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注]①“河南”,指黄河以南洛阳、相州一带。②“河北”,指黄河
以北,今河北省北部一带。③“剑外”,剑门关以南地区,这里泛指四川。
④“蓟北”,指唐代幽州、蓟州地区,今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⑤“却看”,回头看。⑥“即”,即刻。
[导读]这是一首描写听到胜利消息后,充满欢乐的激情的七言律诗。首
联首句写传来胜利的喜讯。“忽”字表明消息突然,出人意料,有山洪突发
之势。次句则接写“初闻”时的反常情态。涕泪满衣裳,是乐极生悲,悲喜
交聚的逼真写照。第二联以转作承,直接抒写狂喜的场面。“却看妻子”,
“漫卷诗书”,状出了狂喜的情态。“却”字、“漫”字,用词别致,传神
逼真。第三联随即设想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述。末
联提出了北归的具体路线。“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并
用“从”、“穿”、“下”、“向”等词语串接,形成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表现了诗人急切回乡的感情。全诗笔墨流畅,感情喷发,奔腾着欢欣鼓舞的
胜利激情,为千古所传诵。

岑  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三十岁举进士,
一生中有较长时期过着边塞或军营生活。后随杜鸿渐军入蜀平乱。做过一年

多时间的嘉州刺史。罢官后病死于成都旅舍。
[简注]①“漫漫”,路途遥远。②“龙钟”,泪流貌。
[导读]这首诗写的是旅途逢使入京,请其传语问候家乡亲人的事情。首
句写西去途中,东望故园,山高路远,诗人愁肠百结,不禁汩汩地流下了思
乡之泪。“东望”,表现出对故乡的怀念,“不干”,说明悲伤之极,具有
夸张意味。这两句是后两句的张本。三、四句的“捎信”就是在这种激情下
产生的。然而与京使是在马上相逢,行程匆匆,想写封平安家信是不能提笔
的,只有捎句口信,向远在“故园”的亲人,报声“平安”,以慰藉诗人的
耿耿情怀。这首诗顺理成章,不加藻饰,并善于将旅途偶遇的平常事情,进
行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情深意挚,感人至深。

张  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做过盐
铁判官,代宗时入朝为内侍,后任检校祠部员外郎。
[简注]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②“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
渔人的灯火。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④“夜
半钟声”,当时寺庙里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导读]这首诗写的是夜泊枫桥时的景象与感受。首句写的是露天夜景。
“月落”、“乌啼”,分别写所见所闻。“霜满天”,则是写感受,这句诗
的意思是:灰蒙蒙的夜色载着砭人肌骨的寒气向夜泊的小舟逼来。接句写“江
枫渔火”,前者的景象是模糊的,后者的景象是明灭的,一近一远,一明一
暗,这种错暗迷蒙而又孤寂清冷的氛围,自然撩动羁旅的愁思。“对愁眠”,
正好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三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以闹衬静,是实
写;寒山寺的景象在月落的夜晚是看不见的,因闻其声而知其有寺,是虚写。
虚实结合,使诗的意境得到深化。全诗在写景方面“月落”、“乌啼”与“夜
半”、“钟声”相呼应。在设色方面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的
暗影交织一起,又用“渔火”加以烘托,使诗的构景匀称,设色和谐,耐人
品味。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今陕西西安人,少时狂放不羁,中唐以
来曾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
[简注]“滁州”,唐州名,治所在今安徽滁县。②“涧”,两山夹水为
涧。“西涧”,指城西滁水。③“独怜”,独自喜爱。④“春潮”,二三月

间河水盛涨,称为春潮。俗称桃花汛。
[导读]这是一首描绘滁州西涧风景的著名山水诗。起句写诗人“独怜”
涧边自甘冷落的“幽草”。次句以“黄鹂”悦耳的鸣声作为陪衬,一静一闹,
形象鲜明。诗人不慕荣利,恬淡自处的思想性格,跃然纸上。第三句,写“春
潮”加上入夜的暴雨,水势更猛。“急”字状出了滚滚滔滔,一泻千里的势
态。结句写郊野的渡口,行人稀少,水急舟横,寄托了诗人寂寞的情怀。这
首小诗如果仅从景物描绘着眼,抛开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它描绘涧边幽草,
深树黄鹂的浓丽春色的同时,又极力渲染了春潮急雨的壮美景观,显示了大
自然的勃勃生机。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确是一幅生意盎然的风景画。

