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刚才为什么要说话?”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明朝那些事儿第叁卷·朱厚照篇
    第十一章 必杀刘瑾
    祸福由命
    回到家中的刘瑾见到了满脸怒气的张彩,听到了他的责问:“这件事为什么不先商量一下?”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办成了足可百世流芳!还商量什么?”
    然而张彩皱起了眉头:
    “我总觉得这件事情有点问题。”
    可是有什么问题,他一时也说不出来,于是他向刘瑾提出了另一个警告:“杨一清这个人不简单,你要小心。”
    “我已经教训过他了,不用担心。”
    张彩看着自信的刘瑾,轻蔑地笑了:
    “我与他同朝为官十余年,深知此人权谋老到,工于心计,且为人刚正,绝不可能加入我们,你教训他又有何用?”
    刘瑾愤怒了,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这种蔑视的态度。
    “我已经把他削职为民,即使有心作乱,又能如何?!”
    可他等来的,却是张彩更为激烈的反应:“杨一清此人,要么丝毫不动,要么就把他整死,其胸怀大志,若放任不管,必成大患!”
    刘瑾终于爆发,他拍着桌子吼道:
    “为何当年他要推举你为三边总制?!我还没问你呢!你好自为之吧!”
    张彩愣住了,他坐回了椅子,呆呆地看着刘瑾离去的背影,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祸福各由天命,就这么着吧!
    微光
    正德五年(1510)四月,宁夏。
    “真的下定决心了吗?”
    “周东如此胡来,我们已经没有活路了,绝不能束手待毙,就这样吧!”
    “那就好,何指挥,现在动手吧!”
    正德五年五月,镇江。
    土财主杨一清正坐在大堂看书,屋外斜阳夕照,微风习习,这种清闲的日子他已经过了一年,但所有的平静都将在今天被打破。
    屋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杨一清立刻抬起头,紧张地向外望去。
    他看见了一个急匆匆走进来的人,而此人身上穿着的飞鱼服也已告知了他的身份——锦衣卫。
    在那年头,锦衣卫上门,基本都没有什么好事,杨一清立刻站了起来,脑海中紧张地思考着应对的方法。
    可这位锦衣卫看来是见过世面的,他没有给杨一清思考的时间,也不废话,直接走到杨一清的面前,严厉地高喊一声:“上谕,杨一清听旨!”
    杨一清慌忙跪倒,等待着判决的到来。
    “钦命!杨一清,起复三边总制!”
    魂都走了一半的杨一清定下了神,脑袋是保住了,还成了二品大员。
    而宣旨的锦衣卫此刻已经变了一副嘴脸,满面春风地向杨一清鞠躬:“杨大人,恭喜官复原职,如有不敬,请多包涵。”
    要知道,干特务工作、专横跋扈的锦衣卫有时也是很讲礼貌的,至少在高级别的领导面前总是如此。
    杨一清拍拍身上的尘土,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任命隐含的意义。
    李东阳,我们约定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他转进内室,准备收拾行装。
    可是笑脸相迎的锦衣卫却突然站了出来,拦住了他的去路。
    “杨大人,就不用收拾行李了,即刻出发吧,军情十分紧急!”
    杨一清呆住了:
    “军情!?”
    “是的,杨大人,安化王叛乱了。”
    安化王朱寘鐇,外系藩王,世代镇守宁夏,这个人其实并不起眼,因为他祖宗的运气不好,当年只摊到了这么一片地方,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连水都少得可怜。
    树挪死,人挪活,待在这鬼地方,天天吃沙子,他早就想换块地方,可谁也不肯跟他换,他也想到北京去,但朱厚照先生虽然爱玩,却还不傻,亏本的买卖是不做的。
    急于改变命运的朱寘鐇不能选择读书,只能选择造反,可他的实力太差,造反就是自寻死路。关键时刻一个人帮了他的忙,给他送来了生力军,这个人就是刘瑾。
    刘瑾又犯了老毛病,由于文化水平低,他总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整理军屯虽然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根本实行不了。要知道,那些占据土地的可不是一般土财主,他们都是手上有兵有枪的军事地主。
    这种人我们现在称之为军阀,接到指令的地方官只有几个打板子的衙役,又没有武松那样的厉害都头,除非是喝多了神志不清,否则谁也不敢去摸这个老虎屁股。
    地是收不回来了,但是按照规定整顿土地后,应该多收上来的粮食却是一颗也不能少。百般无奈之下,官员们只好拣软柿子捏。
    军阀欺负我们,我们就欺负小兵。就这样,那莫名其妙多出来的公粮压在了苦大兵的身上。
    而大理寺的周东就是欺负士兵的官员中,最为狠毒的一个,他不但责骂士兵,还打士兵们的老婆。
    这就太过分了,宁夏都指挥使何锦义愤填膺,准备反抗,正好朱寘鐇也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发动了叛乱。
    由于这件事情是刘瑾挑起来的,加上刘瑾本身名声也不好,他们便顺水推舟,充分使用资源,定下了自己的造反理由——杀死刘瑾,为民除害(这个口号倒没错)。
    事情出来后,刘瑾急得不行,毕竟事情是他闹出来的,责任很大,人家还指明要他的脑袋,他立刻派人封锁消息,并找来李东阳、杨廷和商量。
    李东阳和杨廷和先对事情的发生表示了同情和震惊,然后明确告诉刘瑾,要想平定宁夏叛乱,只要一个人出马就可以了。
    不用说,这个人只能是杨一清。
    “那就是他了,快派人去叫他即刻上任!”关键时刻,啥恩怨也顾不上了。
    杨一清就此结束了闭关修炼,重新出山。
    按照明代规定,但凡军队出征必须有一个监军,而这次担任监军的人叫做张永。
    张永成为了杨一清的监军,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这个天才的主意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为此我还专门在史料中找过,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刘瑾将在这对黄金搭档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黄泉之路。
    张永,保定人,原先是“八虎”之一,此人脾气暴躁,而且专横跋扈,有时候比刘瑾还要嚣张。
    但张永还是比较有良心的,他觉得刘瑾干的事情太过分了,经常会提出反对意见。
    对于这种非我族类,刘瑾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他决定安排张永去南京养老。可惜这事干得不利落,被张永知道了。
    下面发生的事情就很能体现他的性格了,张永先生二话不说,做了会儿热身运动就进了宫,直接找到朱厚照,表达了他的观点:刘瑾这个人不地道,想要坑我,大哥你看着办吧。
    朱厚照一听这话,便拿出了黑社会老大的气势,叫刘瑾马上进宫和张永谈判,刘瑾得到消息,连忙赶到,也不管旁边的张永,开始为自己辩解。
    刘瑾说得唾沫横飞,朱厚照听得聚精会神,但他们都没发现,张永兄正在卷袖子。
    当刘瑾刚说到情绪激动的时候,突然一记拳头落在了他的脸上,耳边还传来几句真人配音——“打不死你!”
