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门徒黄光裕-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5年,国美和苏宁继续更加疯狂地扩张,仅仅国美一家就开了200多家店,是过去6年总和的1?5倍。2006年3月,在接受采访时,黄光裕开始表现出些许担忧:“如果大家按照去年的速度扩张下去,也许很快就会饱和了,因为可能大街上所有的门脸都快变成电器店了。”

  此时,乔治&;#8226;斯蒂格勒关于并购的断言及时地带给了黄光裕新的思路和勇气。黄光裕兴奋地宣称:“没有扩张,就没有大型企业。”2006年7月24日晚上19:30,当黄光裕宣布以52?68亿港币并购永乐电器90%的股份时,无疑为整个行业带来一次强烈的“地震”。而清醒的业内人士意识到,此举宣告了家电连锁零售行业并购时代的轰然来临。

  在并购永乐电器,及其后并购大中电器、三联商社等数役战中,黄光裕表现了与张近东、张继升等人强势的行事风格与作风,黄光裕的性格特征充满了杀伐和征战之气。

  当有人用“蛇吞象”来形容黄光裕对永乐的并购时,其实没有人明白,他当初的想象力和野心比这更狂野。在他最初的预想中,是包括国美、苏宁、永乐、大中、五星等数家巨头互相参股,从而打造一艘家电连锁零售巨型航空母舰,只是最后几方想法各异,张近东、张大中等相继退出,仅剩黄光裕与陈晓志趣相投,最终走到了一起。

  相比黄光裕的急进与霸气而言,张近东则显得低调沉稳得多。在国美并购永乐以后,张近东冷眼旁观,并且对记外宣称:“苏宁有并购的实力,但没有并购的欲望,我们只选择自身扩张的发展模式。”但张近东显然食言了。看到国美和永乐强强联合后,他开始按捺不住,积极谋划与大中电器的联姻。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合并的意向,只待最后签字画押了。但黄光裕此时发动突然袭击,以高出苏宁电器20%的价格利诱张大中,这远远超过了张近东30亿元的心理底价。张大中悍然反悔,张近东功亏一篑,只得黯然离场。

  而在2008年入主三联商社大股东一役中,黄光裕、张近东、张继升三方的较量,更是充满了鬼黠。在最初报名竞拍的4家企业中,根本没有国美和苏宁的名字。但一夜之间,国美和苏宁却分别说服了参拍的两家企业,潜伏于2月14日的拍卖现场,都志在必得。当拍卖从每股2?48元起拍,一直疯狂追加到19?8元每股时,77号背后的张近东再一次犹豫了,最后把三联商社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又一次让给了11号背后的黄光裕。

  至此,以国美为主导的,国美、苏宁、百思买三足鼎立的行业新格局最终形成。经过短短2~3年的并购,国美成为拥有1200家门店、18%市场份额的行业大哥;而排在行业第2位的苏宁拥有650家门店,只及国美门店数的一半,而百思买加上其并购的南京五星的门店总数则不及苏宁的50%。

  遥想五六年之前,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内“三张”并驰(三联的张继升、苏宁的张近东、国美的张志铭),而张继升是当时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而今天,这个排序完全倒了过来――一直潜伏的黄光裕浮出水面,取代了其妹夫张志铭,在全国进行了迅猛的扩张,并在近年开动并购战车,连续吞并了哈尔滨的黑天鹅、上海的永乐电器、北京的大中电器、大同的北方电器等“地方诸侯”,大有一统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的天下之势;张近东稍逊风骚,却也南征北战,成为紧追国美电器之后的全国性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而当年的老大哥张继升,却一直偏安山东一隅,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于小弟们,甚至落得今天面临被并购的境地。

  停步回望,不知道张继升、张近东、黄光裕三人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心态和感慨?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已近花甲之年的张继升思归之心日盛,表示将来如果有了更好的继任者,将急流勇退,到大学去教教书,做一个学者。在张继升一个叫“交叉小径的花园”的个人网站上,他如此述说了自己的彷徨:“虽然成了企业家,但现实中,自己仍然游走于企业家和学者两条交叉小径之间。”也许,不久后在国美、苏宁和百思买之间爆发的行业大决战,将成为学者张继升最好的研究案例。

  每一步都是大棋

  “我们的经营对手复制我们的模式,有的也很成功,但到了一定程度后还是要看自己的境界。”喜欢打比方的黄光裕说,“有些人看完这本书就成才了,有的看完以后没感觉,有的看完了以后只能当一个正常人。最后能否发生质变,要看个人。”

  ――黄光裕

  张继升是成熟的,他一直以老大哥的心态去看待企业的成败,也是以成熟期企业的心态去处理他的企业战略的。然而,在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的变幻的竞争格局中,张继升还未来得及一展哲人的抱负,却被黄光裕等后起之辈捞了大便宜。也许张继升的哲人心态更适应大型成熟企业的运作,如果他能坚持到最后,当企业走向“治天下”的成熟阶段,应该数他胜算最大。

  在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还未被瓜分的前提下,由于受到业界攻城略地的竞争态势的影响,企业在能够防范的风险范围内,必须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去谋求发展,而不能像成长到一定规模或者步入成熟阶段的企业一样,稳扎稳打,那样势必会失去成长的先发优势。

