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蕴”概括世间一切。
“五蕴皆空”。什么是“空”?是无所有,不是不存在。“空”是原有物失去了留下的空。这句话是从根本教义“诸行无常”来的,是一种阐释。没有永恒的事物,那就是一无所有了。全是“暂有还无”。然而作为佛教思想,理论,没有这么简单。
佛教和其他有宗教名义和无宗教名义的宗教相比有一个不同点,或说是特点,那就是,佛陀释迦牟尼的觉悟和说教不是从“天启”“神谕”开始,而是从明白道理开始的。佛教的宇宙没有主宰,没有本体,根本教义是“无常”,没有永恒,一切皆变,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直推论到“刹那生灭”,“念念灭”,一时一刻也不停地转动变化。超脱这个“无常”的是“涅槃”,寂灭。
“涅槃”是佛家专用词,但耆那教也说“涅槃”,婆罗门后期经典《薄伽梵歌》(神歌)也说“梵涅槃”。但是从“无常”推到极端是佛教徒以外谁也不能接受的。佛教徒和佛典著作中也不是时时刻刻处处坚持的。以“涅槃”寂灭为目标的无主宰无本体的宗教大概世上只有佛教一家。佛陀创教时除宜传教理以外,主要是建立“僧伽”,即成立组织,制定戒律,即纪律,还定期集会检查。于是有了佛(领袖)、法(理论)、僧(组织)“三宝”。这种“无常”理论如何指导修行实践本来不发生问题。大发展以后,教徒集会口诵“如是我闻”的经典越来越多。戒律细节的派别分歧越来越大。有思想有知识的教徒从事理论研究,分析整个世界以及人生,剖析排比种种的“法”越来越繁越细,称为“阿毗达磨”(对法)。寺庙越多,教内教外的理论辩论的风气越发展。千年之内陆续出现了龙树——圣天(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为首的一代又一代大法师,思想家,理论家,照欧洲说法就是哲学家,不仅是神学家。无数经典著作传进发展翻译和印刷的中国,有了大量的汉文、藏文等译本留下来,为其他古代宗教所不及。然而这样庞大繁杂高深而又互相争辩的理论对于一般信徒有什么意义?宗教是信仰——修行——解脱怎么和这种种理论相结合?由“无常”,没有永恒,发展到“无我”,没有本性或本质、本体,以“缘”作解说,不是已经指出“涅槃”
寂灭的方向了吗?怎么还要无穷解说重复辩论?问题是如何修行成罗汉,成菩萨?
还能不能成佛?或者是“往生佛国”?无论讲了多少道理,没有信仰和修行不成为宗教。理论和实践怎么结合?这问题必须答复。
《心经》也是回答这个问题,和《金刚经》是一类。不过我们还得先考察一下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方,还得说明“五蕴皆空”的“空”。
从“无常”推演很容易达到“刹那生灭”,“念念灭”。一切分析到最后成为“极微”或“邻虚”(这不是佛一家之言)。它们不停变动、生灭、集散成为种种宇宙形态(这才是佛一家之言)。这很像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所达到的境界。
物理学可以从原子、电子一路下去找寻基本粒子。哲学思想却不必如此,可以用数学式的语言符号以“极微”或“邻虚”为代表。佛教思想家开始就是这样做的,分析种种“法”和“缘”。他们的著作成为“阿毗达磨”(对法),是“三藏”
经典之一的“论藏”,和“经藏”、“律藏”并列。一九三六年苏联史彻巴茨基教授出版两卷本《佛教逻辑》,译注法称的《正理一滴》并作了成系统的整整一卷解说。很明显,他企图将相对论、量子论的物理学和讲物理及数学的马赫、罗素等人的哲学以及佛教徒陈那、法称的思想贯串起来解说。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这样现代化的解说里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极重要的一条,即,佛教毕竟是宗教。陈那、法称的著作和龙树、圣天、无着、世亲的一样,仍然不离求解脱。他们不是为认识而认识世界和人。史彻巴茨基把这部分略去了,结果是他自己建立了一套哲学体系。这不能算是佛教哲学的本来体系。他用变动不停的时空点说明“量”和“识”,但不能说明“空”,以致对这三者的说明还不够充分。他讲的不是《心经》,只是“论”。他说了哲学,没说宗教。我们还得探讨。
“空”是直译原文词义,一点不错。这不是“虚空”,梵文中那是另一个词。
“空”也不是“无”,那另有词。又不是徒劳无功,那也另有词。“空”的本义是去掉了“所有”即内容,“空空如也”。解说“空”,千言万语说不尽。可是“空”这个词在原文中另有一项专用意义,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方面说明,更合常识也更现代化,也许更容易懂些。
印度古人有一项极大贡献常为人忽略。他们发明了记数法中的“零”。印度人的数字传给阿拉伯人,叫做“印度数码”,再传给欧洲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这个“零”的符号本来只是一个点,指明这里没有数,但有一个数位,后来才改为一个圈。这个“零”字的印度原文就是“空”字。“空”就是“零”。什么也没有,但确实存在,不可缺少。“零”表示一个去掉了内容的“空”位。古地中海文明中毕达哥拉斯学派说:一切皆数。数下都是零。古中国人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零。他们的思想是通气的,都看到了这一点,但只有佛教徒发展了这种思想。“数”和“有”不停变化,即生即灭,都占有一个“零”位,“空”位。所以“空”不出现,但不断表示自己的存在。