卢  纶

塞下曲(其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十
才子”之一。屡举进士不第。曾在河中充任元帅府判官。官终检校户部郎中。
以景物描写和边塞诗见长。
[简注]①“单于”,古匈奴的首领。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②“轻
骑”,轻装迅疾的骑兵。
[导读]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小诗。一、二句写敌军乘着月黑的
掩护遁逃的情景。“月黑”,直言天宇一片漆黑;“高”说明单于遁逃时惊
起宿雁高飞,可见敌军已经全线溃败。“遁逃”,形容敌军狼狈的情态;然
而,由于“宿雁”的高飞,敌人的形迹终于被察觉。三、四句便着力写将军
带领轻骑冒雪进击敌人的行动。这里只写了准备进击的场面,以烘托出战士
们高昂的斗志和勇武的雄姿。然而战斗是艰苦的。“大雪满弓刀”这一典型
景物,就是这种追击环境的生动写照。这首诗表现出了将军的刚毅果断和战
士们的英勇顽强。字里行间,充满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孟 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
少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五十岁始中进士,只做过小官。其诗多不平鸣。
[简注]①作者自注:“迎母源上作”。这时孟郊五十岁,在溧阳(今江
苏溧阳)县尉任上。②“寸草心”,小草嫩心,双关。③“三春晖”,春天
的阳光,喻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春季有三个月,故称三春。
[导读]这是一首母亲的颂歌。这首诗的前四句,“手中线”、“身上衣”,
是两件极普通的事。“密密”,是动作,“意恐”,是心理状态。作者通过

这些描写,构成一个“缝补衣服”的场面。这个场面既有空间的转换,又有
时间的推移,母子间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用“谁言”提起反问语气,意谓
对于像“三春”阳光般温暖博大的母爱,仅以“寸草”之心,是无从报答万
一的。这首诗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而表现的却是母亲对儿子
的淳厚真挚而又深沉的内心情感。语言清新流畅,格调淳朴素淡,然而诗意
浓郁,感人至深。

韩  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今河南境)人,贞元进
士。宪宗时,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因上表谏阻迎佛骨,贬为
潮州刺史。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
[简注]①“左迁”,谪贬。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迎佛骨入
宫供奉。韩愈时为刑部侍郎,上表极言其弊,被贬潮州刺史。②“封”,指
《论佛骨表》。③“潮阳”,今广东潮阳。④“肯”,岂肯。⑤“秦岭”,
终南山。⑥“瘴江边”,指潮州。当时岭南一带多瘴气。
[导读]这是韩愈左迁潮州途中行至蓝田县时,写给远道赶来送行的侄孙
韩湘的一首诗。首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
“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第二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遭
贬的愤怨。“肯将衰朽惜残年”,则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
格。五、六句,“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
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
依恋。最后一联,点出“示”字,是对侄孙“收骨瘴江”的后事嘱托,全诗
言辞凄惋,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白居易(二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今陕西渭南人。贞元进士。
青年时期,家境贫寒,长期过着流浪生活,因得以了解人民疾苦。曾任翰林
学士等官,后贬江州司马。终官刑部尚书。
[简注]①“离离”,纷披繁茂的样子。②“侵”,吞没。③“王孙”,
这里指游子。④“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导读]这是白居易少年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首联,就点明了题意“古
原草”。“离离”,状草的茂盛。“一岁一枯荣”,先说“枯”,后说“荣”,
点明是春草。“一”字迭用,透出生生不已的意味。次联是首联的生发。“烧
不尽”、“吹又生”,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奋进精
神。这两句是写草,五、六句则是过渡句,也有双关意思。既写了“草”,
又点明了“送别”。“远芳”、“晴翠”,前者状蔓延,后者状色彩。“侵
古道”、“接荒城”,即渲染了春草欣欣向荣的景象,又寄寓了离别的情意。
诗的末联是说看见这古原上的萋萋芳草,更增强了送别的愁绪。这是对惜别
意思的补足。全诗韵味醇厚,格调清新,通过对古原草的赞颂,反映了少年
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简注]①“残阳”,夕阳,这里指天边的晚霞。②“铺”,作动词,铺
展。③“瑟瑟”,一种碧色宝石名称。这里作形容词用。④“可怜”,可爱。
⑤“真珠”,即珍珠。
[导读]这首诗约写于长庆二年,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途中。第一联首句
写红霞映照在江面上的壮丽景色。“铺”字用得形象。因为霞光贴近地平,
很像铺展开来一样。次句承上写霞光照在江面上,“半江”是碧绿色,另“半
江”是橙红色。这种瞬息变化的江面景色,色彩鲜丽,令人沉醉。三、四句
摄取这种景色消失后的又一个迷人镜头,草上挂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