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行动是否是正确的。有的学者否定这样的行为,他们说:帽子即使破了,也
应该戴在头上;鞋子即使新的,也只能穿在脚下。也就是说,君主是帽子,臣子
是鞋子,再坏的君主也不能推翻。这个争论就是对君主的忠诚问题,孔子把忠诚
和孝道联系在一起,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观点。

    孔子曾经说过,臣子侍奉君主要忠诚,君主要按照礼制对待臣子,不可对臣
子随意侮辱和杀戮。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思想说:君主把臣子当做手足,臣子就
把君主当做心脏;君主把臣子当做狗马,臣子就把君主当做不相干的路人;君主
把臣子像尘土一样践踏,臣子就把君主当做强盗和仇敌。孟子甚至认为,如果君
主作恶,臣子就可以把他推翻。所以,孟子赞扬商朝第一个君主商汤,赞扬亲自
推翻了商朝的周武王,说,他们推翻了作恶的君主,是顺从天意,合乎民心。孔
子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对于诸侯国君主相对独立的现实状况。

    忠诚的品质,依儒学理论来说,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天赋的本性;但是实际
上,儒者们非常清楚,这样的品质需要培养。而培养这样品质的最好途径就是从
孝顺父母开始。

    依照孔子的主张,孝道不是说要好好照顾自己父母的生活。孔子说,养个狗,
喂个马,也都要好好照顾它们的生活,所以只是好好照顾父母的生活不能算是孝
顺。孔子认为,孝顺最难得的是和颜悦色,让父母愉快。父母在世时,要按照礼
制的规定侍奉父母;父母去世时,要按照礼制埋葬父母;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
礼制祭祀父母。但是,父母在世时,一家一户过日子,如何按照礼制侍奉父母,
别人也不知道。死后祭祀,也难以充分表现出孝的程度。只有在父母去世时,才
是充分表达孝心的机会。孝心的表达,又主要借助于哭泣的程度,用为父母守丧
期限的长短表现出来。

    为了保护孝道,儒家学者还大力抨击佛教。认为佛教僧侣不生产,不纳税,
又不服劳役,是不忠;不娶妻,不生子,是不孝。因为从孟子开始就指出,不孝
的罪名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儿子。因为没有儿子,就不能按照礼制祭祀
父母,从而使父母的灵魂挨饿。

    因此,在孔子这里,忠和孝在理论上是可以统一的。

    /* 60 */第二部分拈花微笑

    《庄子。田子方》中讲了一个孔子与温伯雪子相见的故事:温伯雪子是当时
有名的得道之士,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想从他那里得到关于道的解说,但温伯雪
子对于求见的人非常冷淡。当孔子与温伯雪子见面时,俩人只是互相打量了几眼,
谁都没有说话就告别了。这令当时在场的人们非常失望,在他们看来,孔子与温
伯雪子都是有道之士,他们俩人相见,一定会谈论关于道的高深见解。孔子的弟
子子路忍不住向孔子询问:“先生早就想见温伯雪子了,可是,您和他相见的时
候,为什么一言不发呢?”孔子回答说:“像温伯雪子这样的人,我只要看一眼,
就知道他是有道之士,哪里还用得着说话呢!”

    禅宗在自述其传道渊源时,则编造出了一个拈花微笑、教外别传的故事:在
一次灵山大会上,大梵天王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一枝金色的波罗花,请佛祖说法,
开导众生。佛祖登上讲坛,却一言不发,只是拈起花来给大家看。满座弟子都不
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大家面面相觑,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了一下。佛祖
看到了迦叶的微笑,知道他已经体悟到了自己的心意,就向大家宣布说:“我有
关于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等的最微妙的法门、最深刻的道理,不能靠
语言文字来表达,是和其他教派所传的不一样的特别的法门,现在我把它传给了
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第一)

    /* 61 */第二部分身体并非私有

    人总是要死的,生离死别是人生最为悲伤之事。当孔子最中意的学生颜渊去
世时,孔子哭得非常悲痛,以为这简直是老天爷要自己的命啊!所以,珍视生命
而善待死亡就成为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死者留给生者的伤痛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面临死亡如何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死亡的事实。孝在
这里便担当起了十分重要的职责。

    以孝著称的曾子在临终之时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自己的生命本来无有,它
是父母所给予的。所以,尽管他已无力支配自己的身体,却仍要弟子帮助“启手
足”,看看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足,在看到它们都完整无损之后,才觉得可以
问心无愧地离去。曾子一生恭行孝道,力求德行完美,其行为举止正如他所引用
的《诗经》的话,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确信自己能以全身
奉还给父母天地之后,他终于可以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此可以免除任
何毁伤祸害了。

