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如此的天意实际上就是墨子自己的意志,所以他说他有天志就如同“轮
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一样,他要以此“规矩”为标准来衡量天下的社会政治
主张,结果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是最佳的选择。从而,“顺天意者,兼相爱,交
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上》)。即便是
天子,他也要受天的警诫和约束。天子为善,天会给予相应的奖赏;天子为恶,
天则会给予相应的惩罚。天的意志成为了人间最公正的裁判者和实际的威慑手段,
以此来推动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的施行。

    除了天志的手段外,鬼神也成为了墨子的助手。他认为,鬼神是天或上帝的
辅佐,是最为明鉴的,吏治官府之不洁,君王枉杀无辜,鬼神都无所不知,所以
统治者行事必须要谨慎小心,不然便会受到鬼神的惩罚。

    墨子利用“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来推行他的说教,一方面是利用了当时人
们的迷信心理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倡导的“强力”其
实并不强,不得不到天国去寻找补救的力量,幻想有圣明的上天、鬼神来解决人
间“别相恶、交相贼”的严酷现实。这也就造成了他既主张非命,又提倡天志和
明鬼的一个奇特的矛盾体系。

    /* 97 */第二部分青蛙与公鸡的辩证法

    墨子在教学上曾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做到“深其深,
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因此,他提倡学生质疑问难,
自己总是幽默地运用浅显的比喻加以解答,使学生心领神会。

    有很多关于墨子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这一教学特色。有一个“蛙噪”与
“鸡鸣”的故事。有一次,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
处?”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么好处!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
日整夜地叫着叫着,弄得舌干口燥,却从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
雄鸡,只在天亮时啼两三次,大家知道鸡啼要天亮,都很留意。所以,说话要说
得有用处。”

    还有一个“灭火”与“引火”的故事。有一次,巫马子问墨子说:“你主张
‘兼爱’,世上的人也不曾得到你什么好处;我不讲‘兼爱’,世上的人也不曾
受到我什么害处。你们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事实上没有发生一点效果。这样,也
不见得你好在哪里,我又不好在哪里。”

    墨子说:“比如有幢房子被烧了,某甲打算取水去救火;某乙却打算拿些引
火的东西去帮助火势燃烧。他们俩人的想法,虽然还在头脑里,还没有做出来,
可是你倒说说看,这两个人哪个对,哪个不对?”

    巫马子道:“当然是甲对,乙不对啊!”

    墨子道:“我们的事,和这甲、乙两人有什么两样呢?”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墨子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熟人,他见墨子面色憔悴,
颜容失色,筋疲力尽的样子,就劝墨子说:现在天下的人都不肯行义,你又何苦
独自去奋斗呢?墨子铿锵有力地答道:比如某人有10个儿子,只有一个愿意在田
里耕作,其余9 人则闲着不肯干活。那么,这个做事的儿子就不得不加倍努力,
否则大家都会挨饿。现在,天下行“义”的人这么的少,你就应该劝我更努力于
推行“义”才对,何故反来劝阻我呢?这些话充分表现了墨子为了实现其人生抱
负所立下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 98 */第二部分尚贤与尚同

    尚贤、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这是
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
中的贤良之士参与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

    他认为,即使是一般农民和工匠,只要具有一定的才能,就应该选举他。给
他以高位和高俸禄,让他去做事,并给予他一定的权限。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
为政之本。一个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
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
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也就是说,尚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根本。
如果不知道尚贤的重要性,就会国家混乱,政权岌岌可危。

    在他看来,贤良之士是有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
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就是德行忠厚,
道术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

    可以说,墨家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跟儒家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用人原
则是相对立的。墨家主张建立的是平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利万民的;儒家则主
张维护世袭贵族的政治制度,反对平民民主制度。墨家提出的平民民主的政治主
张,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墨子的用人之道是与何谓人的根本观点相一致的。在他
看来,不论是天子还是贱人,不同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必须从事耕织和听政
才能生活和生存。这里既触及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劳动实践活动,又十分清楚
地表明:全社会的人尽管从事的活动类项不同,但都必须各从其事,各尽其责。
为此必须实行“尚同”,即求得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舆论一致的举措。

    墨子强调尚同必须以尚贤为基础,尚贤是实行尚同的基本前提。他认为,只
有贤良之士才能实现“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即以“天志”来统一全社会
的思想舆论。他所说的“天志”不是儒家提倡的神秘的天志,而是反映或代表下
层劳动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意志的外化,“天志”的根本含义就是“爱利百姓”。
由此可见,尚同和尚贤是不能分离的,尚同虽然要以尚贤为基础和前提,但尚贤
需要以尚同来相辅,二者是墨子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 99 */第二部分怀才不遇的韩非子

