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31-黑戈壁-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来黑戈壁占山为王之前,黑喇嘛主要活动在西蒙古;在黑戈壁,他并不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强盗”。这是奥勃鲁切夫与拉铁摩尔的一致之处。上述一致,都不容置疑。    
    而且,一个黑戈壁,容纳不下两个黑喇嘛。    
    这些异同分歧,到1927年——拉铁摩尔离去一年之后,列里赫离去仅仅几个月,由丹麦籍的探险家哈士纶调和起来。    
    亨宁•;哈士纶是丹麦来华传教士的后裔。他出生在中国的张家口,成年后长期在张家口、大同一带作生意。他的长处是精通汉语、蒙古语,而且对当时的中国北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1926年,斯文•;赫定筹建新的探险队,最初是为了作一次西部的气象科学研究,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开辟上海至欧洲的新航线作准备。最终,组建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新的科考计划的要点是:横穿蒙古草地,由包头抵达额济纳旗,略作修整后,越过黑戈壁进入新疆。考察路线要经过人迹罕到的荒漠,而且主要将依靠一支庞大的驼队作后勤支援。为此,赫定聘请了后来被称为“蒙古公”的拉尔生作队长。拉尔生是瑞典人,长期在蒙古人之中生活。由拉尔生推荐,赫定聘请哈士纶为副队长。    
    这个著名的考察团为深入中国西北而组建,懂汉族和蒙古族语言的哈士纶在考察活动中起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他在西部对蒙古部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为百灵庙的活佛竹尔罗斯喇嘛所接纳,并成为新疆东部土尔扈特部落的“摄政王”——僧钦格根的精神上的交流对像、宗教意义上的转世兄弟。为了使世人更多地了解生活在天山环抱中的土尔扈特蒙古部落 ,他为瑞典民族博物馆征集了一整套土尔扈特的服饰、鞍具,甚至包括了一个真的——不是仿制的——活佛的金帐。他被接纳为著名的“东归”土尔扈特部落的一员。同时,他也是他那个时代热衷于搜集、记录蒙古民族来历久远的音乐的人,除《蒙古的人和神》,还写有长文《蒙古古曲探踪》。然而可以这样说,他至今仍然有知名度,则主要是因为写了《蒙古的人和神》一书。而涉及那个黑戈壁的“山大王”——黑喇嘛丹毕的内容,是《蒙古的人和神》最成功的章节。    
    1927年9月28日,经历了四五个月的艰难跋涉之后,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总部终于抵达了额济纳河。    
    在额济纳河休整的日子里,哈士纶初次听蒙古牧人说到了黑戈壁的黑喇嘛。那时,黑喇嘛已经“失踪”三年,可当地人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正是这些疑问与好奇,使得哈士纶从一开始就受到黑喇嘛丹毕的吸引。    
    一个月后,1927年10月31日,分成三支的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第一分队,离开建在额济纳河河岸胡杨林中的松杜尔地方的大本营,直接进入了额济纳河以西的沙漠。这支先遣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到“天山第一城”——哈密,以便于抢在严冬到来之前在哈密建立“2号气象站”。“1号气象站”就设在松杜尔地方。那是中国西部第一个现代气象站。所以,他们不能避开黑戈壁。    
    哈士纶是先遣队的驼队队长。一大早,他就随满载给养仪器的驼队出发了,在前往哈密的队伍中,他们是惟一将穿越黑戈壁的一支。他这样形容出发时的景物:“额济纳河不久以前还是秋叶繁茂的河岸,已经只剩下一片光溜溜的树干。浮冰在河床里撞击摩擦,嘎嘎作响。”在他们动身时,与目的地哈密之间,有430英里(约690公里)的距离,哈士纶将它形容为“这是我们长途旅行中最令人望而生畏的阶段”。为了顺利通过黑戈壁,动身前他们利用一切时间作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在哈士纶和西北科学考察团路经甘新两省间的、天高皇帝远的黑戈壁时,黑喇嘛丹毕为首的、占山为王的“绿林豪杰”已烟消云散,他那曾令旅人谈虎色变的巢穴,则成为鸟兽出没之区。但从一上路,哈士纶却感到黑喇嘛还在黑戈壁,还在摆布着丝路行旅,觊觎着他们的辎重、财物、妻女和驼马。    