    要知道,张永兄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也不喜欢读书人的解决方法,他索性拿出了当混混时的处世哲学——打。
    他脾气不好,也不管朱厚照在不在场,抡起拳头来就打,打起来就不停,可要说刘瑾也不愧是在道上混过的,反应十分快,挨了一下后,连忙护住了要害部位,开始反击。
    朱厚照虽然喜欢玩,可看见这两位兄台竟然在自己的地盘开打,也实在是不给面子,立马大喝一声:住手!
    老大的话还是要听的,两位怒发冲冠的小弟停了手,却握紧了拳头,怒视着对方。
    朱厚照看到两个手下矛盾太深,便叫来了“八虎”中的谷大用,摆了一桌酒席,让两个人同时参加,算是往事一笔勾销(这一幕在黑社会电影中经常出现)。
    两人迫于无奈,吃了一顿不得已的饭,说了一些不得已的话,什么你好我好大家好,叫几声哥哥,流几滴眼泪,然后紧握拳头告别,明枪暗箭,涛声依旧。
    没办法,感情破裂了。
    怀着刻骨的仇恨,张永踏上了前往宁夏的道路。在那里,他将找到一个同路人,一个为自己报仇雪恨的帮手。
    试探
    杨一清并不喜欢张永。
    他知道这个人也是“八虎”之一,是刘瑾的同党。所以他先期出发,日夜兼程,只是不想和这位仁兄打交道。
    可是当他赶到宁夏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叛乱竟然已经被平定了!
    原来他的老部下仇钺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带兵打了过去,朱寘鐇也真是太差,完全不是对手,一下子就全军覆没了。
    杨一清没事做了,他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等待着张永的到来,他知道自己迟早要面对这个人的。
    不久之后,张永的先锋军进了城,但张永还在路上,杨一清实在闲得无聊,只好上街散步,然而就在他闲逛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他看见张永的部队分成数股,正在城内四处贴告示,而告示的内容竟然是颁布军令,严禁抢劫。很明显,士兵们也确实遵守了这个规定。
    这件事情十分的有趣。
    这是杨一清的第一个感觉,这个臭名昭著的太监为什么要发安民告示,严肃军纪呢?他开始对张永产生了好奇。
    应该见一见这个太监。
    很快,他就如愿见到了张永,出人意料的是,张永完全没有架子,对他也十分客气,杨一清很是吃惊,随即有了这样一个念头:此人是可以争取的。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收回了这个念头。
    很快,他们谈到了这次叛乱,此时,张永突然拍案而起,声色俱厉地大声说道:“这都是刘瑾这个混蛋搞出来的,国家就坏在他的手里!”
    然后他转过了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杨一清。
    话说到这份上,老兄你也表个态吧。
    然而杨一清没有表态,他只是不慌不忙地拿起了茶杯,低头不语,独自喝起茶来。
    初次会面,就发此狂言,此人不可轻信。
    张永没有等到回应,失望地走了,但临走时仍向杨一清行礼告别。
    看着张永消失在门外,杨一清立刻收起了微笑的送别面孔,皱紧了眉头,他意识到,眼前似乎已经出现了一个机会,或是陷阱。
    正当杨一清迟疑不定的时候,他的随从告诉了他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新闻。
    原来张永进城时,给他的左右随从发了一百两银子,这笔钱每人都可以拿,只是有一个条件——不允许以任何名义再拿老百姓一分钱。
    这件被随从们引为笑谈的事情,却真正触动了杨一清,他开始认识到,张永可能确实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好人。
    而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张永又来拜访杨一清了,这次他不是空手来的,手里还拿着几张告示。
    他一点也不客气,怒气冲冲地把告示往桌上狠狠地一甩,径自坐了下来。
    “你看看吧!”
    从张永进来到坐下,杨一清一直端坐着纹丝不动,几十年的阅历让他变得深沉稳重。
    他瞥了一眼告示,便放下了:
    “这是朱寘鐇的反叛文书,我早已经看过了。”
    然而杨一清的平淡口气激起了张永的不满:“他之所以反叛,只是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