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简注]①“天接”句,是说远望水天,烟雾联成一片,构成辽阔而又迷
茫的海面。②“星河欲转”,银河要调转方向。据说天将晓时会出现这种情
况。③“帝所”,天帝住的地方。④“闻天语”二句,听到天帝关切地问她
到什么地方去。⑤“路长、日暮”,用以比喻道路漫长坎坷,困难重重,理
想难以实现。⑥“学诗”句,不因困难中止,如鹏鸟乘风吹向蓬莱三山。“蓬
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
[导读]这是一首托梦境以寄寓情怀的词。起首“天接”句,描绘出一幅
辽阔、迷茫、星河满空的背景,为梦境入仙做了铺垫。天帝的殷勤问语,特
别是我的回答——“路长”、“日暮”的艰难处境,卓异的才华不被赏识的
困苦心情,久久积聚胸臆的郁愤愁怨——借助梦幻,一一倾吐尽。最后三句,
诗人豪情满怀地希望:天帝能助我阵阵好风,使自己生命的蓬舟能到达理想
的境界。这首词,显示出诗人虽遭摧折,而仍执着奋勇追求理想的豪迈气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一般表现出消极、愁苦的感情。而该词却是一个值得注
意的例外。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1),字鹏举,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少
年从军,累官至太尉,又为河南河北招讨使,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后为
奸相秦桧谋杀。
[简注]①“怒发冲冠”,忿怒得头发都竖起来顶住了帽子。②“潇潇”,
这里形容雨势急骤。③“抬望眼”,举目远眺。④“三十”句,“三十功名”,
岳飞此时约三十岁,已建功沙场。“尘与土”,微不足道之意。⑤“八千里
路”,非实指,遥远的意思。指直捣金人巢穴。⑥“云和月”,披星戴月之
意。⑦“等闲”,轻易、随便。⑧“靖康耻”,指靖康元年,京都中原沦陷,
徽钦二帝被俘的国耻。⑨“长车”,古代战车。“贺兰山”,在今宁夏与内
蒙交界处,代西北山岭。“山缺”,山的缺口处。
[导读]这是南宋抗金英雄的英雄诗篇。上阕写诗人立誓趁此风华正茂的
少年时期为国立功,击败金寇的情怀。下阕写报仇雪恨,收复失地的坚强决
心。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词中虽然流露出消极的
忠君思想,但这是历史的局限,瑕不掩瑜。全篇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
奔放,气势恢宏。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
的愤怒的吼声。
张孝祥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
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1~1169),字安国,乌江(今安徽和县)人。
高宗时,以进士第一及第。任中书舍人等官职。主抗金,曾为此免官。他是
前继苏轼,后启辛弃疾的词人,词风豪放悲壮。传其作《六州歌头·长淮望
断》一词,让当时主战派大将张浚读后感动不己,为之罢席。
[简注]①“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时作者驻节荆州。此地当时是
南宋的国防要塞。“马举先”,人名。②“明霄”,明亮的天空。③“鸣鞘
声”,行军时身上佩带武器发出的响声。“鞘”,刀剑的套子。④“绣旗”,
绣有花纹的军旗。⑤“万里中原”句,辽阔的中原大地,远在战场的北面。
言江南已经成了战场。⑥“戍楼”,驻有军队戍守的城楼。
[导读]这首词写的是秋日会友观塞的情景。第一句点明登楼的时间。“绣
旗红”与朦胧的淡烟衰草映衬,展示出了“边塞”的悲凉、肃穆的画面。“万
里中原”三句,是诗人观塞后的感慨:中原沦陷,眼前战火连天,只有借酒
浇愁,将一腔热血洒向悲风。这首词流露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之情。
陆 游(二首)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少年时期即喜论恢复,由此仕途受阻。中年入蜀,做过蜀帅范成大的参
议官。这些职务都不能实现其破敌恢复的宏愿。因此心情郁闷悲愤。晚年村
居,与乡民情谊甚笃。
[简注]①这首词写作年代不详,从内容看,可能作于罢归山阴的晚年。
②“当年”句:回忆当年,怀着在万里之外建立边功求取封侯的雄心壮志。
③“匹马”句:指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在南郑边境所过的一段军中
生活。戍,守卫。梁州,古代九州之一,在今陕西西南部及四川一带地方,
这里指南郑。④关河:指曾经战斗过的边关之地。⑤“尘暗”句:也是回忆
南郑时的军中生活。⑥胡:指金侵略者。⑦秋:秋霜,指鬓毛变白。⑧天山:
即祁连山,在新疆。这里指边疆战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心在天山,说明诗人壮心不衰。