    韩非本是韩国人,著作却流传到了秦国。在秦始皇还是秦国国君时,他不知
道韩非这位思想家,只是在读了韩非的一些篇章后赞叹说:“写得好啊!我要是
有机会见到文章的作者,一定与他携手同游,自己死了也不感到这一生有什么遗
憾!”宰相李斯插话说:“这是韩非的著作。”

    后来,秦王派兵攻打韩国,韩国派韩非到秦国去当使者,秦始皇喜不胜喜。
秦王和韩非见面后,谈得很融洽,很想重用他。这时秦王左右的大臣都有点不服
气,特别是李斯对韩非更加嫉视。因为他知道韩非很有才干,学问又高,万一秦
王重用了他,至少自己的宰相做不成了。李斯就暗中联合其他大臣在秦王面前说
韩非的坏话。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他终究是心向韩国的。秦国和韩国是敌对的
国家,若重用了他,韩非会为韩国打算,不会真心为秦国的。如果放走他,让他
到别国去,万一被人重用,和秦国捣起乱来,也是个麻烦。不如找个借口把他杀
了。秦王就把韩非关进监狱,还在考虑:用他,放他,还是杀他。李斯又使人威
吓韩非,韩非被迫在狱中自杀了。秦王考虑了很久,觉得韩非毕竟是个人才,最
后下命令释放他出狱,还是想重用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来不及了。

    对此,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写道:“我独独为韩非而悲痛,他的《说难》写得
那么好,可惜自己没有摆脱杀身之祸。”

    韩非是战国(公元前475 年—公元前221 年)后半期韩国的一个没落贵族,
幼时跟当时的大学者荀子读过书。他有些口吃(结巴),不大能讲话,但是能写
文章。他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楚,分析深刻,有说服力。

    韩非约生于公元前289 年,他的年龄和李斯差不多。他死于公元前233 年,
活了50多岁。

    韩非年轻时曾上书韩王,要求变法,意在富国强兵。韩国是个小国,是秦王
首先要并吞的对象。在往昔的战争中,韩国多次失败,总是丧师失地,面临着亡
国的危险。韩非立志救亡图存,有一片改革之心。一位前辈曾经警告韩非说:搞
改革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危于身而殆于躯”,还是算了吧,吴起和商鞅都因
实行改革遭到了杀身之祸。韩非不计个人安危,说他之所以要“立法术,设度数”,
“废先生之教”,目的是为了“利民萌,便众庶”。韩王最终不采纳韩非的意见,
使他十分失望。

    从此,他专心著书,研究法家理论,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经后人
编在一处,称为《韩非子》。古人经常用人名当书名,像墨子的著作叫《墨子》,
孟子的著作叫《孟子》,荀子、庄子、老子也都是这样的。韩非的著作在当时各
国都有流传的抄本,在秦国也有过广泛的影响。

    /* 100 */ 第二部分法、术、势

    早在韩非以前,已经有许多社会改革家提出改革奴隶制度,实行封建制度,
统一全国的要求。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办法。有些人认为要取消世袭旧贵族,改为
封建制,国君要有三件法宝———法、术、势。韩非继承了这种说法,并且有了
发展。

    法是由国君颁布的法令条文,要求全国人人知道,共同遵守。这些公开的条
文,定出什么事应当做,做了有赏;什么事不应当做,做了要受罚。这样,全国
人民有了共同的标准,事情就好办,国君只要用赏罚,就可以支配全国人民了。
这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般的办法。当然,这种法,不是约束国君的。
法是按照国君的意志,为镇压人民的反抗而制定的。有了法,比如说,国君制定
了作战中杀死敌人的有赏、败了逃回的受罚,那么国君只要用这件法宝,就能驱
使人民为他拼命打仗了。

    什么是术?术是国君为了支配他的大臣,运用种种手段,使大臣猜不透他的
意图,就不敢捣鬼。术是只有国君自己知道,不能公开暴露的。比如,国君不暴
露他的喜怒、好恶,大臣猜不透他心里在想什么,就只好陪着小心,谨谨慎慎地
听国君的差遣。因为统治阶级为了争夺利益,经常钩心斗角,他们中间矛盾很多。
国君防备大臣篡夺他的地位,大臣也要设法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是甘心情愿地
为国君做事。所以韩非从国君的利益出发,叫国君对大臣随时警惕,必须用术。

    势是权位、势力。韩非认为推行法令,使用权术,没有势力是不行的。他曾
说,孔子被认为圣人,可是孔子一辈子只有七十个学生追随他。和孔子同时,统
治鲁国的鲁哀公不过是个平常的国君,可是他掌握着鲁国的政权,有权有势,所
以连孔子那样的圣人也只好听从他的支配。他还说,即使尧、舜那样的国君,如
果失去国君的地位,没有国君的权势,天下人谁肯听他的?恐怕连三个人也管不
了,更不必说管理天下了。

    因此,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君必不可少的三件法宝。
这三件法宝,运用起来要有机地结合。有法无术,难免大臣捣乱;有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