    曾子迎接死亡的如释重负的心态,源于他对孔子孝道教育的深刻领悟。全身
而归本身就是孝的要求。《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
之始也。”凡为人父母,莫不以子女身体受损伤残为最为痛心疾首之事,故作为
孝子,他应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能使父母为此而伤心。身体的保全与否,
实际上已成为是否能尽孝的一块试金石,这或许可以说是儒家版的全身保真说。
曾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乐正子春下堂时扭伤了脚,伤愈后几个月不出门,面带忧
色,门人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孔子的教导,那就是:父
母把一个完整的身体交给我,我必须把这完整的身体返还给父母。不能伤身损形,
这才能叫做孝。可作为君子,我没走几步就忘了孝道,所以感到忧愁。”(《礼
记。祭义》)从这段话得出的教益,就是我身并非我私有,它是父母之“遗传”
也。

    国家富强三部曲

    /* 62 */第二部分国家富强三部曲

    人总是要死的,生离死别是人生最为悲伤之事。当孔子最中意的学生颜渊去
世时,孔子哭得非常悲痛,以为这简直是老天爷要自己的命啊!所以,珍视生命
而善待死亡就成为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死者留给生者的伤痛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面临死亡如何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死亡的事实。孝在
这里便担当起了十分重要的职责。

    以孝著称的曾子在临终之时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自己的生命本来无有,它
是父母所给予的。所以,尽管他已无力支配自己的身体,却仍要弟子帮助“启手
足”,看看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足,在看到它们都完整无损之后,才觉得可以
问心无愧地离去。曾子一生恭行孝道,力求德行完美,其行为举止正如他所引用
的《诗经》的话,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确信自己能以全身
奉还给父母天地之后,他终于可以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此可以免除任
何毁伤祸害了。

    曾子迎接死亡的如释重负的心态,源于他对孔子孝道教育的深刻领悟。全身
而归本身就是孝的要求。《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
之始也。”凡为人父母,莫不以子女身体受损伤残为最为痛心疾首之事,故作为
孝子,他应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能使父母为此而伤心。身体的保全与否,
实际上已成为是否能尽孝的一块试金石,这或许可以说是儒家版的全身保真说。
曾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乐正子春下堂时扭伤了脚,伤愈后几个月不出门,面带忧
色,门人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孔子的教导,那就是:父
母把一个完整的身体交给我,我必须把这完整的身体返还给父母。不能伤身损形,
这才能叫做孝。可作为君子,我没走几步就忘了孝道,所以感到忧愁。”(《礼
记。祭义》)从这段话得出的教益,就是我身并非我私有,它是父母之“遗传”
也。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他们一路上看到卫地人口稠密,孔子满心高
兴,感慨地说:“卫国的人口好多啊!”孔子见卫国人口众多,兴奋不已,冉有
问道:“这么多的人口,然后怎么样才好?”冉有给马加了一鞭子。

    孔子脸上的兴奋气仍在飞动,他随口答道:“人口众多,还要让百姓富足。”
孔子瞻望远方。田野里,农夫正在耕地,百灵鸟在蓝天里飞翔着鸣唱着,远处山
影绰约,河影跳动,几片白云悠悠地飘动着。

    冉有也有些被老师高兴的情绪感染了,便又问了一声:“老百姓人口众多,
又挺富庶,富庶了又该如何?”冉有是打破沙锅了。孔子凝思片刻回答:“还要
教化他们。”冉有三问有知,心中豁然开朗,他释然地奋力加了一鞭子,车子飞
快地奔驰着,车辙清晰地延长着,伸向远方,消失在天边。

    仁的教化以富庶的生活为基础,并且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也是仁的基本内容。
“众”、“富”、“教”是孔子为政仁学的三部曲,一条主线是个人利益和社会
国家需要的有机统一。孔子的仁学教化是富于实际的,是生活化的哲学和生命的
智慧。

    /* 63 */第二部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既以某诸侯国作为自己的“父母之邦”,同时
又自认为是以周天子为共主(虽然当时已有名无实)的中国(古称“诸夏”或
“华夏”)的一分子。孔子一生的言行表明,他不仅爱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还
热切希望保卫华夏族免受侵犯并统一已趋于分裂的中国。

    孔子爱鲁国,他在夹谷之会上挫败了齐国侵鲁的阴谋。更值得提到的,是他
对于有功于整个中国和华夏族的管仲,给予极高的评价,一再用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来称颂管仲。

    春秋初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辅助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共同维护周天子
的共主地位,还救援燕、邢、卫等国,抗击北方的戎、狄族对中原华夏族的侵犯。
这些后来被概括为“尊王攘夷”的业绩,依照孔子的说法,起了匡正天下的作用,
使人民一直感受到好处;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将受戎狄奴役,大家会被迫像戎狄
那样披着头发,穿起衣襟向左开的衣服来了。他的话是这样说的:“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没有)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又
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指不用武力来会合诸侯),管仲之力也。如其
仁(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如其仁!”后世的学者指出,作为孔子重要教材的《
春秋》,也贯穿了尊王攘夷的思想。

    孔子向往天下大一统,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现国家统一,是符合
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所谓“攘夷”,当然也有歧视非华夏族的因素,
但主要内容则在于抵御外侮、保卫华夏。这种热切希望统一全国、保卫华夏的爱
国主义精神,是完全值得表彰的。

    /* 64 */第二部分孟母三迁,断织劝学

    “孟母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