    第一个晚上,哈士纶决定在额济纳河的西支流——木林河边的沙窝子里宿营。第二天,他走遍了附近的蒙古牧人的帐篷,希望找到一个向导。“但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既非花言巧语,也非金钱能够诱使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愿意与我们一起穿过这黑戈壁。”哈士纶这样回忆道。当地的蒙古牧人不十分担心土匪,可没有土匪也并未减轻牧人们的心理负载。哈士纶他们曾遇见几个为寻找丢失的马匹而进入了黑戈壁的蒙古人,找马人告诉他们说:前面的戈壁最缺的是水。哈士纶以前听人说过,只有找到了其中的两处水泉,才有可能成功地走出黑戈壁。正是这两处有水的地点,将黑戈壁划分成“干渴四天”与“干渴三天”,这两组行程。如果这两个地点一个也找不到,没有驼队能从东到西穿越黑戈壁。    
    而且,哈士纶这样写道:    
    进入沙漠的深处,有一座要塞,直到前几年还有臭名昭著的土匪头子丹毕坚赞(黑喇嘛)控制。就是他修了这两处(“干渴四天”与“干渴三天”)的水井,好引诱过往的行旅通过他把持的这个无人定居区域。富商们甘心情愿地付给他他勒索的钱财,因为自从苏俄关闭了通往喀尔喀蒙古(外蒙古)的黑戈壁以北的古道后,在黑戈壁以南的旧道又由于汉人警匪一家、严密把守,不可能通过。所以,通过黑戈壁的这条路竟成了东西方交通的惟一可以通行的要道了。    
    但现在,丹毕坚赞消失了。而他的受过训练的土匪已成了一伙无所不为的盗贼。因而通过黑戈壁的这条道路遭到神和人的共同谴责。


《黑戈壁》 第二部分黑喇嘛的身世(2)

    哈士纶的记述简洁准确。他明确指出为什么人们还要从黑戈壁穿过,是因为南、北两道更凶险。他将黑喇嘛丹毕视为土匪头子,是所处的角度不同所致。但他毕竟说出了丹毕能在黑戈壁生存的原因,这一点其实与奥勃鲁切夫、拉铁摩尔的记述并无二致。中原民间,几千年来有一个关于强盗的“自白”流传颇广: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官府又何尝不是如此?    
    哈士纶进入黑戈壁的驼队,是以额济纳河作为依托。至于黑戈壁将怎样接待他们,则是一个未知数。    
    在黑戈壁中的头一次宿营,夜半时分突然传来了渐渐临近的驼铃声,驼铃似乎传递着不祥的信息。果然这是一个刚刚与土匪遭遇的汉族商队。土匪既抢骆驼,又抢货物,商队不准备再向前走,他们决定不走穿越黑戈壁的直道,退回到出发点再说。这时,哈士纶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们不是商队,是考察队,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实地看看黑戈壁。而且,他们的武器装备要比零星土匪优良。    
    当然,如果真像传说的那样,黑喇嘛本人并没有死,还潜藏在黑戈壁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那,此行就是自投罗网了。    
    黑戈壁中到底还有没有黑喇嘛,马上就会知道了。    
    途中,他们的神经已经绷得不能再紧了,到了草木进兵的地步。哈士纶写道:“我们只是在丰富的想像中认为,这荒野上的缝隙里到处都充满着危险,我们接近每一个关口,每一个岩石露头,都用眼睛搜索着景物,手指扣着扳机。我们向没有生命的目标瞄准,而常常相互惊吓,我们又往往巴不得一块灰石头就是匪徒黑黝黝的脑袋。”看来,无人区黑戈壁确实有某种秘密潜藏。其实,一路上他们就处在被“监视”的状况中。    
    下一个晴朗的黎明,早起的驼夫在淡蓝色的曙光之中见到许多骑在驼马背上的身影。他们紧张得忘记了原订的遇见外人首先护卫营地的方案,不顾一切立即追击。但这些影子显然比他们更熟悉地形,一闪身就消失在视野里。这究竟是黑喇嘛的残部,还是另外一组冒险进入黑戈壁的旅人?对方到底是将他们看成复活的黑喇嘛,还是看作另外一只追剿黑喇嘛的队伍?    
