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谷最为典型。庐山冰斗最著名的是大坳冰斗,它发育在大月山的东北角;此
外,牯岭街心公园下临的窑洼也是一个冰斗,庐山有多处冰窑,其中以芦林
盆地最著名,这是当年大校场和牧马场两条槽形洼地的冰舌汇合处,后经冰
川的刨蚀作用而形成。水有水路,冰有冰道。U 形谷就是冰川运动过程中的
谷道,地质学上称冰川谷。庐山主要 U 形谷有王家坡、七里冲、大校场、石
门涧、庐山垅、莲谷和小天池等,其中尤以王家坡 U 形谷气势磅礴,地貌典
型。王家坡谷地介于小天池的长岭头之间,谷宽平直,谷壁切割整齐,谷底
平坦,规模宏大,冰蚀特点非常突出。庐山的冰川遗迹令世人瞩目,它为人
们提供了一个考察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宝贵场所,其怪绝嶙峋的岩石,层出不
穷的奇峰,别有意趣的幽谷,无疑也与第四纪冰川的“洗礼”是分不开的。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
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
温为 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 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 22.6℃,
比山下的九江低 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
端最高气温只有 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
世界”的美誉。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
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
1838.6 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 1000 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 3362.6 毫米。庐
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 3—9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 80%,年
降雨日多达 160 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 221 天,
最少年份也有 158 天,年平均雾日为 191 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
8 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
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
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
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
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雨百瀑匡庐水”,由于庐山山体多陡崖断壁和幽深的峡谷,因而形
成众多的庐山瀑布,它与泰山青松、华山摩岭、黄山云海、峨眉古寺并称为
山川绝胜。“庐山瀑布,首推三叠”,它以其博大雄奇的气势,被称为“庐
山第一奇观”;而被誉为“山北绝胜”的王家坡瀑布,双流齐泻,更是别有
情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庐山以“龙”命名的瀑潭很多,如卧龙潭、
乌龙潭、白龙潭、黄龙潭等等。这些龙潭景物各异,水势不一,或双管齐下,
飞梭织锦,或吐珠泻玉、袅袅坠渊,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庐山瀑布与“鄱
阳烟雨”相提并论,同称“开下奇观”。
庐山也是我国一座源远流长的千古文化名山。早在 4000 多年前,大禹就
曾在此治水。当佛教传入我国的初期,庐山曾成为我国南方佛教的中心,其
代表人物是东晋高僧慧远。到了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扬,从而
打破了佛教独占庐山的局面。封建士大夫在庐山的活动,比佛道两家还要早,
他们来此主要是游历、隐居和读书。游历从司马迁开始,在唐、宋和明、清
更形成了两个高峰时期,孟浩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范仲淹、苏洵、
苏拭、苏辙、米芾等都曾游历过庐山。士大夫隐居遁迹庐山也从汉代开始。
历代知名隐士有晋代诗人陶渊明、唐代诗人李白和白居易等。士人来庐山读
书以东晋南朝“寻阳三隐”(周续之,刘遗民和陶渊明)为较早,到了唐代
更是不乏其人,被称为“山中四友”的崔群、符载、宋济、杨衡,以及曾在
白鹿洞读书的唐朝刺史李渤和其兄李涉则为其佼佼者。到了北宋中期,理学
兴起,宋明理学的大师和奠基人周敦颐在庐山北麓莲花峰下筑书堂定居讲
学,人称濂溪书堂;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亲自到白鹿
洞书院的废址勘察并主持重建,以此作为传播儒家理学的场所,由于朱熹亲
自在此讲学的缘故,白鹿洞书院名声大振,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
朱熹倡导的白鹿洞书院更成为后世讲学式书院的楷模。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庐山开始为西方列国所染指。外国人在这里租
用、租借或买去了很多土地,进行开发经营,他们在牯牛岭地区大兴土木,
兴建学堂和别墅。这些异国风情的各式别墅,造型别致,各具风格,掩映在
万绿丛中,随着服务行业和商业日益兴盛,牯牛岭意外急剧地繁荣起来,一
个山中城市开始形成并渐具规模。1928 年 4 月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庐山成为
国民政府的“夏都”,历时 20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于 1939 年 4 月占
领庐山,使它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
对庐山的保护和建设,使其真正焕发了青春,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区。
