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萨城位于意大利西海岸,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一
段灿烂辉煌的时期。其中的斜塔被公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楼。1173 年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博
纳诺·皮萨诺开始建造。可是在动工五六年后,他发现建好的三层塔身开始
倾斜,不得不把工程停了下来。90 年后另一个建筑师焦旺尼·迪·西蒙内恢
复建塔。他试图将倾斜的塔身调直,但未获成功。后因西蒙内死于战争,斜
塔的建造再度延搁。直到 1350 年,斜塔才由另一个著名建筑师托马索·皮萨
诺最后完成,但并未完全调直。
比萨斜塔是 8 层圆柱形建筑,高 54.4 米,从下而上,外围 8 重拱形券门,
由底层 15 根圆柱构成,中间六层各 31 根圆柱,顶层 12 根圆柱,构成 213
个拱形券门。塔身全部用大理石建成,重达 1.42 万吨。斜塔的造型既古拙又
秀巧,是罗马式建筑的典范。根据科学家的勘察,斜塔的倾斜是由于当地地
层是由淤泥冲积而成,土质松软,而平均每平方米要承重 50.7 吨,所以造成
地基塌陷。斜塔建成之时,塔顶中心点即偏离垂直中心线 2.1 米。60 多年来,
塔身始终缓慢地向外倾斜,每年平均向南倾斜 1 毫米。现在斜塔向直的斜度
为 5.3 度,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达 4.4 米。从外表看,塔的倾斜非常
明显,真有一种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斜而不倾”的奇
特现象,使比萨斜塔遐迩闻名,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使比萨斜塔声名卓著的另一原因,是传说 1590 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
家枷利略在斜塔上做了有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
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不同的理论。
比萨斜塔至今仍在不断倾斜,为此许多人都为它担忧。有关专家也曾利
用技术加固塔基,但收效并不显著。看来斜塔还要“斜”下去,继续保持它
那神奇的魅力。
举世称奇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东 30 多公里的骊山北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涵最
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陵园东部陆续探明,在三个俑坑中共埋藏陶质兵马俑
约 8000 余件。随后又在陵西发掘出两乘相当于真车真马 1/2 大的彩绘铜车
马,每乘由 2400 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专家认为,其结构之复杂,技术之精
湛,是以往出土的任何铜器无法比拟的。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陵园内迄今发现
三处、90 座陪葬墓。《秦始皇陵园出土文物展》中,有一具耳后插着铜箭头
的尸骨引人注目,它是在陵东上焦村出土的。在这里已发掘的八座陪葬墓中,
有 5 男 2 女,年龄在二三十岁左右,他们的尸骨都被肢解成好多段,散乱摆
放,有些甚至置于棺外;有的头上中箭,说明被射死;有的上下腭骨错动,
显示被勒死的迹象。根据死者的年龄,以及他们都有棺椁和丰盛的陪葬品(包
括两颗刻有姓名的铜印)判断,死者应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他们是被秦
二世胡亥杀死,草率入葬于此的,从而提供了 2100 多年前秦末宫廷政治斗争
的历史见证。
展室中陈列了陵西赵背户村修陵人墓中出土的一批文物,从已清理的 32
座来看,葬者基本上是男性青年,没有棺椁和随葬品,绝大部分蜷屈着肢体,
有的呈挣扎状,有的受过伤。墓地出土的残瓦中有 18 件刻有文字。这些瓦文
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些墓志铭,对研究中国文字的发展颇有价值。
陵园中还发现两处马厩坑,埋的全是真马,且多系活埋。有的坑内发现
了马草、谷子和农具,有的坑里有高约 0.7 米、呈跪坐姿态的陶俑,还有高
达 1.9 米的大陶俑。从他们的冠带服饰看,前者是饲养员,后者是养马官员。
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秦宫廷养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碑的来历
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
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那
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
尔后,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周围树立石桩——碑,并凿上孔,用
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也不带有纪念的意义,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
具。
随着时间的流逝,立于墓旁的石碑有些未拔掉,并被人在上面镌刻上纪
念或说明文字,为死者歌功颂德,于是出现了“树碑立传”的作用,也引导
出今天的墓碑。
碑在秦代称为刻石,到汉代才称为碑。以后碑被广泛借用,纪念碑、墨
迹碑、地界碑、里程碑,应有尽有,成为人类历史的各种标志。
我国十大“三绝碑”
所谓“三绝碑”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大多数为碑文、书法、刻工均精
妙绝伦,又能汇于一碑者;其二为文章、书法与文章所述之人的德政功绩杰
出者又能汇于一碑的;其三为文章、书法及镌刻之石奇特。但不管哪种情况
都离不开文章、书法的精绝为其基础才能称得上是“三绝碑”。现将全国十
大著名的“三绝碑”介绍如下:
1.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公园的白鹿洞石壁上,刻有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
词。这是一个天然的悬崖石壁,高 52 厘米,宽 46 厘米,11 行,每行 8 字,
行书。当年秦观被削职到郴州后,于北宋绍圣四年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
一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
