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德国理想建设所谓“新秩序”,已经是一件比用武力征服他国更艰难的工作,何况德国作战的最大对象是英国,而英国的主力迄今并未遭到致命的打击。照戈培尔的理论推测起来,那么也许他所谓“不久迅行结束”者,恐怕仍不过是“吾人已感觉战事结束”罢了。
历史是残酷的
(1940年12月14日)
法国以一等强国的地位,一朝瓦解,沦为战胜国的附庸。意大利在未参战前,俨然举足轻重,谁都对他侧目而视,可是一参战后,晦气星便临到他头上:攻希腊则反被希腊穷追到阿尔巴尼亚境内,攻埃及则自西狄巴拉尼索伦相继被英军克复后,已有不能不全部退出埃及的情势,士兵被俘的人数,多过于死亡的人数,足见其斗志的消沉;至于海军实力,也已被英国摧毁泰半。往日视纳粹为黄口小儿的老大哥,现在已证明自己不过是一个落后的三等国家。历史毕竟是残酷的。没有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坚强意志,没有准备充分的资源实力,仅赖虚声恫吓以欺人自欺者,可以醒矣。
日本需要冷水
(1940年12月15日)
日本帝都《日日新闻》编者野依氏老实指出日本与德意签定三国公约之目的,在解决中日战争。他说“中国事件”扩大之祸根为英美,“除非浇以冷水,此火将无法灭熄”。三强公约以至于《日汪条约》的签订,证明日本所浇的不是冷水,而是在火上添油。其实日本自己应该多尝尝冷水的味道,才可使它头脑清醒一些。
不胜惶恐之至
(1940年12月15日)
柏林谣传希特勒将再度与墨索里尼晤面,似乎墨索里尼这一遭的“大菜马铃薯”是吃定的了。
物伤其类
(1940年12月16日)
天怒人怨的法奸赖伐尔,终以免职逮捕闻。赖氏虽蒙希特勒赏识,然终未克一过其元首瘾,较之中国的同类型者,未免尚多愧色。而今如此下场,料想兔死狐悲者,定当不乏人在。
今罗马帝国的没落
(1940年12月16日)
因为意大利的不争气,使希特勒大受其累,不得不把调整欧洲内部的头痛工作搁置起来,转谋应付声势日见强盛的英国的威胁。在这种必要之下,纽约所传希特勒拟进占意国北部工业区之说,似乎不无可信。虽然此举似乎对墨索里尼面子上颇不好看,但意军士气的颓唐,已使希特勒无法再信任他们,倘英国用拣软弱处进攻的战略,伸其势力于意境,则德国自将难安衽席。
然而意大利的地位,从此殆将与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无分彼此了。
阿尔巴尼亚无人之境
(1940年12月16日)
昨日报载对希腊“抗战”的义军统帅部内,发生二派意见,一派主求和,一派主继续后退,使希军延长战线,接济为难。其实前一派不失为老老实实的失败论者,后一派却尚在用幻想来欺骗自己。希军攻入阿尔巴尼亚后,本来有二点需考虑:第一是南斯拉夫或将供轴心国利用,希军将受到夹击的危险;第二是义国后援部队可由亚得里亚海源源运来,希军孤军深入,有遭歼灭之虞。然而现在此种危险都已成为过去,南斯拉夫既不受轴心国笼致,而亚得里亚海岸已在英国海军优势控制下,故希腊军在英国海空军协助之下,长驱直入,一举而解决阿尔巴尼亚境内全部义军,并非不可能之事。侵略者的眼前报应,大可发人深省。
世界不致陆沉
(1940年12月17日)
罗斯福总统在温泉镇发表演说,有“如果世界不致陆沉,本人决于来春再来此间”之语,这是对于目前美国所面临的严重局势的一个及时的警告,而并非如孤立派所指斥的“悲观论调”。美国负有挽救世界狂澜的责任,她能对世界安危负责,就是“世界不致陆沉”的一个重要因素。倘如孤立派的论调,只要美国不卷入世界战乱的旋涡,就可以自存于世间,那么不知在野火烧到自己门前的时候,更将何法以自存。
爱莫能助
(1940年12月17日)
瑞士《巴斯勒日报》柏林访电称德国力谋贯彻其攻占英伦之计划,而不拟予在阿尔巴尼亚与埃及战场失利之义军以积极的援助。义军的失利对于德国的地位当然也是一种威胁,这里的问题不是德国愿不愿意援助义国,而是如果要援助的话,应该从何处下手才好。横在德国面前的,显然是一个足以使他束手无策的难题。
泰国改变态度
(1940年12月18日)
对于泰越的争执,美国日前已表示不赞同泰国的对越索土要求,且已扣留由美运泰的飞机。美国无爱于越,无慊于泰,所以如此,无非是力求维持远东现状,避免授野心者机会的一片苦心。这两天来,泰越飞机礼尚往来,彼此轰炸,演出相当紧张;昨日泰国突改变态度,表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纠纷。我们希望这是泰国真正的觉悟,更希望由此而使导演这一幕“好戏”的人明白利用挑拨手段,不一定能获得渔翁之利。
美海军当局的主张
(1940年12月18日)
美海军当局决定建议将舰队留驻夏威夷,以便同时兼顾东西两洋。这说明了在美国海军界的观察中,对于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等量齐观,并无偏重;但也可以看出美国并未认日本为如何强大的劲敌。在早一些时候即在轴心国声势正盛,日本刚加入同盟,而苏日改善关系之说甚嚣尘上的时候,美国对于太平洋局势的焦虑也许比现时为甚。但目前日本除了仍被中国牢牢拖住它的脚以外,轴心国的遭遇挫折,与苏联的无意对日亲善,都足减弱日本的声势,使它对于从事新的冒险不能不深抱戒心,而其势力的荏弱,更是美国知之有素的事实。