庐山的风景名胜很多,遍布山南山北,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有看不够
的秀美景色。这里有白居易歌咏桃花的花径,有传说仙人居住的仙人洞,有
幽谷栈道的锦绣谷,有卧龙昂首的龙首崖,有幽深、静谧的黄龙潭,有飞流
渲泄的乌龙瀑,有“千里鄱湖一岭函”的含鄱口,有隐藏深壑的三叠泉,有
被誉为植物王国的庐山植物园,有号称山南之美的秀峰,有“天下第一”的
谷帘泉,有慧远诵讲佛经的东林寺,有古代高等学府白鹿洞书院等等。
庐山美,不仅美在自然,更为突出的是人们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庐山的美,
又用美装点了庐山。在那云雾缠绕中,星星点点隐现的山间别墅,便是人们
给予大自然美的回赠。它们色彩悦目,自然和谐,疏密有致,使人既能体验
到我国浓郁的园林韵味,又能感受到强烈的西方庭院色彩。庐山别墅美充分
体现在它与自然的融合之中,“美庐”别墅则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例。“美
庐”依山就势,前瞻牯牛岭,背靠大月山,门前小河潺潺流过,一派山林风
光;院内有天然泉水,与院外的山溪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步入庭院,满目
葱茏,温馨沁人,这里有金钱松、白玉兰,也有红枫、银杏、松柏和吉祥树,
爬满走廊的美国凌霄和后院大片的竹林亦增色不少。在绿荫掩映下有栋西式
二层建筑,主楼和附楼由一条封闭式的走廊相连,融为一体,其组合高低错
落,有虚有实,既朴实优美,又富有变化。整个别墅置身于绿色之中,绿顶、
绿门、绿窗、绿柱、绿栏、绿廊,使人感到静谧、安宁而又清新,从而达到
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美庐”别墅为石木结构,石料多就地取材,但又不
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例如庭院内保留了一块露出地面的风景石,“美庐”
二字就刻在石上,但毫无雕琢斧痕,反而又平添一景。“美庐”无论从建筑
风格,还是庭院布局,都堪称庐山别墅之精华。
佛教名山话五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百余公里,
由 5 座山峰组成,峰顶呈平台状,故称五台山。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最为高
峻,海拔 3058 米,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从地理
演变来看,大约在 7000 万年以前,五台山一带还是一片很大的侵蚀平原,进
入新生代后,强烈的地壳运动使五台山和恒山地块抬升,而中间的地块陷落,
形成了滹沱河平原。五台地块抬升之后,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流水切割,
形成峻岭深谷。特别是北部切割深峻,构成“五峰耸出”独具一格的形态,
而台顶附近因没有受到大的切割,保留了古老的平原面。
五台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是消夏避暑的
胜地,又称清凉山。从纬度位置来看,五台山大致与北京相同,而气候特点
却与东北的大兴安岭相似,有“六月披裘尚觉寒”的说法。即使到了盛夏时
节,五台山怀镇的最高气温也只有 27℃左右。
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势与佛经《宝藏陀罗尼经》描述的文殊菩萨
住处很相似,而其气候特点又与《华严经》所叙述的文殊菩萨住处也颇相似,
所以佛教徒视其为佛教圣地。千百年来,在我国佛教名山中,五台山一直被
奉为魁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佛教将文殊、普贤和观音合称为“三大土”,
文殊菩萨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多骑狮子,以表示智慧、锐利和威猛,人们
亦最需要智慧和力量,故文殊菩萨也最受人信仰。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
“左胁侍”,在“三大士”中的地位最尊,所以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地位也就最高。此外,再加上五台山创建佛寺最早,
又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一直居于我国佛教名山之
首,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五台山佛教的兴始和佛寺的创建,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起于东汉时
期。据史载,五台山寺院最多时曾达 200 多处,现存寺庙台内有 39 座,台外
有 8 座,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镇。台怀镇地处五台山峰形成的怀抱之中,
故名“台怀”。人们通常称台怀地区为“台内”,其他地区为“台外”。五
台山中寺庙以“五大禅林”最著名,它们是:显通寺、菩萨顶寺、塔院寺、
殊像寺和罗喉寺。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匀称,
有各种建筑 400 余间,中轴线上殿宇 7 座无一雷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明
代铸造的铜殿,全以紫铜铸造内外贴金,门扇上铸有花草人物,殿内墙壁上
铸着上万个小铜佛,殿高有 3 米多,殿前有两座 6 米多高的十三层铜塔。钟
楼内悬万斤铜钟,击声震荡全山。菩萨顶,又名大文殊寺,是五台山的黄庙
(喇嘛寺)之首,寺居山头,108 级石阶依山势直抵山门,气势宏伟。台怀
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高 70 米,为藏式舍利白塔,塔的
上部大铜盘周围悬有铜铃,风吹铃响,山鸣谷应,寺内有大雄宝殿五间。罗
喉寺是喇嘛寺,寺内最为称奇的是一座活动机关莲台,佛像隐现在花中,名
叫“开花献佛”。
五台山泉流很多,被佛教徒奉为“圣水”,其中以般若泉最受崇奉。般
若泉,意即智慧泉。五台山原有两处般若泉,现仍涓涓流水的,仅剩一处,
即殊像寺的般若泉。佛教徒认为,饮用五台山般若泉的圣水,可以消除烦恼,
得到智慧;用文殊菩萨住处的般若圣水洗目灌顶,可使人心明眼亮,从而达
到美好的般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