    不管是哪种情况,那都证明,在黑喇嘛之后,黑戈壁已经不会再回归为一个寂寞冷落的无人区了。    
    11月16日,气温下降到零下16度。    
    他们离开额济纳河已经半个月,还没有走出黑戈壁。这天行程是通过一个相当荒凉的地带。路途总是在一个如同浅浅的锅底一般的巨大洼地中盘环转折,骆驼与狗因为感觉到了水草的气息,变得步履轻松,兴奋异常。很快,一簇丘陵挡住去路。就在夜幕即将合拢之前,一个黑暗的城堡突然矗立在大约一公里远的荒滩上。那是一座建有了望塔楼、结实围墙的巨大要塞。这简直就是《一千零一夜》中的神话。    
    哈士纶亲自到要塞前探视。在浓重夜色里,他看不清四周的地形,但他闻到一股刺鼻的烟叶子味道,那是在西行长途中几乎每一个蒙古人或汉人身上都会有的。他站下来观望着,居然看到残破围墙之前拴着四匹马,更可怕的是,他没有见到一个人——人想必正潜藏在暗处观察着他的举动。他出了一身冷汗,正要按约定向同伴发出危险信号(朝天空打三枪),有人猛扑到他的骆驼上。受惊的骆驼挣脱了,他控制着死命冲向前,并鸣枪报警。他的身边掠过另外三个黑影。他躲在围墙另一侧,这时,他的队友们也打了三枪。黑影迅速退去,他与队友会合在一起。    
    这晚上,他们就在要塞前的平滩上扎下营地。以后整夜平安无事,但没有人能入睡。哦,黑戈壁,这该受到诅咒的地方!    
    辗转反侧的一夜终于过去。    
    第二天天一亮,哈士纶很快发现,他们处在另一种境界里:    
    白天又来了,暖暖的太阳微笑地照射着大地,我们在黑暗之中偶然扎营的地方,原来竟是一片意想不到的绿洲。在那么多天抑郁单调的日子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环境,尽管它的植物受到霜害。一条小溪弯弯曲曲流过谷地,在此流入了它的目的地——几百码远的湖泊。我们看见了如阳光本身一样美的十分可爱的景象。    
    在岸边有五只库兰(kulan,即野驴)正在游玩,样儿和动作都非常可爱。它们在结冰的湖边饮水,友好地互相擦身,相互夹着脖子,用后腿直立起来,在草原上欢快地跳跃并相互追逐,后来又继续饮水。它们时而停下来瞅着我们的营地。它们的耳朵好奇地动着,它们矫健昂扬地挺着脑袋,在荒漠中无拘无束地上下左右摆动着,灿烂的金色阳光照在它们淡黄色的皮毛上,从大小和形状来看,使人们想起了大的矮种马,但却又长着驴耳驴尾。    
    我们久久地欣赏着这个漂亮的景色,直到雷鸣般的蹄声消失在山谷之间,才走向新的无人居住的地方。    
    头天晚上所见的城堡,依然屹立在阳光之中,我们的营地在其阴凉的遮蔽处。    
    这就是直到最近还在整个中亚广泛流传的神秘力量的中心。这就是丹毕坚赞最后的主要据点,一块诚实忠厚的人所从未见到的地方,但却是蒙古牧民篝火之旁的细语声声中,数以千计的传闻轶事的焦点。从外表来判断,这个沙漠中用木料修建而现已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