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部见于上下;若见于表里者,脉当浮急,按之弦弱,其治一也)。君半夏,降客气而通液阻;
臣参、姜,升大气以温胃寒;连、芩泻心胆之阳,草、枣和中府之急。化裁之巧,读者
可深思已。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
人心烦。

此二阳并病,误下因作结胸,实为痞利之一变也。初感太阳不愈,复并少阳,血弱
气虚,邪入腠理,治当仿柴胡桂枝之例;而反下之,误攻其虚,气陷邪结,虽成结胸,
但心下硬痛(既成结胸,必兼痛也),胸中闭塞,非结胸正治之候。胸结而复加下利不止,
水浆不下,此名曰结胸,实为痞利交作之证,由胃气一寒,心阳上格,攻实则利下不禁,
温中必心烦愈甚。脉当弦而按之急滑。荣热郁蒸,水寒下注,宜先用小柴胡汤加枳、术
治之,服汤利止而结胸不解,心烦甚更,以小陷胸法与之。先后之治不误,中府转而一
阳之结解矣。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

龙汤主之(方治通行本阙)。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
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渣,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通行本误入“去麻黄加荛花
如一鸡子熬令赤色”十四宇),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
腹满者,加茯苓四两。若喘(通行本误入“去麻黄”三字);加杏仁半升去皮尖(通行
本多“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二十字,此为叔和所注)。

此示表寒误下,因成气痞之证,盖纯寒成痞之为变也。脉浮而紧,证象在表,加中
有水气之结,其人当渴而躁烦,庸工不识见病之源,而反下之,表邪内陷,紧反入里,
水寒气结,因成寒痞之变。紧入里者,谓浮紧为沉紧。虽痞而按之自濡,中无结硬,此
非水饮有形之结,故知但气痞耳。宜小青龙汤者,化水气、散外寒之剂也。邪由外陷,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8—

治之仍令外解,惟气郁而未至形实者惟然。故治水有发汗、渗利、荡涤之异,学者当权
衡而明辨之。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
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
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
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此示风水相搏,成痞痛呕利之变,盖实痞之一例也(痞证亦可兼痛,则知结胸、痞证之分,
亦未可专就痛与不痛为辨,凡断证当以平脉为主)。日“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
之”,按中风不见呕利之证,由其人宿有水饮,蓄水为因,外风为缘.两邪相召,风水
搏激,水为风鼓,因致泛滥,遂令上逆为呕,下注为利。所以然者,以外风内袭,里气
外拒,水随气越(凡病机上焦有热则吸水上行,皮肤发热则引津外泄),外不得泄于皮毛(以中
风虽有汗,仍汗出不澈故也),内不得周于经隧(周流经隧,则水道通调,自无水蓄之患),停留
膈膜之间,否隔升降之路,凡此诸变,皆由是生。但证属实邪,所呕必水饮痰涎,虽利
必暴注奔迫(当呕利后,其人反快,外证当面有热色,声壮气粗,与虚寒吐利,神色病情大有迳庭之
异)。病以外因引发,表未解时,脉当浮而动数,必先和其外,续治其水,乃无邪陷之变,
故曰:表解者,乃可攻之。下举“其人漐漐汗出,至不恶寒”一节,示表解后水邪上下
分攻之象。漐漐形容汗出如小雨不辍之意。汗出不恶寒,即表邪已解;发作有时,赅头
痛、汗出、胁下痛、干呕、短气、下利诸证,其发作必如期而至(又非平旦日哺定时之谓)。
因水停有定处,气至则发,气去则止,凡病有休作者皆然,头痛、干呕、短气者,水邪
之上泛也(水郁而浊气上冲,必头为痛胀而郁冒);胁下痛而利者,水邪之下奔也。惟心下痞
硬之证常在,痛满牵引两胁,知水邪停蓄,舍于胸胁隔膜之内。水结而气痞不通故痛,
中阻而升降皆失,故呕利频作,水结膈膜,致络郁而浊气内积(膈中有络而无经),故肝为
胀满,肝胀令浊气上乘于肺,故胁下痛而短气。表解后脉当阴阳俱弦,按之滑实。得呕
利则水邪稍泄,证必暂缓,移时而气水相争,辄又复发,故见发作有时之象(后贤有释发
作有时为发热有时者,果尔,便属风疟,非水邪之证也)。此与大陷胸证,同为水留膈膜之变,
所以异者,若胸中素有热,得水则结,便作结胸;无热者,专为水蓄,即成本证(无热指
无大热,与结胸对待言之。但仍属阳邪,不可以无热便为寒结)。方以十枣名汤者,示攻邪必顾
胃气之旨。甘遂、大戟、芫花,皆苦寒泻水之品,芫花味苦且辛,经走肺胃,破水饮痰
结,力峻偏入气分;甘遂入胃与膀胱,荡心胁膈膜痰水之结,亦走气分;大戟功同甘遂,
兼行瘀破血之长,可消痈肿。三物合用,使水饮无潜蓄之所,水邪去而痞结自通,升降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9—

