫工。桥后世累经修改,恐万历原状或已有改变处矣。
济美桥'12' 河北赵县,除著名之大石桥及小石桥外,在宋村附近,尚
有明代石桥一座。桥券下有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 年)题字,是桥之建当
在是年以前也。桥四孔而共有五券。居中两孔券大,两端两孔券小。而在两
中券之间又施一小券,成为空撞券之制。其样式虽与大石桥不同,而其用空
撞券之法,则一也。
万里长城'13'(第146 图) 自秦始皇以来,万里长城虽经历代重修,
然均为版筑土垣而已。自明初北逐元后,深感北方边防之重要,自太祖以降,
历代修筑,山西河北两省境内,陆续甃以砖石,遂形成今日东段长城之外观。
今河北省居庸关,南口及山海关附近,皆明代所修筑也。城垣下厚约七八米,
顶厚约五六米,高度七、八、九米不等;墙上女墙,高与人埒。每距百米许
设墩台,较城垣高出约三四米不等。今墩台似较城垣年代稍古,盖长城初为
土筑,甃砖之始,先甃墩台,其后始次第甃及城垣也。
'1' 刘敦桢、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四期。
'2' 刘敦桢测绘,未刊稿。
'3' 刘敦桢《明长陵》,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北平市工务局《明长陵修缮
工程纪要》。
'4' 刘敦桢《北平护国寺残迹》,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5' 刘敦桢、梁思成等测绘;刘敦桢《西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