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Google注资“隐藏”并购企图?(1)
Google在上市缄默期突然大打出手,注资百度,究竟意欲何为呢?参照此前就曾广为流传的百度要么被收购要么上市的说法,Google此举不得不引人遐想。然而,在接受了Google的注资之后不到一年时间,百度却出其不意地席卷了纳斯达克。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施密特收购百度企图的彻底失败抑或只是暂告一段?
Google舞剑,意在百度?
Google突然出手
2004年6月15日下午,就在Google上市前夕,百度向海外媒体确证,包括Google在内的八家公司组成的海外财团正式向百度注资。当时李彦宏拒绝透露具体的融资数目和这些海外财团所拥有的股权比例。而现在我们得到的消息是Google用499万美金换取了百度2。6%的股权。有海外媒体将此条消息解读为Google全力争夺中国市场的前奏。一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注资在先,收购必然进行,“Google不会花钱养大一个竞争对手。”此前Ebay对于易趣也是先注资再收购。而国内媒体的解读是“中国搜索市场群雄并起,强强联合、资源整合显然成为这场竞争的主流”。当时还是雅虎中国总裁的周鸿祎表示,在中国搜索市场上,Google和雅虎中国两强对峙的格局已经开始。同时,雅虎中国搜索事业部总经理张谦个人认为,两者的竞争将集中与品牌和技术的较量。而百度的另一个竞争对手中国搜索总裁陈沛称,Google注资百度并不影响大局,“对中搜而言,只是两个对手变成了一个”。因为其时正值Google上市前的缄默期,Google久久未对此事加以确证。
对于外界的种种传言,李彦宏坚定地表示,Google没有取得对百度的控股权,也并没有任何运作层面的投资意向。百度只是期望能借助跟Google的合作来增强它的技术、品牌能力,并大力扩展市场。他同时表达了对竞争对手的尊敬,“Google是一个成熟的搜索引擎”,“它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百度的价值”。不过,众所周知,Google是百度在中国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而现在它又同时摇身一变为百度的股东。Google的双重复杂身份不由得人们不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感觉微妙。对此,李彦宏的回答是,Google和百度的关系远远没有外界想像的那样复杂,一方面Google作为百度的一个股东,跟其他股东一样是一个股东,但另外一方面它又是百度的竞争对手,也提供中文搜索引擎服务,在这两个层面上还是分得很开的。他还说,作为一个股东来话,Google其实很被动,它并不经常与百度就一些事情交流一些看法。
如果百度被收购
Google在上市缄默期突然大打出手,注资百度,究竟意欲何为,不能不引人遐想。而李彦宏的说法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穷根究底、狂追猛打的好奇心。于是,关于百度接受Google注资后未来命运如何的故事不断被演绎出来。
从百度方面来看,或者上市,或者被收购,这是当时百度不得不面对的两个选择。有观点认为,虽然在国内百度拥有的搜索市场份额最大,但在整体的技术、品牌、资金上,百度与Google、雅虎、甚至微软都不在同一级别。雅虎的YST技术即将推出,又通过并购3721得到了遍布中国的渠道网络。而Google上市在即,据称将融资27亿,伴随其巨大的资金、技术、品牌实力,大举进入中国在所难免。尤其在资金方面,虽然百度号称已经实现盈利,但其资金实力相对Google、雅虎而言显然太过单薄。
虽然通过上市圈进资金是百度的一个选择,但业内人士评价百度上市有多种不利因素。原因在于:第一,中国概念股在海外被普遍看淡,2004年左右上市的盛大、Tom在线、掌上灵通都被称为“流血上市”,尤其是盛大,预筹的2。5亿美金整整缩水1个亿;第二,盛大、Tom在线等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而相比之下,百度的营收估计还处于一个比较小的阶段;第三,由于当时正值Google即将上市,百度与Google、雅虎在中国的竞争关系会使投资者对百度难有信心。
既然上市并不看好,那么被收购就成为选择。只是出于业界普遍预料之外的是,Google在上市前的敏感时期出手注资,可能显示市场竞争态势比预料的激烈得多。而此前关于百度即将登陆纳市的传言已经流传已久。
从Google方面来看,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面临着收购抑或“亲征”的两种选择。Google上市在即,即将受到非常大的利润增长压力。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本土的在线广告增长率逐渐放缓,而扩张欧洲、日本、亚太等市场是必然选择。在Google的招股说明书中,Google称国际化对于其长远的成功非常关键。目前Google销售收入的1/3来自于美国市场之外,一年前这一比例还是26%。Google官方曾表示,“在美国本土以外缺乏运作经验使Google很难在国际扩张中取得胜利”。同时文化因素也成为扩张瓶颈之一。
与雅虎相似,Google此前在中国处于“无作为”的境地,雇员人数很少,甚至服务器都设在美国。有观察人士指出,“在中国压低投入正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他们(Google和雅虎)应该对通过收购进入中国早有盘算”。而与Google一样靠“竞价排名搜索”业务打天下的百度,自建立之始就与Google风格“神似”。近两年,百度投入大量资源在渠道营建上,并在全国的中小企业中逐步开拓市场。这对于Google而言是非常难以建立的资源,同时与雅虎看重3721的渠道能力也如出一辙。