复则呕利止。君大枣,取缓急不伤中府。药峻剂轻,加以渐进。凡邪实可攻之证,病去
必真气旋复,无须峻补,故曰“得快利后,糜粥自养”而已。设因下而藏气遂伤,夺人
长命,又凶凶者之过也。大抵水邪为患,舍有深浅,以水滞三焦者为轻(三焦即油膜之体,
水道所行之处),水留膈膜者为重;水停脂膏,再流膈膜,上溢于肺腑者更重。其在三焦
膈膜者,证有虚实;其水停脂膏者,病因不责中州,而责阳不足于下,小便虽利而水不
消,用温肾之品使阳根王,与心火相接.四支温而水行于脾,利之则湿从大便出,反自
下水。假令下阳不虚,水在三焦,法应五苓而用温肾之品,必小便难,甚则赤痛。亦有
肺燥下移,口燥渴而水道不行者,宜猪苓汤进退治之。平脉制方,本无定法,但水在气
分者易治,水入血分者难医,又一贯之定例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270—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八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
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
黄,手足温者,易愈。

此示卫微荣寒,误下因成虚痞之证,盖气弱血痹之为变也。病在太阳,凡气弱血虚
之秉,每中风外亦无汗,脉当浮濡而紧(濡为卫气微,紧为荣中寒);气弱则不能布津,荣
虚因无以化汗,虽中风而皮毛致密,证似伤寒(此中风之变例,故但冠太阳病,而不曰太阳中
风),医工不解见病之源,误为表实,竟发其汗,汗后卫阳益衰,荣阴更竭,初感恶风者,
转而恶寒,故曰遂发热恶寒也。血虚生热,转似燥化,医又不辨虚实,因复下之,表邪
再陷,心阳内微,气伤血痹,心下为痞。盖以表实俱虚,阴精阳气并竭,无阳则阴凝不
化,气竭而血痹不流,此经虚络郁致痞,非气实形结之为病也。阴主液而阳主津,阴为
血而阳为气,既阴阳血气俱不足,心下虚痞,脉当转紧而微,宜桂枝人参汤主之。医见
心下痞,谓阴凝寒结,复加烧针,意在温经通阳,不悟血虚禁火,逐实追虚,邪循络陷,
气灼而上迫心肺,则胸中虚烦。血痹而下郁肝脾,则面青肤瞤。青黄者,肝邪乘脾之色;
肤瞤者,微风动肌之象。经曰:肌肉蠕动,命曰微风是也。一火之逆,而邪气散漫,阴
阳两伤,故为难治。脉当变微而数涩。宜当归、阿胶、桂枝、人参、半夏、茯苓、枣仁、
甘草之属,进退以施救逆之治(若心下痞甚,蒄仁、薤白皆可参入)。下举“今色微黄,手足
温为易愈”者,此示病随体异,或不为逆。色微黄为脾之正色,手足温知脾阳尚王,不
兼青则荣气未伤,津液不竭,用理中之属温之则愈,故曰易愈(且此云手足温,知上为难治
者,更当手足清冷,阳陷于里故也)。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通行本阙黄芩)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杂病论义疏 
—271—

此示胃热并心,纯热实痞之证。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
泻心汤主之”,痞而按濡者,当为气结;关上独浮者,此非表证(凡一部浮,且无表证,不
得曰浮为在表)。关浮大,即大且外鼓之象。由热气结于上,胃中亦有燥邪(大与洪皆为心
气实),心气实而胃热并之,浊气上乘,遂成热痞。君大黄以荡胃热,佐黄连而泻心火;
泻心而必用黄芩者,以泻心必兼凉胆,心气实则胆阳自盛;君大黄而不以调胃名汤者,
明心下结,非中焦燥实之证,心下痞而按濡,所阻在脉道血气之实,故曰泻心云尔。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

再服。

此示上焦热结成痞,兼下有伏寒之变。与上条脉证相同,惟加恶寒汗出微异。恶寒
而兼汗出,知非客邪在表(凡汗出即表已解),乃下焦旧有伏寒,加热邪上结。汗出者,腠
理以上热而卫气外疏;恶寒者,伏寒随津泄而阴邪上犯。脉象必关上浮大而尺沉。故仍
主大黄黄连以泻心,惟加附子一味温里。乃转以附子名汤者,示本证上热下寒,藏气偏
胜,若但泻上热,则真气愈陷而痞仍不解,若但温下寒,必以火益火而上结转甚。既不
可先后分治,复不能寒热单行,亦同取汗之法,血虚者非补血则液何由生,气虚者非益
气则津无以化,此所以必寒热并进,使藏气增而后邪解。方中附子煮汁,取力峻直达下
焦;馀药麻沸汤渍(麻沸汤即百沸汤,汤经百沸,可以助阳气而行经络)须臾即绞去渣,但取经
清之用,二者和服,不再入煎,使药力分走上下,医良法美,叹观止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此亦示水结成痞之证。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误下成痞,证象热结,乃与泻心汤而
痞仍不解,得黄芩清热之剂,转渴而口燥心烦,此证大宜参究。细审其小便不利,因知
痞结不解,实由水道不行,非缘泻心之误。水蓄气陷,津不上输,但进苦寒,转生燥化。
脉象必浮而按之弦滑。宜用五苓散法,转中府以化膀胱之气,决渎通调则水精四布,复
多饮暖水以滋胃津,痞渴燥烦,相随解矣。此病在上而取之下,又水结成痞之一变也。
但凡曰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