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枢》。奇邪,即奇经之邪,西学所谓神经系是也)。阳明病不能食,知为中寒,外复有热象
可攻者,此热浮经合,寒在中府,经热不当妄攻,误攻则外热内陷,迫在里之冷气上逆,
由胃中冲肺以为哕(与《厥阴篇》之与热水而冷气上逆者,病情适反,以厥阴阴外阳内故也);“所
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者,明哕以胃寒为因,里虚为本,
以胃气迫肺为正象,总由寒热相搏,新故相乱。本论一见于太阳,再见于阳明,三见于
厥阴,于以知邪有干移,热有虚实,或肝阳上越,或肾气逆冲,皆可见哕逆之证,故经
又曰:病深者,其声哕。攻之指泻其热,不必属承气之类。通乎平辨一贯之旨,则治哕
亦无定法可执矣。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
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此示胃虚脾约,因成谷疸之证。足阳明为五藏六府之海,其经脉大血多,气盛热壮
(语出《灵枢》),不当脉见迟滞。病在阳明而脉迟者,因其人脂膏偏盛,胃气内寒,阳
明经内,含脂分多,脂盛则卫气行迟;胃寒则谷入不化,阳衰则水气凝留,肠胃大而皮
肤湿,分肉不解,令卫气徐行,荣气从之。此为胃中本寒,法当迟见关上。胃中热必消
谷善饥,胃脘寒必恶食不纳,今食难用饱,饱则烦头眩,必小便难者,明其人知饥引食,
但难用饱,所以然者,以胃虚脾约,两者并见。胃虚本于阳衰,脾约由乎阴弱,阳衰则
气寒,阴弱则血燥,胃虚则不能化谷,脾约则难以纳精,食入胃满则心气下注,饱伤心
气则中焦闭塞,故令荣气郁而微烦(荣气出于中焦),上气虚则头眩,胃脘寒则胃气逆上
而下焦无阳以化,使气不下送而小便难。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脉迟则血行不利,血气
壅遏而不行,故生热(语出《灵枢》),热郁内陷而干脾,故为疸。欲作谷疸者,病机先
见,谓因谷气不化而成疸;疸者,皮肤发黄是也(疸证不一,故特举谷气以明之)。胃中寒
则中焦气滞而腹满,脾气约则肠液枯竭而便难,故令庸工易于误下。虽下之腹满如故者,
以脉迟为寒,证非阳结,因腹满故食难用饱,误下后必满如故而转不纳食,不但难饱而
已。尝有胃气不转之证,进硝黄而便终不通,与姜、附乃反至下利者,此温中而阴凝冰
解,糟粕之腐秽自去,学者不可不知。本证宜用白术、干姜、半夏、厚朴之属治之。阳
明虚则治从太阴,少阳虚则治同厥阴,太阳虚则治同少阴,又可以比类知矣(太阴实则出
阳明,厥阴实则出少阳,少阴实则出太阳,皆可类推,寒则虚,热则实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此示阳明外证无汗属虚之例。盖太阳以无汗为表实,自汗为表虚者,因邪由外感,
故当以皮毛开闭,定其虚实。阳明虽有外证,乃胃气外布于肌,热实气盛,必津随气越,
汗出恶热,故阳明病法当多汗;若胃气内虚,不能布津于表,则应多汗者反为无汗,阳
明以无汗为表虚者,气虚津陷故也。无汗而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淫气往来(淫气者,阴
阳之乱气也),痹而时通,肌肤间作痒之象,痒者阳也(语出《灵枢》。合无汗而身如虫行,乃
为阳明表虚证谛)。此以胃气久虚,故使然尔(又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胸腹,实则腹
皮痛,虚则痒搔)。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3—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
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一云冬阳明)。

此示胃阳内迸,有上逆干肺冲脑之证。阳明病应有汗小便不利,今无汗而小便利,
故曰反。“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此示阳明之经,起于头维,阳明虽有头痛,非缘外邪内束,由胃阳上冲于脑,位在额前,
痛重昏胀,其证有虚有实,与太阳之头痛项强掣疼者不同(少阳、厥阴之血虚头痛,皆为掣疼)。
实者必热汗出,头更甚,口渴,痛甚如破,脉大而滑疾,当用竹叶石膏汤治之;本条为
胃寒虚证,阳明以无汗为虚,无汗而小便利,气机之下行也。二三日忽转呕咳,此胃气
上逆,自病为呕,干肺为咳,胃逆乘肺之咳,当咳而声重。呕咳作而手足厥冷者,知胃
阳内迸而上冲,内迸则气不外布,胃寒上迫于脑,必苦头痛(头部之阳,为胃寒所迫,以气
并于里而上逆也)。脉象当迟弱见关上,宜用干姜附子汤,温胃阳以纳肾气。若不咳不呕
则气不上逆,若手足不厥则阳不内迸,当无缘令胃气逆冲,故曰头不痛者也。若不咳不
呕,手足不厥,反头痛、无汗、小便利者,此胃虚而非胃寒,治属湿家,必腹中胀满而
口微渴,脉象当虚大而涩,宜茯苓、白术、半夏、生姜之属与之。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
云冬阳明)。

