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总有这样一种想法:“所谓教育,就是把答案教给学生。”
这种想法存在一个前提,他们认为,就像日语里称呼老师为“先生”一样,“先生”就是在你之前出生的意思,他们把这个世界上迄今为止出现的常识,像用模板印刷一样地教给孩子们,这就是教育。
当然,这也是一个先验性的回答,也存在着一个教课的模式,文部省向教师们下指示,告诉他们教什么和怎么教。
但是我前面也提到过,对于如何在21世纪生存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任何答案。
关于这一点,我比较关注的是北欧,尤其是丹麦的教育政策。
北欧一向以高福利和高税收为社会的发展目标,但也曾一度走入低谷。1992…1994年间,北欧国家因为泡沫经济的崩溃而陷入金融危机。但它们迅速摆脱出来,现在四个国家已全部跻身于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前20个国家之列。
在谈到北欧的复兴时,教育是决不可忽视的一个理由。
“只有教育才是国家的根本”,本着这一信条,北欧各国在教育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而且近几年来投入的程度只升不降。
其特征之一,就是把提高IT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都是从“有答案”这一前提来发展教育的。要抛弃这一先入之见,提出教育不是教而是学,这将是巨大的思维转换。
并且提出,要否定“教”(teach)这一概念。
丹麦的教育政策中贯穿着一种非常明确的哲学,即“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习的权利,但是学校没有教给他们答案的权利”。我也曾见过几位丹麦的教育界人士,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不能把老师称为“teacher”。
“教”的成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问题有答案存在”。但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在教育中就只能否定“教”这个概念了。这样一来,“教的人=老师”这一概念也就不能成立了。
在“学校没有教的权利”的丹麦,当我问“在你们国家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时候,一位教育界人士答道:“是‘学’(learn)。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都是从“有答案”这一前提来发展教育的。要抛弃这一先入之见,提出教育不是教而是学,这将是巨大的思维转换。
日本还没有实现这一转换,也就不能从明治时代以来的教育方向中摆脱出来。现在日本的教育还停留在纠正英语第三人称单数没有加“s”、English的“E”没有大写等问题的阶段上。
向孩子们灌输答案就是教育,这一先入之见仍然在文部科学省和学校老师们的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人口减少,出路何在?
下面我将就出生率的下降、老龄化问题以及日本未来将走向何方提出一些看法。这也是“大胆质疑先入之见”的一种训练。
进入2005年以后,日本出现了自进行人口调查以来第一次男性人口减少的现象。由于出生率下降导致的人口减少型社会终于变成了现实,对此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似乎都一边倒地持悲观态度。比如:
“对付人口减少的特效药是没有的,所以今后日本的国内市场肯定要缩小。如果不提高税率、增加国民负担,日本就没有前途。日本进入了看不到光明的隧道期。”
2005年6月,在政府税制调查会提交报告书时,石弘光会长在招待会上讲了“除了让职员们拼命干,没有别的办法了”的话,由此招致了强烈的反对,这件事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但是真的“没有对付人口减少的特效药”吗?
我的回答却是不然。
有些人脑子里存在着这样的先入之见:“就算今后出生率转为上升,一个人从出生到能够参加经济活动,这中间也要花20多年。”所以他们只有悲观的论调。
第四部分《创意的构想》 从“教”到“学”的转变(2)
而依我看来,特效药是有的。那就是接受移民。
我认为日本应该接受移民,像现在的美国和欧洲的部分国家,就是借此维持国力的。
而日本在一般情况下是强烈排斥移民的。大家都这样想:如果扩大移民数量,搞不好全日本都会像新宿歌舞伎町那样,出现治安状况的恶化。
但如果要我说的话,这不过又是一种先入之见而已。
如果按照现在的出生率推算,在2014年之前,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就将突破人口的25%,“超老龄化社会”就会到来。到那时最难办的当然是老龄人口的福利问题,说得极端一点,在钱这一方面,就像石会长所说的,只要加强国民的负担,总还是过得去的。
问题是人手不够。就算从2006年出生率开始上升,增加了的人口到2014年也根本成不了劳动力。“三个人负担一个老人的时代”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手的问题。这就是我的思考。
“三个人负担一个老人的时代”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手的问题。这就是我的思考。
所以,应该建立稳定的制度,以接受移民来日本。
首先是教育制度。因为出生率的下降,学校也空闲了,老师手头的工作也轻松了,就可以把闲置下来的力量用于移民的教育。
对于在各个国家已经毕业的人,只要他的学校和成绩都还说得过去,本人又没有犯罪经历,就可以积极地欢迎他们来日本,以政府负担费用的形式进行两年的教育。日语是当然要学的,除此之外还要有系统地学习日本的法律和社会规则、文化和礼仪等。只要制定好学习的指导要领,就可以按照要领进行教育,这对日本的教师来说应该是非常擅长的。
对于成绩排在前百分之几以内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发给绿卡,如果认为本人并无不适应的情况存在,可以发给劳动签证。如果犯罪当然遣送回国。这样做一年可移民约100万人。
从今往后,日本每年将有80万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由于政策的滞后,如果不另外接受100万人的移民,日本的劳动人口就无法得到保证。美国包括非法移民在内每年约有200万的移民,从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日本接受100万的移民应该也是妥当的。
通过教育稳妥地向日本引进移民,这种移民政策,正是对付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的特效药。
不管怎样,通过教育稳妥地向日本引进移民,这样的政策是必要的,否则,日本在资金上总可以应付,却最终仍要落到一个悲惨的境地,连照顾老龄人口的人手都找不到。
这种移民政策,正是对付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的特效药。
“国内市场”只在国内吗?