“空”或“零”在原文中有两个词形。一个是形容词形,即“五蕴皆空”的“空”。一个是加了表示抽象词尾的。读音译本可知下文“色不异空”等的“空”
是抽象词,即零位。这样读下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等等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吧?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就音译本读原文,“五蕴皆空”是“五蕴自性皆空”。
其他译本也有这样译的。“自性”表示了“空”的抽象词义,与下文“空”的抽象词形义相符。“是诸法空相”的“相”不是《金刚经》鸿摩罗什译的“相”,那里的“相”是“想”,这里的“相”是另一个字。还有,“不异”等等照梵文习惯思路读原文和照汉文习惯思路读译文,虽准确相符而得来意味有所不同。这是语言文体特性,不必多说。(我在印度抄的刊行本原文于劫中失去,凭记忆不能核实,所以只引敦煌音译本。)
打一个比方:电视荧屏上不停闪现即生即灭的光点组合成一些活动图像。没有空的荧屏,便没有这些光点。光点灭便是“空”。光点生也因为有“空”。
“空”不出现而存在。“空”和“有”可说是“不异,不一”,也就是“不生不灭”等等了。屏幕是零,由数码光点闪现而有,本身仍是空的。“有”和“空”
都是“无常”理论的发展。
这样读下去,《上篇》三段就只剩术语问题了。其中的“缘生”是和“空”
有关的佛教根本教义。这里没有说由解析“因缘”而知“自性”是“空”。
《下篇》答复“行”的问题。
第一段说菩萨。用全译“菩提萨埵”表示指一般菩萨,不是称号,前面已说过。“菩提”是觉悟。“萨埵”是生物,人。两字合成“有觉悟的人”。佛自称经历无数“劫”当菩萨,最后才成佛。“依”指的是“行”。菩萨的最后境界是“涅槃”。
第二段说“三世诸佛”。“三世”是过去、未来、现在。过去佛如阿弥陀佛,未来佛如弥勒佛,过去未来都有很多佛。现在佛只有一位是释迦牟尼佛。现在是释迦佛时代,一切教导从他来。佛出世为教化众生。他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无上正等正觉”也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前文说“无得”,这里又说“得”,两者的原文不是一个字。这里的“得”是“证得”,“亲证”,不是得到。佛和菩萨的性质不同。佛的“般涅槃”只是“示寂”。
第三段确实这个法门“是大神咒,是大明咒”等等。这里的“咒”是“满怛罗”,不是“陀罗尼”,前面已说过了。
《终篇》是“咒”,仍是“满怛罗”。表面的字义是:“去了!去了!到那边去了!完完全全到那边去了!觉悟啊!娑婆诃!”最后一词是婆罗门诵《吠陀》经咒呼神献祭时用的祷词,无意义。佛教徒沿用这习惯语。
全篇中《序篇》总纲之后,《上篇》说“空”,讲理论,只是断语。《下篇》说“行”是“依”,没说怎么“行”,怎么“依”。《终篇》是咒语,又不能“望文生义”。如何由智慧而修行得解脱?还是没有说。也可以说是,能说出的都已说过了,说不出的,脱离语言的“行”,说出也只能是密码。语言密码破解出来仍旧是语言,仍旧是密码。修行只能口传,甚至是不能口传的。可传的只是形式,如持戒、参禅、念咒、结印、设坛之类。智慧修行更加不能用语言传授,最多只能用符号或象征暗示。宗教的出发点是信仰,归宿点是修行。不说修行不算全面。佛经末尾照例是说“信受奉行”。下面我对这不可说的“说”或者说智慧修行提一点浅见。
凡语言都可以说是符号,但语言符号有种种不同。古人、外国人的习惯思路和表达方式和我们现在的有同有不同。有的话今人不直说而古人直话直说。例如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今天谁这样说老实话?有的话今天直说,古人用曲说,例如庄子说:“寓言十九,危言日出。”什么意思?另有符号语言是“行话”,非同行同时人不懂。例如说“形而上学猖撅”。形而上学从亚里士多德的书以来就是很难的学问,古今中外没有多少人能懂。怎么会“猖撅”?这是符号语言,不是谜语。说的话明白,懂的人懂。是同行,不用破译。不懂的,破译出来也还是不懂。还有的是将说不出来的用种种方式和符号语言表达出来。
宗教、艺术、文学中很多这样的情况。宗教经典中有可说的部分是理论,也常用符号语言。还有不可说的部分是修行,更重要。“行”的是什么?怎么“行”?
怎么传授和修炼这种“行”?更需要用符号语言暗示。现在能不能比古时说得稍微明白些?试试看。
各种宗教,有招牌的和没有招牌的,都有一部分不讲道理的理论和行为,被笼统称为神秘主义。这是全球性的。其中最发达而且文献最繁多的是雪山(喜马拉雅)南北的许多教派。在佛教名义下的传进了好翻译又善印刷的中国,在汉译和藏译的文献中保存得最多。有些梵文文献不用佛教名义称为“怛多罗”,也刊印出了一小部分。在印度,这类修行称为“苦行”或“瑜伽行”。这类文献和修行者多数被认为是秘密教派。“秘密”的含义是,这种修行只能是个人单独进行的,不能有求于外(名、利、权、欲等),也不可能为人所知。因此炫耀、宣扬、传播的都应当另属于江湖法术,不是宗教修行。那么,这种不可言说而又有符号语言作暗示的文献的修行究竟是怎么回事?
用二十世纪发展的新知识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