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个各自独立的殖民地。对我这代的美国人来说,加利波利对澳大利亚人的意义就像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人在一夜之间团结起来,不再抱守“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然而,外国人免不了会讽刺澳大利亚人,其法定假日居然和绕赤道三分之一、在地球另一半的加利波利联系在一起,况且澳大利亚在那里并没有任何利益。
这种心系英国的情感持续至今。1964年,我第一次来到澳大利亚,在此之前已在英国待过4年,我发现澳大利亚的建筑和人民的态度比现代的英国还要英国。澳大利亚政府每年向英国提交请求封爵的名单,爵位对澳大利亚人而言属于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一做法直到1973年才停止。至今英国仍指派总督驻澳大利亚,总督有权罢免澳大利亚总理,并在1975年实施过一次。20世纪7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推行“白澳政策”,禁止相邻的亚洲人移民澳大利亚,这种做法当然激怒了亚洲人。直到最近25年来,澳大利亚与亚洲邻国之间的关系才有所改善,渐渐认清自己的位置在亚洲,并开始接受亚洲移民,加强与亚洲贸易伙伴的往来。在澳大利亚的出口市场中,英国已下降到第八位,排在日本、中国、韩国和新加坡之后。
贸易与移民
澳大利亚是把自己归为英联邦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这一问题衍生出贯穿本书的一大主旨: 社会的稳定性与它的朋友及敌人密切相关。澳大利亚视哪些国家为朋友和贸易伙伴?又视哪些国家为敌人?这种归类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先来讨论澳大利亚的贸易,然后再看它的移民政策。
自19世纪中叶起,100多年来,农产品一直是澳大利亚主要的出口商品,其中羊毛最多,其次是矿产。今日,澳大利亚虽然仍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其产量和海外需求量却不断减少,因为合成纤维分去了羊毛的一部分市场份额。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在1970年达到顶峰,有18亿头羊(意味着每个澳大利亚人就有14头羊),其后,羊的数量逐年下降。澳大利亚生产的羊毛几乎全部出口,主要运往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其他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有小麦(主要销往俄国、中国和印度)、杜兰麦、葡萄酒和有机牛肉等。现在,澳大利亚生产的粮食除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外,还是粮食净出口国。然而,澳大利亚人口数正在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澳大利亚可能会变成粮食净进口国。
澳大利亚赚取外汇的产业排名中,羊毛等其他农产品已经沦为第三,排在矿产(第一位)和旅游业(第二位)之后。出口价值最高的矿产依次是煤、黄金、铁和铝。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它的铀、铅、银、锌、钛和钽的储量占世界第一,煤、铁、铝、铜、镍和钻石的储量也在全世界六甲之列。特别是煤和铁储量相当大,看起来短期内取之不尽。过去澳大利亚矿产最大的海外客户是英国等欧洲国家,现在亚洲国家从澳大利亚进口矿产的数额几乎是欧洲国家的5倍。目前澳大利亚矿产最大的三个亚洲客户依次是日本、南韩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几乎购买了澳大利亚出口到海外将近一半的煤、铁和铝。
简而言之,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已从农产品转变为矿产品,而贸易伙伴也从欧洲国家变成亚洲国家。美国仍然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商品进口国,也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商品出口国(仅次于日本)。
贸易伙伴转变的同时,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和美国相近,但人口却要少得多(目前只有2000万左右),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澳大利亚环境生产力低下,养活不了太多人口。尽管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澳大利亚人(领导人在内)看到亚洲邻国人口兴盛(尤其是有两亿人口的印度尼西亚),不禁忧心忡忡;另外,二战的经历也给澳大利亚带来巨大的影响,轰炸他们的日本虽然距离遥远,但却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澳大利亚人认为本国人口跟亚洲邻国相比,差距实在太大,这给他们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如果不马上把这块空旷的大陆塞满人,那么澳大利亚很有可能成为印度尼西亚扩张的对象。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吸引移民项目开始上马。
澳大利亚废除了原来的白澳政策(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确立的基本国策之一),这项政策不但把移民来源限制在欧洲人种,甚至一般只接受英国人和爱尔兰人。在官方的政府年鉴上,赫然写着:“非盎格鲁—凯尔特人将无法适应澳大利亚的生活。”然而人口短缺问题促使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接受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特别是意大利、希腊、德国、荷兰和前南斯拉夫。到20世纪70年代,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移民进来,而欧洲移民远远不够;此外,澳大利亚人也不再把自己禁锢在对英国人的身份认同中,渐渐接受自己是太平洋国家的事实。最后政府终于取消了对亚洲移民的限制。虽然英国、爱尔兰和新西兰还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移民来源,但是随着越南、菲律宾、中国香港地区以及(这两年)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现在已有四分之一的移民来自亚洲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移民潮达到顶峰。目前将近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是出生在国外的移民,而这一比例在美国仅为12%,荷兰只有3%。
