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许“以吏为师”。这一大套文化教育法令是统一文化场所必需的。问题是:这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行不通?何以这一套到汉朝经过公孙弘、董仲舒才定下来,而私学私书还除不尽?为什么到西汉末期,刘向、刘歆、扬雄又在天禄阁校勘官藏古书,去认六国的“古文奇字"?(可见书未烧完。《左传》这时出现还不被承认,”博士“不立专业,要刘歆去信争。《文选》中有此信。)战国时乱哄哄的”百家“有什么好?”一统天下“后的一家有什么不好?我们不要用两千几百年以后的世界的眼光来看,要照当时的形势看。
主:不错,从板块文化场变为统一文化场正是从战国到秦的变化。这在当时是必然的。由此而来的,由丞相李斯建议和始皇帝批准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也是应运而生的。(“客”将分立场串成了统一场同时消灭了自身存在的依据。)
然而不行。秦始皇太自信了,太乐观了,以为灭了六国,一统天下,要防的仅仅是六国的后代和他们的谋士“客”,于是对文化作了严格的统一规定以防“客”,想不到“客”会有后代,想不到要有什么人来代替“客”。始皇不认识,那时也不可能认识,文化的意义。他看轻了文化。他知道文化是对付人的,又误解了人。
人虽可以变成兵马俑,听从统一号令,但人又不是俑,不可能和兵马俑完全一样。
军事上这样做都有危险,兵士中会出现陈胜、吴广。政治上经济上统一“场”、“序”必须具备成熟的足够的条件。第一要件便是活人。兵马俑不是活人,只能在墓中和死人在一起。活人有合乎六国的“序”的,有合乎秦“序”的,不像俑没有分别。统一文字并通行隶书再设立“博士官”确是合乎需要而又具备可能,但若以为这就够了,那是只知其一,有文的文化,而不知其二,无文的文化。那些无文的大多数人呢?仍然处在板块文化之中。上层出现了统一文化,下层仍然是互不相通的板块文化。《孟子》里一说“南蛮映舌之人”,二说楚人学齐语要到齐国去,否则学不了。(俱见《滕文公)))当时恐怕只有上层通用语,可以供“客”到处游说,可供各国首脑办外交,引《诗》以结盟。《诗》是将各国“风”化为通行语的标准课本。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然而极大多数的人是各守其板块文化的语言和风俗而不改习惯的。当时明显的文化板块有:中原的从殷商以来的文化,包括“桑间”“濮上”的“郑卫之音”。(这里有女性的呼声,是进步还是落后?)还有西方的周秦文化。(内含西戎?)不算北方的其他民族,燕赵也自有文化。东边海滨有齐文化。(鲁似近中原。)东南先有吴越,随即并入庞大的南方荆楚文化而成为吴楚相通的长江流域文化。(这力量能和北方对抗而刘、项以楚亡秦。)这几大板块仅仅靠“行商”
如弦高“坐商”如陶朱公以商品流通来联系是不够的。他们可以促成统一,但维护一个大板块还远远不够。经济通气之外还需要人的通气。怎么能那么快就不再需要“客”的流通和“私学”的传授了呢?像萧何那样的吏除了教法律政令之外还能做什么呢?何况原来六国的无数“萧何”也不是很快就能都成为秦吏的。虽经李斯、赵高强迫推行,文化的统一场终究是表面文章,不如军事政治统一得快。
汉又分封王国。文帝不采贾谊的“治安策”。那策是只知除病,不知病除掉以后本身没有元气恢复健康,又会得病。景帝试了一下,不成功。武帝时才初具规模,仍是表面。直到元明清三朝大统一才能消化板块,但也化不净。已经一千几百年了,显文化一统江山,隐文化照旧板块。始皇、李斯虽有开创之功,只是开创而已。战国的板块文化场的“序”是不能化为秦朝要求的兵马俑文化的“序”的。
统一场的“序”在两千多年前是不可能形成的。秦使天下为一国,文化上不能适应。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而与政治相应,又内含喜乡音而守乡土的民俗心态,所以分立不断。汉封王,唐不封王而有藩镇,宋无落镇而辽、金、西夏、大理、吐蕃多国分立。元统一不久,明朝又裂土封王。清朝才出现政治文化统一场的局面。
这是着急不得的。秦始皇以为有了白起、蒙恬、章邯率领兵马统一天下,有了连六国长城为一以防范北方异族,销六国兵器铸为金人十二(显然是象征),这就够了,其他无足重轻,可以随意制定。这是原始的天真,是不知道也不相信有文化场,而文化场是活人的民俗心态力量的集聚,不能任意指挥的。秦初并天下的第一个诏书中一再说“兵吏诛灭”六国。他想不到“兵吏”不能制造并率领统一文化场。
客:由此是不是看出了一条?中国之大,必定文化分成板块,但又趋同,所以要一步一步形成统一文化场的“序”。这不是秦始皇的功过问题。他本人在统一天下后车马不停,南北东西奔走,毕竟不能代替当年“客”的流通。“博士”
消灭不了“私学”。能背诵《尚书》的伏生还是活下来了。这显然是两种“序”。
能不能说战国的文化场“序”是乱“序”而秦朝的是治“序”呢?这是不是有点像欧洲的罗马帝国而缺少基督教?乱“序”不能由少数人统一管理,所以比治“序”更难办。然而若有人以为可以平稳地由乱“序”而治“序”,恐怕是不懂文化。欧洲的国小,罗马帝国以后还变了几百年,而且各国不同。中国的情况不能比。硬套不是解说。
主:先不忙定符号招牌,只可试试。战国是板块文化而有间隙通气。这是不是乱“序”,和后来的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属于一个类型?不敢说。至于秦始皇所想做到的恐怕不会是治“序”。
客:可是一直到明朝还是这一条秦始皇思路。明太祖、成祖也可以称为秦若干世。明代的裹小脚是使妇女成为不容易自由行动的俑。八股文是使读书做官人成为头脑不容易自由思想的俑。这种俑化思路以为大家一样就是治、平。这好像不是秦以前诸子百家提倡过的,也不像是孔孟的。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这也不像荀学。恐怕还是秦始皇在秦国情况下才能有的思路。李斯不过是迎合而出谋划策。
可是开国名王的第二代往往不行。秦二世不用说。汉高祖以后惠帝不行而吕后掌权。唐太宗之后高宗不行而武后掌权。明太祖之后建文帝不行而成祖继任。这又是为什么?