上既举胃寒冲脑之条,兹更示胃风犯脑之例。曰“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者,乃
阳明中风,胃阳为风鼓上犯,风眩之证是也。风中阳明,故能食,能食而咳,则胃阳上
干于肺,胃气逆冲于上,其咽必痛。咽为胃系,胃咳当声高而重(咳由胃出则声高),咳甚
而气呛,斯咽伤而痛作矣。若胃气不逆冲者,当不为咳,不咳则咽亦不痛。咳而能食,
咽痛者,脉象必大而弦。此风邪中经,未入于府,故能食,宜竹叶石膏汤主之。若不咳,
不咽痛,但头眩,不恶寒者,则邪不干肺,仅中于面,脉必虚弦而大,宜用人参、竹叶、
石膏、半夏、茯苓、白芍、甘草之属为剂,凡此皆阳明之虚候也。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此示胃阳内郁,热蒸肌里,因成发黄之候。阳明病无汗者,气陷不能外达,当为表
虚;又复小便不利,必致水气内蓄。心中懊恼者,本心包有热之证,此由胃气不降,治
当责之中焦。热既不得外越,水复不得下利,热与湿搏,陷脉而入于脾络(今所称淋巴系
是也),荣热郁蒸,血盛得湿则发黄。凡发黄,总属脾胃受湿;脉滑大者在胃,脉濡滑者
在脾,在经者脉当微浮,在府者脉当微沉,沉而细者在藏,水寒侮脾故也。本条热在经
府之间,脉当大滑而微滞,宜栀子、柏皮、茵陈之属随证消息治之。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此更示发黄之证,由热蒸荣分所致。盖阳明病即外证无汗,亦缘胃阳不得外布,非
由客寒在表,假令医家误认表实,辄被火攻(火熨艾炙,皆为火攻),意发其汗,火热外劫,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4—

邪无出路,郁蒸莫泄,迫而上行,额上微汗者(阳明主头额之部),阳虽上通,热不得越;
加小便不利,气机复不下行,火气虽微,内攻有力,两热相合,脾液受薰,热蕴湿搏,
泄于肌里,必成发黄之证。若遍身得汗而小便利者,热得泄越,不成黄也。本证由被火
发黄,脉当大涩且短,荣枯气燥故也(若头汗身冷,便为虚证)。

阳明病,脉浮而短(通行本误作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通
行本误作盗)汗出。

此示阳明经热气虚之征。阳明病以脉大为相应,今病在阳明,脉反浮而按短,短为
气病津伤(《内经》: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气病即气虚之意。又肺脉短,短者津液伤,津伤则气结
故短),故知其人元气虚也。阳明病当潮热无休止时,而反发作有时,又无汗出、口渴、
恶热诸证,自与下证潮热不同,宜人参竹叶石膏半夏汤下之(主之即以此为主,随证加减之
意)。若脉但浮不短,气机外出,必为自汗;或浮而按之空虚,阴不养阳,当亦有盗汗之
证(旧作盗汗证,亦不甚相违,但就脉浮之义,作自汗乃为正解),宜黄芪、石膏、牡蛎、半夏、
甘草作汤与之(自汗盗汗,皆可用之,以脉同则病因司也)。此皆虚热在经之治,得此意以化
裁之,其用无尽藏矣。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此示阳明病热入血分之变。阳明府实而气热,必咽路津焦,口为燥渴,法当饮水不
止,今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知热不在气而陷血,荣阴枯燥故也;阳明多气多血,
经热迫血上行,胃气冲肺,故当出鼻而衄,阳明之脉,起于鼻,终于口。胃热乘肺,脉
当大涩而升,宜白虎加地黄汤治之。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
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
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此示阳明病误汗亡津,有病随体变,津液自还之例,当以小便之多少决之(小便多少
与利不利不同)。曰“阳明病,本自汗出”,是胃阳已外布腠理,或背微恶寒,或身尚恶
风,医不待其二日自止,更重发汗。“病已差”,谓外证已愈(即不恶风寒之谓)。“尚微
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已硬故也”,所以然者,以外证已解而其人微烦,烦为在里,必
由汗亡津液,胃中干操,故令大便转硬。此虽胃家转实,无燥实满痛之象;病机虽阖,
亦未成可攻之证。阳明以气开而津阖,尝有胃阳不至过亢而津液自复者,当问其小便日
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忽转日再行者,此胃阳消水而脾能纳精,水不下行前阴,
必可内润肠燥,故知大便不久当出。大便之所以自调者,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
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盖水津之化由于胃阳,必先蒸气外布,然后化水内返,故阳
明之阖非先开无由后阖,内返则胃津自生,津生则燥结转润(胃津即西学所谓胃液,盖胃中
分泌消化外,并能分泌水分,所以润操者,在分泌之增加,不在水饮外灌也)。此教学者审慎迟回,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5—

静察病机进退之义,但仍须平脉定治。若误汗亡津便硬之证,脉当大涩不坚,津液还必
涩解而转濡滑;假令脉转短涩而大,当为津液内竭,虽小便数少,亦非本证之例,宜病
之工,宜两审之。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多则胃气上逆,胃气实则下降,虚则上逆,故伤寒呕多,无论或寒或热,皆不可
下,即内见燥实满痛,亦当先和其外,后攻其里,外解则呕逆当止。若表里两急者,宜
仿大柴胡汤例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此更示热实在里,有上中两焦之辨,热在上焦者不可妄攻。兹所谓阳明病心下硬满
者,心下位当胃口,此为热结在上,在胃而不在肠,不可用承气妄攻。脉当寸口独大,
宜石膏、半夏、茯苓,厚朴、甘草之属治之。若妄攻其实,必致胃阳亡而下利不止,利
不止则胃气告匮而其人死矣;若治之而利自止者,病为可愈。所以然者,以病机进退,
有顺有逆,悉由体变,有一逆而夺人长命者,学者可不慎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