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说,人有骨肉之情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不能看透骨肉之情的根源和本质,一
味地痛苦,就会违背自然的道理。众人听后,都感到豁然旷达。
/* 14 */第一部分无为而治
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碌碌无为”的意思。
“无为”是老子提出的政治思想,主要是针对政治上的“有为”而言的。在
他看来,“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
令滋彰,盗贼多有”,也就是说,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
贼越增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
越是难以管理。
老子对“有为”政治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说道,大路很平坦,君主却喜欢
走斜径。朝政腐败了,弄得农田也全都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统治者还穿着锦绣
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厌了精美的饮食,搜刮更多的财货。老子指责这样
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从客观上来讲,这些是对春秋时期社会场景的确切描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子提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的是,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顺其自然,这样做,统治
才能得到巩固。
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提出是有其理论根据的。在老子看来,虚无的东西
才是最有用的东西。道本身就是空虚而看不见的,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例如车
轮,如果没有中间的圆洞,就不能转动了。我们用的茶杯、瓷碗等器皿,如果没
有空的地方,就不能装东西。门户如果没有空处,就不能出入。房屋如果没有空
处,也不能住人。因此,老子说,无和空才是有用的。我们对待事情,无为正是
有所作为。如果人人按照无为的准则去过日子,去做人,国家按照无为的准则去
治理,这样一切事情都会很顺利。
/* 15 */第一部分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
《老子》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这个思想,为后来人们
所熟悉。这段话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
说,国家要尽量小,人民百姓也要尽量少,即使有了器具、车船、武器,人们也
不去使用它们。甚至连文字也不要。必须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使人民
有吃有穿,能够安居乐俗,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
相互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
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老子对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某些批
评和揭露,他指出,所以要讲仁义忠孝那一套,都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
国家混乱。因此,他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
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在此基础之上,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发展观。他认为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
段,即“道”、“德”、“仁”、“义”、“礼”。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阶段是
“道”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
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每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离“无为”越远,
美的善的东西越少,丑的恶的东西越多,因而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远。
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人
民迫切要求安静修养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 16 */第一部分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情况,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方面的成与败、
存与亡、新与旧、福与祸等对立物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
证规律。老子的这个思想是辩证法的一个体现,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在纷繁复杂的
世界中、在众多的烦恼中找到心灵慰藉的方式。
老子说过的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
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一
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
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
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塞翁失马”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一位住在边塞的老人丢了一匹马,同村
的人知道了,都来安慰他,劝他别发愁,保重自己的身体。这位老人非常感谢大
家的关心,他说:“我没有发愁,丢马也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呢!”过了
几个月,这匹马又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同村的人知道后,都来向老人表
示祝贺,老人说:“我的马是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可这不一定是好事啊!”
不久,他的儿子骑着这匹马,把腿摔坏了。乡亲们又来安慰他,他说:“没什么,
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呢!”不久,边塞发生战争,村子里的青壮年都被征入伍,到
前线去打仗,很多人都死在战场上。老人的儿子因为摔坏了腿不能当兵打仗,因
而保全了性命。
《老子》一书中,许多地方都深刻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
说,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出现,
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相互对立而有了顺序。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
地看到,事物两方面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事物才会
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而,在吸取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的生存智慧的同时,要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纯粹以“无为”而等待良好结果的发生。
/* 17 */第一部分秦佚悼老子
据传老聃长寿,活了160 余岁。他去世的时候,邻里朋友都来吊唁。老人哭
他,就像是哭自己的儿子一样;少年人哭他,就好像哭自己的父亲一样。他们都
非常怀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因此大家
都悲不自胜。
这个时候,老聃的好友秦佚前来吊唁,他走到老子的灵前,不跪也不拜,只
是拱手致意,然后哭了三声就停止了。等到他要转身回去的时候,邻人拦住他问
道:“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吗?”秦佚答到:“当然是啊。”邻人就说:“既然
是老子的好友,竟然如此薄情少礼,这样做可以吗?”秦佚说:“有什么不可以
的呢?”邻人听后,都很气愤,随之大声责问他道:“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薄情呢?”
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
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
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
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
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
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
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
故不悲。”大意就是说,老子曾经说过,不要为生高兴,也不要为死悲哀,今天
老子去世了,是合乎自然的道理的,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如果我们都能够顺应时
世,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悲哀和高兴的事情了。我作为老子的朋友,能够化悲为
理,所以不那么悲哀。
邻人听完他的话后,好像都有点领悟了,于是又问道:“既然你不悲哀,为
什么又要哭三声呢?”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并不是因为悲哀,是在与老聃
辞别呢。一号,是说他的出生合乎自然之理;二号是说他的死也是合乎自然之理
;三号是说他所传授的自然无为的道理也是合乎自然之理。老聃一举一动,一言
一行都合乎自然的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邻居和朋友听完以后,都说
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故推举他为主葬之人。葬老子的时候,秦佚写了悼文:
“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 18 */第一部分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后来很多人仍然用这个词语表
征思想的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年—前221 年),
这个时候中国学术高度发展,各种学说纷纷出现。
所谓“家”,是指一种学说或是一个学术派别;所谓“百家争鸣”,是说诸
学派各抒己见、相互辩驳。
据记载,至汉代(公元前206 年—公元220 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
学术观点的有189 家。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门别类,归为10家,即儒家、道家、
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在这10家之中,杂
家、农家、小说家所讨论的问题很少涉及哲学。在这10家之外,对《周易》的研
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对军事和兵法的研究当时也
已形成了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学说,可以称为兵家。
儒家,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派学说。此派提出了“仁”、“义”、
“礼”、“智”、“信”五大行为规范,并要求人们将其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比如,治理社会讲究体恤百姓,两国相争讲究先礼后兵,人际关系讲
究敬老爱幼,为人处世讲究修身养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道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因为它推崇老子提出的道,
主张一切行为都遵循于道,所以人们称其为道家。道家讲究顺从自然,主张为人
处世顺从时势、遵循物理,要像解牛高手一样,游刃于牛体的空隙之间,让牛体
自然解开。主要代表人物有庄子、列子等。
易家,是借助于老子宇宙学说、孔子人伦学说从《周易》中引申出来的一派
学说。这一派别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以阴阳变化解说世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主
要代表人物是《易传》的诸位不知名作者。
名家,是注重辩论技巧,探讨名称与概念之间、名称与实物之间关系的一个
派别,又称为“名辩学派”。这一学派讨论的问题很多,如“白马非马”等。有
些观点看上去极为荒唐,但却揭示着某种真理,反映着一种思维逻辑,对人类的
思维训练很有益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等。
法家,是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