“塞满澳大利亚”这一政策其实是个错误,即使欧洲人早在200多年前就来到这个地方,但其人口密度至今无法“塞”得像美国那样。澳大利亚水资源有限,粮食生产的潜力也不大,没有能力养活众多的人口。对于矿产出口获得的收入而言,人口增加会导致人均分配额下降。近年来澳大利亚每年接受的移民净额大约是10万人,每年移民增长率仅为5%。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人,如前总理马尔科尔姆·弗雷泽、两大政党的领导人以及澳大利亚商业协会都认为澳大利亚的人口应该继续增加到5000万。这种想法包含了极其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他们仍对“黄祸”心存畏惧,担心亚洲移民过多;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澳大利亚成为世界强国,如果人口只有2000万的话,将很难达到这一目标。不过,几十年前澳大利亚人已不再对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寄予厚望。即便澳大利亚人对此仍心心念念,人口也未必一定要多,像以色列、瑞典、丹麦、芬兰和新加坡等国都是很好的榜样,他们的人口比澳大利亚少(每个国家都只有几百万人),但经济实力强大,对世界科技创新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70%的澳大利亚人希望减少移民,这一看法有违于政府和企业老板的观点。从长远来看,澳大利亚能否养活目前的人口还是一个问号。若要维系当今的生活标准,澳大利亚的最佳人口数大约为800万人,少于目前人口数的一半。
土地退化(1)
我从南澳大利亚州府阿德莱德开车前往内陆,这一地区的土壤生产力居中等水平(高于澳大利亚的平均标准,但和澳大利亚以外的地区差一大截),因此早前是一块能够自给自足的殖民地,但现在只剩下一个个荒废的农场。我参观了其中一个作为旅游景点的农场遗址,即坎雅卡农场。19世纪50 年代,英国贵族斥巨资在此建造了一个养羊场,到1869年就已荒废,再无人光顾。从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初期,南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足,因此牧草丰美。自1864年起,气候开始变得干旱,过度放牧又造成景观破坏,引起羊群死亡,最后这些牧场都被废弃。这场灾难促使政府派遣测绘局局长G·W·郭德调查从海岸到内陆有多少地区能够得到充足可靠的降水,然后以此作为农场扩张的方向。他界定出“郭德线”,该线以北的气候可能会相当干旱,不适宜耕作。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连年充沛的雨水,耕作势头良好,因此政府把19世纪60年代废弃的牧羊场分成许多块小麦地以高价出售。与此同时,“郭德线”地区冒出许多城镇,铁路线也延伸过去。开始几年,降水多得不可思议,小麦大获丰收,然而到了19世纪70年代晚期,麦田歉收致使那些小块麦地又被凑起来成为农场。随着干旱期再次到来,牧羊场又难以为继。那些苦撑到今天的农场单靠养羊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农场主们必须搞点副业,或者到外面做些投资才得以生活下去。
澳大利亚大多数粮食产地的境况都大同小异。为什么那么多相对肥沃的农田会慢慢减产呢?其原因在于澳大利亚最大的环境问题,即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的成因主要有九种: 本地植被被清除、过度放牧、兔子、土壤养分耗竭、土壤侵蚀、人为干旱、杂草、政策错误和土壤盐碱化。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有些地区受到的冲击甚至比澳大利亚还严重。下文将对这些冲击做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
我曾在上文提到过,澳大利亚政府以前曾要求土地承租者清理植被。虽然现在这一命令已被停止,但澳大利亚每年清理的植被面积大于第一世界其他国家,其速度仅次于巴西、印度尼西亚、刚果和玻利维亚。当前澳大利亚仍在继续清理的地区大都位于昆士兰州,目的在于兴建养牛场。昆士兰州政府已经宣布他们会逐步停止这种大规模清理的做法,但要等到2006年才实施。在澳大利亚,土地退化表现在干地盐碱化、土壤侵蚀、盐分和沉积物致使水质下降、农业生产力和土地价值丧失,以及大堡礁遭到破坏(详见下文)。被清理掉的植被腐烂和燃烧以后,每年产生的温室效应废气与全澳大利亚汽车废气年排放量相当。
造成土地退化的第二大主因是过度放牧。由于羊群数量过多,使得牧草被噬的速度大于再生的速度。如西澳大利亚州的墨奇桑地区,过度放牧给土地造成严重且无可挽回的伤害。今天澳大利亚政府已经深知过度放牧的严重性,因此针对牧羊场制定出最高放牧率的规定,即每英亩承租地内,放养的羊群不得超过某一数额。在此之前,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的却是最低放牧率,即每英亩土地内放养的羊群必须达到某一数额,并将其列为租约的条件之一。19世纪晚期,放牧率开始出现在澳大利亚的文献资料中,当时的放牧率为当今承载率的3倍。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放牧率显然是土地承载率的10倍。这是因为第一批移民拼命消耗牧草,而非将其看作为可再生资源。土地清理也一样,政府要求农民破坏土地,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要解除租约。
其他三个土地退化的原因上文已经提到过。兔子和羊一样,会啃噬植被,因此留给牛羊吃的牧草大大减少。为了控制兔子的数量,农民还需费尽心机,花费大量财力用挖土机、炸药、篱笆,甚至病毒来与之作战。此外,由于澳大利亚土壤本身肥力就不足,因此在垦荒最初几年就出现土壤养分耗竭的问题。当植被变得稀疏或被清除之后,表土由于风吹雨打,出现严重的侵蚀现象。携带土壤的河水流入大海后,搅浑了海岸附近的水域,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堡礁因此受到牵连(更不用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