[导读]这首词抒写词人想为国家立功而不能的内心苦闷;然而极为可贵
的是,晚年退休,却仍向往着投身沙场,杀敌报国。
卜算子
咏 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简注]①“驿外”,驿站以外。“驿”,古代设在车马通行大道上的交
通站。②“无主”,无人知晓。③“妒”,嫉妒。④“零落”,指花叶脱落。
这里说的是花。⑤“碾作尘”,轧碎成为泥土。“碾”,轧。
[导读]这是一首咏梅的小词,用的是象征手法,以梅花的品质象征自己
坚贞、孤傲、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上阕写梅花生长在荒僻的“断
桥边”,花开花落,无人知晓,忍受了黄昏的孤寂,更受尽了风雨的摧残。
下阕写梅花不与群芳争妍斗妍,然而她的姿态却远远超过了群芳。即使粉身
碎骨,化作泥尘,她那沁人肺腑的幽香,却依然如故。词的笔调清新,高洁
淡雅,形象鲜明,是诗人自己性格、品行、情趣、才情的真实写照。但字里
行间流露出孤傲清高的情绪。
辛弃疾(二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历城人。
他生长在北方沦陷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南归后,未被重用。他
担任过湖南、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后遭排挤。然力图恢复中原,雪耻报
国之志至死不渝,词风豪放悲壮,后人将他与苏轼并称“苏辛”。
[导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题为“怀古”的词作,
实际上是借“怀古”而寓伤今的情怀。
辛弃疾在宁宗开禧元年(公元 1205)任镇江知府。有一次他登临京口(今
镇江市)北固山,仁立在北固亭上,俯视滚滚不尽的长江,缅怀往事,思念
当今,词人心潮澎湃,奋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怀古词作,大都离不开用典。辛弃疾这首词里的历史故事运用虽多,但
能紧扣住镇江的有关史实,并融情于景,写得贴切自然,使思想内涵与艺术
性达到高度的统一,增强了艺术感染的魅力。这在宋词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名
作,所以明朝杨慎在《词品》中评论此首为辛词中第一,确有见地。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简注]①“黄沙”,黄沙岑。②“明月”二句,明月照亮了远处的树枝,
使宿鸟惊止不定,风儿太凉了,蝉儿以为是清晨,在半夜里就叫了起来。③
“稻花”二句,前后倒装。稻田一片蛙鸣,似在谈论即将丰收的年景。④“茅
店杜林边”,茅店就在靠近土地庙的树林边。⑤“溪桥”,小溪上架设的桥。
[导读]这是作者村居时的作品,前阕写的是乡村夏夜的景色。其特点是
既幽静,又喧闹。“惊鹊”、“鸣蝉”,是以动衬静。“稻花香”,是诗人
心情喜悦的主观心理感受。后阕“七八个”、“两三点”写的是疏廓的远景,
与此相映衬的是“溪桥”、“社林”、“茅店”。全篇前后和谐,笔调灵活,
语言明快,色彩匀润,构成一幅乡村夏夜优美动人的风景画,透露出作者的
喜悦心情。
陈亮
念奴娇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何洛腥膻
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作者简介]陈亮(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
人,他反对“隆兴和议”,力主抗敌,终生未出仕,死前举进士第一。词风
豪迈,颇重意理。
[简注]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②“还”,通环。
③“鬼设神施”,形容江山构造神巧,非人工所为。④“浑认”句,都认为
长江是南北天然的界限。⑤“一水”三句,长江横亘其中,三面万山环绕。
⑥“争雄势”,争夺中原的有利形势。⑦“只成”句,只是依靠长江作为自
己偏安的门户私计。⑧“凭却”二句,是说他们凭借江山险固,却管不了中
原已被敌人蹂躏。“腥膻”,代北方敌人。“河洛”代中原地区。⑨“中流
誓”,用祖逖北伐中原,击楫而誓的典故,这里表明收复中原的决心。“小
儿破贼”,淝水战后,谢安闻捷报,安不露喜色。客问,才徐徐回答:“小
儿辈遂已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
[导读]这是一首纵论形势,意理性很强的词。上阕纵论“一水横陈,连
岗三面”的长江险要形势,据此可争雄中原。不能苟安江左,将天险变作“门
户私计”。下阕借对王、谢的评议,批评当时的士大夫只是空谈恢复,不能
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作者最后认定:像祖逖一样,“击楫而誓”,中原一
定能够光复。这首词议论恢宏,气势豪迈,略无一点伤感情绪。
朱淑贞
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
少住春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