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
流下潇湘去。”多愁善感的诗人的词中倾吐了他被削职后的凄苦失望的心情。
苏轼极爱此词,为之写了跋。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观的词
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碑文艺术手法极高,感染力也很强。到南宋咸淳二年,
由郴州太守宋恭翻刻在崖壁上,世称“三绝碑”。
2.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其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右侧。
唐元和四年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唐著名书法家柳公
权之兄)书,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世称“三绝碑”。
按此三绝之称有二说:其一说是明弘治十年四川巡抚华荣于碑上题跋云:“人
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而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宇不朽也。”
这是赞美诸葛亮功绩和裴柳之字并称“三绝”。其二是清道光九年华阳举人
潘明彤认为文章、书法、刻技均极精美,因之称“三绝”。后人合二为一,
又产生“四绝”之说。
3.湖南省零陵县永州镇的柳子庙内的《苏轼荔子碑》,共 4 块,每块高
240 厘米,宽 132 厘米,厚 21 厘米,长方形,平额无座。原碑为唐朝韩愈撰
文,宋苏轼书写的《罗池庙享神诗碑》,与河东柳宗元之德政,世称为“三
绝碑”。因其诗开头有“荔子丹兮蕉黄”之句,因之又称为“荔子碑’”。
原碑宋代刻于广西柳州罗池庙,明代刘克勤摹刻于零陵永州镇愚溪庙,现存
于柳子庙内之碑为清顺治年间永州知府魏绍芳所重刻。
4.山东《潍坊新修城隍庙碑》。此碑碑文为清乾隆十七年潍县知事郑板
桥撰并书,碑文思想性很强,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堪称一绝;其书法为
郑板桥极为少见的正书杰作,称一绝;丹书石上,由其高足弟子司徒文膏镌
刻,不失笔意,与真迹不着毫厘,又称一绝,所以世称“三绝碑”。
5.《万安桥记》大字碑,在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桥南的蔡襄祠内。蔡襄字
君谟,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两度出知泉州,建洛阳桥,卒谥“忠惠”。
祠历代均曾修建,现存系清代重建,面三间,深三进。蔡襄是宋代著名四大
书法家之一,他自撰并书的《万安桥记》大字石碑,是其杰作。碑刻文字精
炼,书法遒劲,刻工精致,世称“三绝碑”。碑立于祠中,分别刻在两块石
头上,一为原刻,一为解放后摹刻。
6.《上尊号与受禅碑》,在河南省临颖县繁城。刻于三国魏黄初元年。
八分隶书,高碑方正。碑文记载东汉建康元年十月魏公卿将军劝进及汉献帝
禅位于魏王的历史事件。此碑传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世称“三绝
碑”。
7.《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在湖南祁阳县城南浯溪。唐元结号次山,
曾寓于此,将所撰《大唐中兴颂》请大书法家颜真卿楷书、摩刻于江畔数十
丈峻峭之石壁上。碑面 320 厘米见方,直行自右至左书写,共 21 行,每行
20 字,述安史之乱,玄宗逃蜀,肃宗即位,收复长安、洛阳之事。颜字为历
代书法家所推崇,名闻中外,唐以后历代文人无不为之倾倒,可谓“丰碑读
一地,百拜不能休”。相传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曾几次来浯溪学颜字,并写
诗赞道:“春风吹船过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
鬓成丝。”清何绍基诗曰:“为舟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近年访
华归去的日本人山田三川子也说:“看了颜真卿写的碑,我就是死了也不会
忘记!”因文章、书法、摩崖之石都非常绝妙,世称“摩崖三绝碑”。
8.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开善寺题写的《宝志公象赞诗碑》,由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写字,唐朝画圣吴道子作画,刻在石碑上,其诗、书、画均为名家之
作,故称为“三绝碑”。
9.《李晟墓碑》,碑在陕西省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唐末朱池作乱,
唐将李晟自定州率兵驰援,大军驻扎今东渭桥畔,经激战后收复京城,迎回
了唐德宗,因功被封为西平郡王兼中书令,死后葬在当日驻军的地方,即今
之墓冢所在地。墓前有石碑,为唐宰相裴度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名
匠刻字,世称之为“三绝碑”。明代迁碑于墓西北约 200 米处,迄今完整无
损。
10.《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在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内。北宋元
佑六年,苏轼知颖州时,应开封刘季孙之请,以真行草兼用字体写成《醉翁
亭记》长卷,卷末有赵孟睢⑺喂恪⑸蛑堋⑽饪怼⒏吖暗热说陌衔苍扌稹C�
隆庆五年勒石,立于鄢陵县刘氏家祠内。原件墨迹不知去向。清康熙三十一
年,高拱的侄曾孙高有闻因原刻磨损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于新
郑县高氏祠堂。刻石手法精巧,较之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石刻于 1959
年移置于郑州市博物馆建立长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 18 块,每块长约 60
厘米,宽约 40 厘米;此碑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撰文、苏轼书写,刻石手法极
为精巧,称之为“三绝碑”当之无愧。
话说无字碑
我国自秦汉有墓碑以来,碑与文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人都希望自己
死后能为自己树碑立传,特别是帝王将相更是如此,几乎已成惯例。但在漫
长的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偏偏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