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煤梗陨砦藓埂!巴肺钛糁帷彼钥伞暗泛钩觥薄#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结胸三证――水热邪气阻滞以下而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系膜炎等),大陷胸汤主之。(大黄9克 芒硝9克 甘遂1。5克)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阳明),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无往来寒热,无阳明里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肋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阳明燥热伤津),日晡(申时――午后)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弥漫性腹膜炎),大陷胸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证和消化道溃疡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主之。(偏下病位)(有腹膜炎体征的是陷胸汤证,无腹膜炎体征的是承气汤证)
132 结胸证,其脉浮大(正气散乱,虚阳外脱的表现)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 结胸证悉俱,烦躁(不是结胸证原有的烦躁,而是正衰邪实,正不胜邪,所出现的肢体躁动不宁)者亦死。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病位局限),按之则痛(有压痛),脉浮(主热,特点是轻取即得、按之滑数有力)滑(主痰)者,小陷胸汤主之。(病机:痰热结于以下)(黄连 半夏 栝楼实)
141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桔梗 巴豆 贝母)
结胸是因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而命名。分热实和寒实两类。热实结胸又分为大、小结胸。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热实证,可因太阳、少阳病误下而致,也可由太阳表邪入里化热与水相结而成,水热阻遏气血,以胸膈脘腹的疼痛为主证,其病位较高的证见胸痛、短气、汗出、烦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用大陷胸丸泄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其病位居中者证见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或伴膈内拒痛,短气烦躁,胸中懊恼,但头微汗出。病位偏下者证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大便,舌上躁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治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但是大结胸证兼表者,应先解表再攻下,正气散乱而脉浮大无力者,慎不可下,以防虚脱。结胸证悉俱而见躁动不宁者,为正不胜邪,预后不良。小结胸证是痰热结于心下的证候。病位局限,正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浮主热滑主痰,治用小陷胸汤清热除痰开结。寒实结胸是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有结胸证的胸膈脘腹疼痛的特点,没有热象,治疗用三物白散温下寒实。
129 何谓脏结(内脏阳虚,阴寒内聚)?答曰:如结胸状(胸膈脘腹的疼痛拒按),饮食如故(邪在脏而不在腑),时时下利(内脏阳虚,运化失司,阴寒不化),寸脉浮(寒由外来),关脉小细(阴虚)沉(阳虚)紧(主里寒盛、主痛),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无少阳证),其人反静(无阳明证),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67 病胁下素有痞的(指肿块,肝脾肿大――病程日久,寒积内凝,气血雍结所致)),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缩阳证)者,此名脏结,死。
心下痞是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自觉症状。以心下痞为主证的的证候,则叫心下痞证。
151 脉浮而紧(太阳伤寒),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软),但气痞耳。(中焦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对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有主动调节控制作用。这作用叫胃气的斡旋作用。当胃气虚或受邪气的干扰,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则气壅滞于中焦而成心下痞)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候中焦)上浮(主热)者,大黄(用开水泡药服的含义――取其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热;薄其苦泄之味,以防直下肠胃。大黄煮10-15分钟泻下作用最好)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中满者,泻之于内)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兼表证的病人)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肾阳虚,表阳不固则阳不摄阴故汗出;肾阳虚,表阳不足,温煦失司则恶寒)温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热痞兼阳虚)
149 伤寒五六日,呕(胆热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提示少阳病的存在)而发热(热郁胆腑的表现,可见持续发热;少阳邪在经的时候是往来寒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盛也,指寒战盛,连绵词,无定字)而振,却发热(正与邪争)汗出而解(战汗作解。先是寒战――邪与正争;发热――正与邪争;汗出――正胜邪却。只战不热说明正不抗邪,只热不汗说明是正不袪邪)。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不中犹言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辛开散其结 黄连、黄芩――苦泄除其满 人参、甘草、大枣――调补中焦之虚)(辛开、苦降、甘调)(胃虚痰扰,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导致心下痞,表现胃热气逆出现呕吐;脾寒气陷出现下利)(痰气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胃气虚,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胁下有水气表示有水邪干扰),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胃热气逆,有饮食的味道,或饮食的馊腐味),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脾寒气陷兼水饮,还当有小便少、轻度水肿),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水气痞)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胃气上逆),心烦不得安(客热上扰)。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胃气虚客热上扰)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巳。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小便。(论治利4法:
泻心汤类 燮理升降法
理中汤类 温中补虚法
赤石脂余粮汤 涩肠固脱法
五苓散类 利小便实大便法
)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上承,上面津液缺乏的表现),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十枣汤证――水停胸胁,阻滞中焦气机,可兼见心中痞硬。
大柴胡汤证――实邪中阻致心中痞硬。
五苓散证――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
桂枝人参汤证――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1 噫气频作,久不缓解,2 心下痞硬不随着噫气缓解)(提示不是单纯的无形气机阻滞)者,旋复代赭汤(旋复花15克、代赭石5克(包煎)(治胃时不可重用,重用时则镇肝气治呃逆) 人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主之。(胃虚痰阻痞)
173 伤寒,胸(指胃)中有热,胃(指脾)中有邪气,腹(脾主大腹)中痛(脾寒气滞),欲吐(胃气上逆)者,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主之。(黄连、半夏――黄连清胃热,半夏降胃气之逆 甘草、干姜――散脾寒,治腹痛 人参、甘草、大枣――调补中气之虚、桂枝――疏调气机,交通上下之阳气,协调上下之寒热)(逍遥散中用桂枝易薄荷)
火逆证
110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烦躁,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热伤营血,营气不固)。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热欲外越而为汗,阴伤汗出无源),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燥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火邪伤阴内热证)
113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火热上扰心神),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 脉浮,热甚,而反炙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 微数之脉,慎不可炙,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93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出汗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里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类证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太阳表证伴水饮内停)。其人漐漐汗出(小汗出的样子,是饮邪外渗所致),发作有时,头痛(饮邪上攻所致),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血不和所致),干呕,短气(有形之邪阻滞),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现代用于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肺水肿)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痰)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症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面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 成因
1 阳明经脉直接受邪 正阳阳明
2 邪由他经传来(1)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太阳误治邪传阳明――太阳阳明,(2)少阳病误治,邪传阳明――少阳阳明;(3)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而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