美国并不特别看重日本的虚声恫吓,诚然,但她并没有松弛远东的防务,马尼剌已经成为飞机潜艇的强大根据地,新加坡更随时可供美国使用,日本如果有种,当然不妨较量一下试试。
欧非战局的新形势
(1940年12月18日)
最近欧非战场的局势,刚巧一反今夏法国新败时的情形,英国袭用德国一举而解决法国的办法,从事于击破轴心国中脆弱一环的工作,而在巴尔干北非及地中海同时予意大利以重创。德国因为统一欧洲大陆的任务功亏一篑,除了利用潜艇企图突破英国的封锁外,既未能向英伦本部作有效的攻击,又无法供给同盟国意大利以有效的援助,因此作战双方的主力争斗,已入于停顿的状态。再就现状的发展看来,英国对意的胜利,是加紧对德包围的初步,而欧洲各国对德的离心倾向(如南保的不加入轴心,西班牙的继续中立,法国的罢黜赖伐尔),都可能成为德国的肘腋之患。预言德国的失败,虽然未免过早,但英国是已经把握住了战略上的优点。
忍耐的限度
(1940年12月20日)
从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及新闻记者”德富氏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实在是一个气量宽宏的国家,因为据德富氏所称,美国激怒日本之处,不可胜数,“即言三百次亦不为过”;可是日本至今不但“无所准备”,且在受过“三百次激怒”以后,仍然在向美国“讨好”,而且野村赴美,尚拟以“开放长江”的“重大让步”来谋日美关系之调整,在今日尔虞吾诈强力横行的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古道可风宅心忠厚的国家,真令人为之惊叹不止。
不过我们好象还记得美国政府曾经宣布过美日之间未解决的悬案(大多数是美国在华权益及人民之被侵害事件),共有六百余件之多,虽然其中一小部分据日外部说已经“解决”了,但这六百余件都是发生于日本尚未公然反美的时候,如果再把此后继续发生的事件补算上去,一定还不止原来的数目。大概这些在德富氏眼中,都因有“军事上必要”的理由,尽可绝口不提,而美国“激怒”日本之处,则都是无可原谅的罪恶。
据我们想得起来的,例如美国的废止美日商约,禁运油铁,贷款中国,这些自然都是彰明较著的激怒日本的行动,但要一时举出三百件来,却不是一件易事。大概德富之所谓三百次者,也许包括每一次美国因在华权益被侵害而向日所提的抗议交涉在内,因为那显然是不了解日本“圣战”的目的,而为一种不可恕的侮辱。如此说来,那么根据美日所有悬案的总数合计,不但“三百次亦不为过”,即言“六百次亦不为过”可也。
德富说,“日本之忍耐自有其限度”,可是美国的忍耐早已超过限度了。叫嚣威胁的论调,固然不能使美国慑服,即如一年前早已提出而迄未实行的所谓“长江开放”问题的旧调重弹,也决不能“讨好”美国。“狂放不羁之人,其寿命必属短促”,此语转赠日本,似乎更见恰当一些。
墨索里尼的最后机会
(1940年12月20日)
意军在阿尔巴尼亚及埃及失利后,东非旧英属地索玛里兰,复被英军攻入,以早已解体的军心,应付各方面愈战愈勇的敌人,宜乎其难以为继。意大利目前虽还未似当时德军直迫巴黎的情势,但濒于瓦解的状态,殆与乞降前的法国相类,而一方面受英军的逼迫,一方面受德国的监视,其处境尤为狼狈。
意国现在可走的路,不是对英国单独媾和,就是将全国交由德国支配。美国急命驻意大使返任,或许是意国转变方向的一个契机。墨索里尼的投机虽然已经大遭亏折,但此次如能眼明手快,也许还能捞回一部分本钱来。
美国再激怒日本
(1940年12月21日)
美国驻日大使格鲁针对日外相松冈演说的答词,直率痛快,充分表现了不尚虚伪的美国外交之特色,特恐在缺少自省力的日人印象中,又将加上一笔“美国激怒日本”的新账。昨日在东京美大使馆掷粪的老翁,也许便可代表不止一小部分日人对于格鲁言论的反响。事后日本警察当局虽诿称滋事者患神经错乱症,不过在我们看来,日本政府及其主宰者军部的头脑,似乎未必比此翁清醒:“履行自天上传来之无线电命令”,固然为神经错乱者的幻想;以霸力侵害他人的生存自由,而犹谓“决不从事征服与侵略”,排斥他人的合法权益,而犹谓“并未在任何地方对任何国家关闭门户”,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神圣使命,又何尝不是一个迷梦。我们担心入迷已深的日人,即使象格鲁大使那样午夜钟声般的警告,也无法可使其清醒了。
注意“特戈尔派”
(1940年12月21日)
本市英文《字林西报》在十八日的社论中,曾经一口断定法公董局法律顾问杜格氏的被暗杀,是“重庆政府的同情者”所为,我们曾因此种不问证据的武断论调而大为惊愕。可是在次日日文《大陆新报》里,对于此案却另有不同的解释,据其推测:“从重庆方面对于亲日份子不断地实施暗杀事件看来,在法国战败后的特戈尔派,可能地会延展他的活动;更由于英美双方极力的支持,特戈尔派的活动,以‘自由法兰西’的口号,组织反日德意轴心的行动,是有可能性的,而且他的发展,会连系到重庆方面抗日反汪的工作”。(以上据《新中国报》译文)。上述文字语意的暧昧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