主:吕后、武后仍是继续不断的后任,不过是由隐文化的妇女出面了。名王的儿子或孙子不行,这是另一问题。主要是那条思路及其执行继续下来了。可以问的是:秦为什么二世换了朝代而汉、唐、明可以不换?
客:这是不是说,后来的思路和所作所为多少还合乎治“序”?秦二世是第一次做试验所以不成功。
主:不是第一次试验。秦国已实行多年了。秦始皇是想把天下变得和秦国一样。秦二世和赵高不懂或不赞成继续始皇和李斯的思路,以为天下已定不必再像始皇那样操心亲自每天阅一大堆文件亲自到各处跑了,不知新的文化场未能形成正是危急之时。这里面有一个对人(不论贵贱)的看法问题。人的俑化和俑的人化是两回事。人化俑不行。俑化人可以。始皇对此不能明白。他把“黔首”(老百姓)搬来搬去,一搬就是多少万。不仅迁奴隶,还迁富户(当然连带他们所有的奴隶)。这是把人当成俑。他以为兵和吏是俑,民也是俑,活着时就可以像死后在墓中那样排列整齐,以为这就是治“序”。错了。所以不成功。若有俑化人,那可能构成文化场的序。人化俑只能构成坟墓里的序。那不是治序而是死序。从陈胜、吴广当戍卒可见秦的兵是俑。兵的来源,既不是征,也不是募,而是“一锅端”(闾左)。秦实行的是商鞅以来的耕战两分法,也就是孔子教导的“足食、足兵”二分法。(《论语。颜渊》)不过法家是硬来,儒家是软干,但都要求“民信”。(商鞅徙木立信。)始皇把“民”硬性分割,一边人去种地,一边人去当兵。这很简单,是把人当俑。没想到大雨误了行期,当斩,于是陈胜、吴广开动了思想。怎么样都是死,造反还可能活。有选择了。人是能选择的动物,不是无选择的俑。加上秦二世、赵高的糊涂和六国板块文化的余力,又没有板块王国可以缓冲而由皇帝独自挑重担。这样,秦就垮了。在统一场中人的活动作用比在板块中大。若反而把人当作比在板块中更少活动的俑,统一场自然有瓦解的危险。这不是统一场不行,而是统一场的“序”所依靠的人尚未形成又受到阻挠。
不知这样说法通不通?
客:什么是“俑化人”?还不清楚。
主:我想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议会中有位名人演说。他主张英帝国统治殖民地要兴办教育。不是普及教育,而是办大学教育,培养少数人当官吏。同时确定文官制度,用中国式的考试办法。他预言,将来会有许多官吏,人是当地的人,但说的是英国话,想的是英国人的想法,用英国文明治理当地。这就是俑化人的理论构想吧?确实是人,但实际是俑。这和人化俑不同。那确实是俑,但实际是人。那很危险。一旦人由隐而显要自作主张,作选择,就会出陈胜、吴广。俑化人不同。确实是人,自己思想行动,自有选择,但实际是俑,所有自以为是自己的一切都是外人教会的,自己不知不觉暗中照人的样,等于听从自己以外的指挥。
那样就可以治。是不是治“序”?不敢说。秦始皇需要培养俑化人,可是他只相信“兵吏”,只要人化俑,所以失败。他不是两千多年后的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
客:你这套俑论或人论太抽象。还是回到秦和明、统一和板块的问题上来吧。
就中国历史说,乱“序”存在于板块文化场,治“序”存在于统一文化场。秦是统一的大“场”。明像汉一样分割为板块。为什么秦治得短而明治得长?两朝皇帝都是开始英明继任昏庸的。
主:明朝虽然裂土封王,却不是战国、十六国、十国那样的板块。货和人的流通比以前不知扩大了多少倍。文化比以前更像统一场。上层分封对朝廷不是利而是害。到亡国时还闹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的纠纷。秦和明都是统一文化场,用相类似的治“序”。明晚了一千几百年,各方面有大发展,应当是照秦“序”
更不行,为什么反而行呢?是不是秦“序”需要更为发达的条件,当时才开始,汉朝还得分封板块,同时定于一尊,到元明时代才有更多的条件,更多的需要,齐国公羊高讲《春秋》的理想要求“大一统”才可以实现了?
客:明朝廷从上到下有什么发展了或变更了秦的不成功的制度的?
主:这就还得回到人和俑的问题。文化的主体是人的活动。政治更是要看人。
秦的“治”是靠“兵吏”。兵属于军事,是另一回事,不必谈。吏,在秦是主要的,因为有“苛法”和“酷刑”要吏来执掌,而且吏还要教“法令”,培养后继人。全国这么大,又不分割为属国而一并划为三十六郡,朝廷直接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