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比尔… 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他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
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
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
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例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职申请书。不同于已往大多数求职者,这位申请人的求职资料中包括了他的自我介绍、他对微软研究院的向往、以及他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合适的人选,此外还有他已经发表的论文、老师的推荐信和他希望来微软作的课题等。尽管他毕业的学校不是中国最有名的学校,但他的自我推销奏效了。我从这些文件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认真。在我面试他时,他又递交了一份更充分的个人资料。最后,当我问他有没有问题要问我时,他反问我,:“你对我还有没有任何的保留?”当时,我的确对他能否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有疑虑,于是就进一步问了他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他举出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最后,我们雇用了这名应聘者。他现在做得非常出色。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像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治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同时,我建议你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或许像我一样,你会惊讶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
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所以,在订立目标方面,千万不要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美国著名作家威廉… 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
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
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们能够对自己选择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谈到对工作的热爱,我认识的一位微软的研究员曾经让我深有感触。他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她呀。“对于工作的热爱,比尔… 盖茨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他说:”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几个月前,《北京青年报》上曾有一场探讨比尔… 盖茨和保尔… 柯察金谁更伟大的讨论。
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我并不知道保尔和他的事迹。但是,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所以,你应当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无领到白领》一书经李开复先生同意收录了全部原文,这里转载部分摘节。)
照猫画虎:求职信和简历内容必须一模一样吗求职信和简历肯定不一样,否则带着简历去复印社,几秒钟就能拿到一份一模一样的复印件,何必再另花时间写什么求职信?
求职信和简历的风貌截然不同,求职信是商业信函,和你向“客户”发出的合作邀请一样,要求规范、专业,足以吸引他的目光,说服他去看你的简历以获得更多信息,而简历属于推销个人的广告文稿,就像产品介绍一样,要能激起“客户”的购买欲望,说服他给你面试机会。
因此简历可以一稿多投,求职信必须量身定做。
既然不能千篇一律,就要针对不同企业、不同职位,在内容和风格上稍做调整,有所侧重,让招聘经理觉得你的工作经历和综合素质与应聘职位完全吻合或非常接近,并且期望从简历中得到更加肯定的答案以便安排面试。
某种程度上来讲,求职信来源于简历,又高于简历,具有对简历内容进行综合介绍、补充说明和深入扩展的作用。
比如,你想用一些词语来强调和描述你的特殊能力和经历,或者希望进一步具体描述简历中提到的某项重要工作成就,这些在客观性较强的简历中很难办到,但在求职信中,运用一些主观性描述进行强调和补充,完全可以做到并做好。
又如,简历严格限制了对于软技能的描述,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在简历中无法多加描述,然而在求职信中可以对这些方面通过具体项目和事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
求职信与简历对比列表对比项目求职信简历1 、版本量身定做,一稿独投;注明收信公司及收件人;对招聘公司近期重大事件的认识通用版本,一稿多投2 、侧重点强调自己能为招聘公司做出的贡献侧重对过去业绩和已有能力的描述3 、具体性综合介绍自身能力必要时才点出体现能力的具体事件作为论据通过描述在具体公司中所做的一些事件来体现自身工作能力
4 、评价角度可有主观自我评价色彩但内容不能太多、评价不能太主观要显出是在客观地描述自身能力5 、必要性以下情况可以不必有求职信;来校招聘公司没有要求一定要附求职信;没有下功夫为每个招聘职位量身定做;求职信内容与简历内容区别不大必须提交求职信三步曲第一步你是谁说明自己的情况,应届毕业生要说明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比如“我是华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简单一句话,就让招聘经理对你的身份了解了个大概。
说明你从何处得到这一招聘信息许多公司通过报纸、网站等公众媒体发布招聘信息,因此在求职信上注明你是从哪家招聘中介处获得信息,会使招聘者对于你的信息渠道充分认同,而不会产生“来路不明”的印象。
如何巧用第三者如果有的话,求职者可以在求职信中提及招聘人员和自己都知道的第三者作为推荐人,从而在自己和招聘人员之间建立联系。这种做法可以引起收信人对你的关注,如果推荐人级别比较高,招聘经理更加不会怠慢。
如果是得到了招聘公司内部员工的推荐,你求职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语气要注意表现得非常专业,不能过分强调私人关系。因为招聘经理在得知你是公司员工介绍的人选时,已经优先给你机会了,此时一个专业的有能力胜任这一岗位的应聘者,应该不枉介绍人对你的“厚爱”,而那些一味闲谈自己与介绍人关系多么“铁”、多么“磁”的人,会让招聘经理心生厌烦和抗拒。切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一定只有亲朋好友才能成为中间人,偶然相识、在聚会中相遇或曾经面试过你的人都能成为求职信中的第三者,但前提是他们应该是招聘人员熟悉并且尊重的人物。比如:邱志新同学自认为认识A 公司的张先生,于是在求职信里大谈特谈他与张先生的关系如何如何好,结果他还是没有得到面试机会。后来他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张先生在公司中人际关系极为不好,小邱同学悔不当初。
当第三者的专业、职务地位较高时,你在求职信中提到他时语气要格外平和,不要给招聘经理一种狐假虎威的感觉,这样会引起他的强烈反感。比如以下这种说法:“张董事长让我来找你,谈谈这个工作的录取问题。”这种写法显得趾高气扬,根本没把招聘经理放在眼里,好像你就是领导一样,或者领导的意思就是要录用你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只需领导的秘书打个电话就可以了,何必如此麻烦。而另一种“在与贵公司张董事长的交谈中,他向我介绍了贵公司的情况,建议我与你们联系,进一步互相了解”的写法就比较温和、可取,表现出了对招聘经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当你准备在求职信里提及第三者时,必须先得到他本人的明确同意,不要从对方的言谈中妄自揣测,想当然地认为“不反对就是同意”,其实对方也许只是碍于面子不好立马拒绝,如果你未经明确许可而自作主张地把他写进求职信,很可能会在招聘经理查证时得到他的矢口否认。那时你的自以为是就变成了作茧自缚。
阐明你要应聘什么职位你的求职材料有可能被送到人力资源部门,也可能被送到公司的某个业务部门,或者几经周折才到达招聘人员手中。为了使招聘人员明确这些材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