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知非太阳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289—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此示伤寒转系阳明外证,其人必濈濈然微汗续出。凡伤寒为寒邪在表,皮毛闭塞,
得汗即表寒已解,若汗后不解,便成坏证,不得更作表实治之;假令汗后复感,亦当仍
自无汗,皮毛再闭。故外见濈然微汗续出,更不恶寒者,便为过经,转系阳明证谛。所
谓转系者,指各经皆有化热之证,若联系阳明,便当有汗,此为经热在肌之候,非转系
阳明者便可下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通行本误作寒),脉浮而缓(通
行本误作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此示阳明经证,亦中风伤寒之辨(凡六经经病,皆手足两经连类而及;若府与藏病则手足不
相连,惟表里乃相应耳。相应与相连不同,细玩自知)。曰阳明中风者,言胃家本燥,外中于风。
口苦咽干,证类少阳;腹满脉浮而缓,证象太阴;发热恶风微喘,证似太阳,所以属阳
明者,以胃实大便难,脉大故也。外证似连三阳之界,乃名曰阳明中风者,以无头项身
体强痛故不属太阳,以无目眩、往来寒热(且脉不弦)故不属少阳,以无自利而复能食(太
阴当食不下,阳明中风则必能食)故不属太阴。盖以胃气外布三焦,内溉府藏,胃热浊升,
津干燥化,咽路内焦,胆阳受灼,亦可见口苦咽干之候,但脉不浮弦而自大,则病以胃
实为因,因胃燥迫胆阳逆升,不得属少阳之证;胃实而阳明内阖,津焦气阻,亦令腹满,
虽腹满仍能食不利,不得属太阴之证;腹满而兼微喘,以胃逆令肺失肃降(气以上迫为喘),
非外寒闭其呼吸,不当属太阳之证。但发热恶风实为在表之诊(六经皆有表邪),脉浮而
缓又非在里之象,举浮知风邪外鼓,按缓为胃气有余。不言汗出者,以阳明中风,法当
无汗,与太阳中风自汗者不同。所以然者,由胃气外盛,膝理开泄,风邪直入。内舍经
络肌肉之分,腠理得风性之急,反闭塞而无汗,盖伤皮毛则内开腠理,风入肌肉则外闭
腠理(经曰: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因不得循其道;此气剽'“剽”原作“慄”,
据医理改。'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命曰漏泄是也),以不犯二阳经气(太阳、少阳)
故但属阳明为病。此证若发皮毛之汗,必津液外亡;攻胃家之实,则经气内陷;但宜从
少阳阳枢,以和表里,自濈然微汗而解。故阳明中风,多治从少阳之例,使肌里之邪,
由膜腠外达,法宜小柴胡法加厚朴、杏仁,和其津液,降其逆气。若误认里实而早下之,
则胃阳内陷,转系太阴,必腹满加甚;外邪陷而太阳之气随抑,令膀胱无气以化,故小
便难也(惟此例以隅反之,知阳明中风法当治从少阳,少阴中风法当治从厥阴,太阴中风法当治从太
阳,又为活法中之定矣)。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此示辨阳明为病风寒之异。病在太阳,以表实表虚、有汗无汗别风寒。病入阳明,
已为在里,法当以饮食别风寒者,以胃者水谷之海,风为阳邪,性动而行疾,风邪入胃,
必鼓荡胃阳,胃阳动则消谷引食而善饥,故以能食知为中风;寒为阴邪,性凝而行滞,
寒邪入胃,必沉凝谷气,中气寒则恶食欲呕而不纳,故以不能食知为中寒。今伤风之人,
必能食或转加于平时,外解而食反减者以胃中风去故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0—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
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此示胃寒肠燥,因成固瘕之证。盖阳明病以胃实为正因,胃虚为变象,若中寒不能
食,此胃脘阳衰,不能杀谷(胃实则燥,胃虚则寒,暴则消水而布津,燥胜必津液枯竭;寒则气郁
而化水,寒胜必津液凝滞)。中寒指寒邪外中,与胃家本寒者不同,脉象当虚大而急(阳明脉
大,乃就阳盛气偏强者而言,故阳明中寒,脉当虚大而急;若胃本寒,则脉当迟弱,见关上或中部,不
必大也。但亦有脉象本大者,大固阳明本脉,若见大而迟,虽是胃中寒,乃以迟断胃寒,不必以大断在
胃中。须知见大而迟之脉,胃中虽寒。迟中见大,乃知其人本象脉大,非应阳明之大,所差不过毫发间
耳)。凡阳明虚证,脉大为其本象(平时脉大,因气分偏强;假令大而空,乃阴不养阳,非阳明虚
证,大当作有余。凡大中参阴脉,则大多系其人本象脉也,治当责所参之脉断之;若大中参阳脉,便属
有余之证,细心体会,自能分别)。寒中于胃,当不能食。中寒而小便不利者,以胃寒则水
不化气,阳明之经气开缓而阖不相应(胃热则气不化水,开急而阖不相应,亦令小便不利),因
令水道行阻(不利者,谓溺出不能流利,与小便难、小便数少者不同)。其人反手足濈然汗出者,
因邪在脉络肌肉之问,寒凝分肉,令卫气不能内返,迫荣阴外泄为汗(但濈然汗出,亦有虚
有实,实则汗出时发热,虚则汗出时无热)。此欲作固瘕者,瘕谓瘕结,似有块形隐见,推之
则移;固瘕者,结而不移,或在胸腹,或在腰背(在四肢者少见,亦多无关系),或痛或不
痛,五藏皆有之,其结皆在肌肉之分,如肝气结则外合于筋,心气结则外合于脉,脾气
结则外合于肉,肾气结则内附于骨,肺气结则外着于皮(所谓合者,谓如结一肉核,有筋多者,
有肉多者,有有血管者,有无血管者,有在皮者,有近骨者,因藏气所分注而异),因藏气之分注(经
曰分气,即脉内之气,藏气之所分行也),气结于所合而质凝焉,质凝则形成矣。瘕结以肌肉
为体,故独系之阳明为病,其证当初硬而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盖胃纳水谷,消磨以注于受盛之官,肠化血食,济泌而司其别汁之用(济泌者谓吸收与分泌,
别汁者分别其汁而吸收之也),脾取合化之汁(合化之间,水谷血食并用)以上散于肺,肺行荣
卫之气而淫精于脉;胃府之化,先以清气注肺,后降浊秽下行;大肠之气,先导糟粕下
行,后合皮毛外布(凡手经起于上,先气行于下,复还于上;足经起于下,先气行于上,复还于下,
释详达旨);胃之用在消融水谷,肠之用在分利渣滓,肠燥故大便初硬,胃寒故大便后溏;
水谷不化则秽积肠间,小便不利则浊流经脉,肠燥而经气外泄(大肠合肺,外布皮毛)胃寒
则清阳下沉。凡手足两经,相交于升降之中,即相合于出入之际,以经实府虚之因,致
荣开卫阖之变(卫气当开,荣气当阖,卫主疏泄,荣主固秘是也),此固瘕外结之所由成也。他
如瘰埃я鲋啵渲は蟾魇猓湮橇锞显蛞唬≡聪ひ晕咐渌炔槐鹞荆ㄎ餮
肠胃消化,以形求气,亦可参证,不适国学诊断,故不援引),法当温运脾阳,佐以破固化瘕之
品。平脉辨证,细察何藏而攻之,相体制方,治无定法。凡阳明中寒,治同太阴;少阳
中寒,治同厥阴;太阳中寒,治同少阴,则又活法中之定例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
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1—