如果Google并购百度,将一举多得,同时将百度的流量、渠道、本土团队揽入怀抱。而同时,百度也几乎是Google惟一的可能收购对象。因为在中国市场3721已有归属,另一搜索商中国搜索的母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慧聪,三大门户则已经上市,同时缺乏搜索的核心技术和运作经验。相反,如果Google收购百度失败,让百度上市成功,那么Google在中国的处境将会非常尴尬。一方面,百度上市圈进资金之后,肯定会与Google、雅虎激烈竞争。另一方面,雅虎中国携YST技术和3721的本土渠道和团队,是Google短期内无法自建的。所以Google在此敏感时期出手注资,显示出其志在必得的雄心。
Google注资“隐藏”并购企图?(2)
后Google、百度时代畅想
此前曾有观点认为,迫于互联网业务在各地区的文化和运作差异,外国巨头很难充分本土化,所以选择并购进入中国市场是必然之举。从Ebay、雅虎到现在的Google,都一一验证。一旦Google收购百度成功,国内的搜索格局将更加趋于简化和定型。雅虎(3721)和Google(百度)在整体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以微软当下的实力和在中国的投入,和中国搜索等一道只在二线阵营。这样就有了后Google、百度时代的猜想。
应该说在品牌和技术上,Google(百度)和雅虎(3721)都在伯仲之间,但Google(百度)无疑拥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就搜索领域而言,Google是世界第一品牌,百度是中国第一品牌。雅虎则更多在门户领域有号召力,加之其在中国多年不为,品牌在搜索上的力度并不坚挺,而3721作为中文实名商,在搜索上的品牌号召力亦尚需构建。就技术而言,Google和百度一直分别在英文和中文领域代表着最强技术含量。雅虎YST技术虽然打磨日久呼声很高,但目前还没有太明显的市场业绩。 而在渠道上,Google(百度)相信就要逊于雅虎(3721)。Google和雅虎在中国都并无渠道可言,而虽然百度的渠道经营已有时日,但其渠道力量显然要弱于3721。据称,庞大的渠道网络正是雅虎相中3721而非百度的关键因素。
而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合作伙伴。网易、新浪、搜狐、Tom、中华网等手中握着极其珍贵的大额流量,这是必须加以争夺的市场资源。在此之前,除新浪与Google合作以外,其余都与中国搜索保持有不同程度的合作。而对合作伙伴的争夺已经开始。在之前对雅虎的采访中,雅虎中国搜索事业部总经理张谦表示,雅虎已经开始让中华网和网易使用其YST技术。张谦称,中华网已经基本决定采用雅虎的YST技术,而目前网易的四分之一流量也由雅虎承担,“以观其效”。但在合作伙伴的争夺上,Google(百度)和雅虎中国(3721)的两强对立很可能会给中国搜索以可乘之机。当年中搜成功从百度手里抢走门户的流量支持,就是因为门户害怕百度日益强大而形成威胁。而眼下无论在资金、品牌、技术等等都逊于两强的中搜,很可能会成为门户扶持的对象。
但是,有观点认为,门户为了自己的搜索质量和品牌忠诚度,显然应该考虑与Google和雅虎中国的合作。网易目前把流量分摊至不同搜索商的作法是一种平衡,也是日后各门户可能普遍采取的一种方法。而中搜的赶超之路,除了继续打磨目前并不突出的技术以外,更重在对行业细分搜索和桌面搜索等特色形式上下功夫。同时,在百度被Google揽入怀中后,中搜成为惟一的纯粹民族血统的搜索商,其背后的“中国搜索联盟”也成为其博弈市场的一个优势。但显然,中搜的突围是要以核心搜索技术的突破为前提,这仍然是其最大瓶颈。
因此,假如Google入主百度,则中国的搜索格局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两强并立的格局。而这不排除中搜依靠自己的特色在一些细分市场发起挑战,以及微软借助其基于文本的搜索技术和垄断优势卷土重来的可能。
不过,关于后Google、百度时代的畅想虽然美妙,终究经不起现实风暴的洗礼。在经历了百度疯狂上市以及阿里巴巴大手笔收编雅虎中国之后,中国的搜索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再一次被打破,英雄谁属,现在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
李彦宏智斗施密特
百度与Google之间的收购与反收购之争,虽然现在以百度选择独立上市暂告一个段落,但是个中曲折却是错综复杂、不足为外人道。在与施密特的这场较量中,百度的掌门人李彦宏显示出了高超的智慧和手法。
瞒天过海
2003年之前,Google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中国市场上都一直遥遥领先,对于像百度这样的“后进青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00年,李彦宏和创业伙伴徐勇回国创业时都还是无名之辈,他们借鉴美国搜索公司Infoseek的模式,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不久却发现这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从2001年起,李彦宏自立门户,网站初创时,其日点击流量不过寥寥可数的一千左右。但李彦宏锲而不舍,逐渐网罗到一批对互联网搜索技术有兴趣、也有激情的技术天才加入百度团队。由于成功实施了“闪电计划”——在用户体验之上不断改进中文搜索技术,2002年的百度开始奋起直追,不少网民开始发现使用百度搜索“很快,也很方便”。此后,百度在中国互联网的搜索流量一路飙升,开始把3721等搜索对手—个个甩在后面。
从2003年起,Google在中国市场上的流量就开始落后于百度。到了2004年,Google开始意识到百度不可小觑。于是施密特立即放下架子开始了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