  在2000年以前,中国国内的家电零售连锁业还是各自为战,很难分出胜负来,所以,如果偏安于一隅还情有可原,但当竞争态势发生逆转时,如果企业发展速度过慢,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残食和吞并市场。

  国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有特色,它的每一步大棋都踩准了最有效的着点。如果说苏宁采取的是稳固的“金角银边”策略的话,从国美的棋路来看,它的每一步都是取大势,不为“金角银边”所迷惑。世界500强榜首国际连锁巨头沃尔玛的开店规则基本上是“农村包围城市”,而国美则恰好相反,先占据大城市,然后再辐射发展。

  国美在最初阶段基本上走的是这个套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济南、广州,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商圈先布一两颗棋子,先形成华北、华东、华南大三角布局,先占大势,然后再收拾边角,棋路像极了武宫正树的“宇宙流”。

  当然,在快速扩张中,也有可能导致企业危机的爆发,这种风险也是最大的。就像围棋的棋路一样,如果你想占据尽量大的地盘,而布点过于分散的话,有时恰恰可能因局面的崩盘,而导致很小的地盘都难以保全,其效果反而不如“金角银边”策略来得实际。

  这两种策略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坚持。由于国美从一开始就是“宇宙流”的棋路,所以很难改为“金角银边”的着法,同样,苏宁从一开始就是“金角银边”策略,大势已经为国美所占据,苏宁要想模仿国美的“宇宙流”也是勉为其难。从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两者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谁都无法模仿和借鉴,到底哪种策略更能奏效,现在还难以做出最后的决断。

  国美的并购战车一旦启动,就注定无法停止下来,而且规模越大,就越需要保持发展的速度。这就像激水漂石,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使国美一直浮在水面上。当然,这种速度也很难以永久保持,但至少在企业的初创和成长阶段,需要这种激水漂石的力量来做大企业,速度越快,企业反而越安全,速度跟不上,企业就有可能沉没下去。

  从黄光裕的个性及所做的事情来看,离不开一个“快”字,靠着一种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企业始终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竞争态势,国美也成了速度制胜的典型。

  在一个企业的成长阶段,没有这种速度,一个企业很难发展壮大,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还有可能被其他的竞争对手吞并的危险。对于成长期企业来说,很大意义上就是“快鱼吃慢鱼”,速度和规模决定一切。

  苏宁的张近东同样是追求速度的,只是国美是以并购为主,而苏宁是以自建门店为主,两者扩张的手段不同。也就是说,苏宁相对沉稳,国美相对霸气。

  如果从武术的角度来说,苏宁多练内功,国美是少林外家功。如果在竞争态势许可的情况下,先做强后做大,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你要说哪种方式优越,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与成长阶段,也许少林外家功要好一些,在气势上也要好看一些,在初创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更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就相当于围棋布局,如果你在开盘和中局阶段既想打好管理基础占据实空,又想要考虑周全,占据整个盘面的大势,在棋逢对手的情况下,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企业在注重发展速度与深练管理内功面前只能兼顾,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要想谋求最佳战略效果,其实就等于没有战略。

  高手相争,半招定生死,在市场战略上,国美采取的是先取大势的原则。在市场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谁抢先一步,谁就能抢得先机。“宁失数子,不失一先”,也许国美的管理基础在初创阶段与成长阶段不太牢固,但毕竟抢得了先机,也由此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老大的位置。

  “边扩张边打桩”就形同于围棋中的“边抢大势边占实空”,而不是就实空围实空,那样会失去战略的先机与主动。即便苏宁的内家功夫再厉害,但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国美无论在门店数量还是外在气势规模上都已经胜人一筹。此外,国美的每一步大棋都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加上媒体的宣传助势,更加在无形中助长了国美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黄光裕对于自己的领先总结说:“人与人之间是差不多的,差一步而已,有时是半步。”正是凭着这领先的“半步”,黄光裕赢得了先机,赢得了市场,也赚足了周围的眼光和人气。

  其实整个中国家电连锁行业,它们最初的发展模式都如出一辙。国美快速扩张主要就靠三招:

  第一招是“动摇军心”。国美在新店开张前1~4个月内在当地媒体多次大幅刊登招聘启事和广告,招聘启事允以高薪厚禄动荡当地家电渠道人员军心,广告则承诺消费者“天天低价”。

  第二招是“开业震慑”。国美在开业前均要精心策划推出“特价机”:如市面上29寸平面彩电还是3000元上下时,国美能推出699元的特价机,极端的时候甚至推出过1元的“特价机”,造成开业人山人海,场面火爆。一旦成为当地新闻后,国美再组织媒体通篇报道,围绕这种势头层层击破消费者心理防线,“震慑”对手。

  第三招是“高举高打”。以领导者的姿态制造“事件营销”,控制供应商。比如2000年7~8月份国美成功阻击彩电价格联盟,2001年4月举办“国美空调流行趋势发布会”,2002年7月举办“中国手机高峰论坛”。所有这些目的都在强调一点:国美代表着主流,要想做一个家电制造商,就必须与国美合作,从而使价格战首先在制造商之间展开。

  在天津站稳脚跟占领市场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国美在上海、成都、深圳等地相继开设了连锁店,最后到南京店的落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