此示阳明中寒,有谷气胜邪,如狂自解之例。凡所谓阳明病者,皆指在经而言。大
抵六经为病,经病则手足连类而及,府与藏病则手足经不相联,惟以表里相应。本条乃
阳明中寒之证,中寒当不能食,初欲食者,以胃阳素盛。胃燥当消谷化水,小便数大便
硬,今小便反不利而大便自调者,知胃燥而大肠自寒,开急令阖不相应;小便不利则浊
溜于经,大便自调则热未入府。自调者,谓不硬不泄,盖以肠寒减其燥化。胃家虽热,
热而不实,邪气散漫,外注于经合之间,经气外盛,客寒内袭,不得外泄皮毛,郁而内
薄于筋骨之分。六经排列,皆在肌肉之界,在外者皮肤为阳(皮者皮毛,肤者肌肤,非指一
物),筋骨为阴,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者,此阳明经热内迫少阴之象。经曰:少阴
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十二经皆有动脉,其分布于形层,各有深浅,故有经合之异)。
热气乘之,血痹令气涩不通,故见翕翕热疼之状。热迫少阴故小便不利,经气于脑(少阴
之气,缘督以通脑)故奄然发狂。所以然者,以阳明经气既盛,外中严寒,阳明主胃,大富
于谷气(语出《灵枢》),经气之运行皆以谷气为本(谷气即日食谷味所化之中气,犹机械之加
煤者是也),胃不实则诸脉虚(语出《灵枢》),谷气盛则胃气实,得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胃脾为胃行其津液,先归肺注脉,而后灌溉百骸,故曰:“食入于阴,长气于阳”也),阳与阴并,
真邪相薄,胃气宣发,水津四布,阴为阳胜,故见奄然如狂。濈然汗解之象,经曰:阴
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奄,忽也。忽然若狂者,乃乍欲登高弃衣,其时只一
瞬间,非府热内实谵狂之证。此由水寒不胜谷气,故得邪随汗越而解。所以如狂者,阴
阳相搏也;脉紧则愈者,谓汗出当紧象自解,知未解时,脉必紧而大也。阳明谷气内盛,
无脉紧在表之候,所谓入阳明则无所复传者,以阳明为三阳外卫,胃气盛则邪难内陷,
但阴阳相搏之际,脉至必流行薄疾。设阳搏而反为阴胜,则气负必为陷于阴(阳明与太阴
为表里),若此证如狂不解,便成脾阴竭大烦而口噤躁扰之变(《脉法》有:病人手足三部脉
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则又自阳明而转系于太阴矣。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藏气法时之义,释见《脉法》。一昼夜十二时,藏气各有分王,申至戌为阳明燥胜
之时,病气得天气之助,当各以王时而解。其邪盛而不解者,必又值经气之王而病加,
如阳明府证日晡潮热者是也。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
故攻其热必哕。

此示经热府虚,误攻转哕之变。经云:胃为气逆为哕。又曰:肺为哕。《说文》释
为气牾。盖有声无物,其象在干呕、呃逆之间。古盖以哕统呃,故经论皆无呃名。呃者
声急而短,哕则息缓而其声较长,干呕则虽云无物,必有涎沫,非但气忤也(牾者忤也)。
经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
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又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
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是噫属谷气之反出于胃,哕为胃气之逆冲于肺(西学谓哕呃为
横隔膜挛急,盖亦神经作用也)。凡哕、噫、嚏唏、呵欠之类,皆奇邪之上走空窍者也(语出


伤寒杂病论义疏 
—292—

《灵枢》。奇邪,即奇经之邪,西学所谓神经系是也)。阳明病不能食,知为中寒,外复有热象
可攻者,此热浮经合,寒在中府,经热不当妄攻,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