“人口减少了,今后的国内市场肯定要萎缩”,刚才提到的这种看法现在再来看会怎么样呢?人口的减少和国内市场的缩小,这两者之间真的是画等号的关系吗?
“这还不是当然的吗?”如果这样回答,就说明你还是被先入之见蒙蔽了。
对于“国内市场”这个词语,你有没有过于从字面上理解了呢?
我是一个无国界的经济论者。所谓“无国界”,就是不仅仅考虑本国的情况。
我是一个无国界的经济论者。所谓“无国界”,就是不仅仅考虑本国的情况。
“整个亚洲在经济上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可以将亚洲整体作为“第二个国内市场”来考虑。整个亚洲的人口从1995年至2000年以每年平均141%的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还没到人口减少的地步。对于企业来说机会是数不清的。
实际上,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美国曾是我们的“第二个国内市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管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在大学里怎样被歧视,不管在美日汽车战、美国通商法超级301条款等事情上被怎样激烈地反对,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怕压的精神打入美国市场。为了日本经济的飞跃,除了向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美国挑战外别无他法。所以在今天的美国市场上,日本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成功,真正在可称为“第二个国内市场”的市场中取得了成功。
第四部分《创意的构想》 从“教”到“学”的转变(3)
而在今天,日本应该进入的市场,当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中国。
但这不是说要把全中国都作为对象。中国过于庞大,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别很大。现在上海和广州这两个沿海地区的人均GDP已高达5000美元,而除此以外的沿海地区只有3000美元左右。内陆地区则连1000美元都达不到。
比如称为大上海(GreaterShanghai)的地区,指的是上海市以及上海周边江苏省、浙江省的各城市(南京、杭州等),人口达13亿,是为中国的GDP贡献约达20%的大经济圈。因为与日本的人口相近,不妨以此为中心集中开拓市场。
图12围绕出生率下降、老龄化时代的先入之见
在今天,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
那应该在中国发展什么事业呢?其实这一点倒不需要担心,因为在日本流行过的东西,在中国也会流行。我们只要回想一下,日本在从5000美元(人均GDP)经济(1964年)发展到1万美元经济(1979年)期间,曾经畅销过什么,再针对中国市场作策划,就会有相当高的成功概率。
比如教授钢琴、小提琴这样的培训项目。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雅马哈音乐教室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现在的雅马哈在印度尼西亚已获得相当大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又渐渐开展了在上海的业务。上海等大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几乎都要给孩子们买钢琴。(顺便提一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这种特长培训产业的强劲势头就会减弱。也许当财富积累到一定数目的时候,人们就不愿意去受学钢琴的辛苦了,天好的话就想打网球,冬天就想去滑雪,更愿跟着那些更直接的欲望走。)
为考大学开设的预备学校也必定会成功。日本预备学校的生源减少了,但可以考虑中国。
“人口的减少等于市场的缩小”,在被这种先入之见吓倒之前,把中国作为新的市场开发吧。
其次就是巨大的印度市场。如果把它作为国内市场,那日本在今后30年内就将拥有一个持续增长的市场。只要我们的下一代,还有下一代的下一代,都能继承历史上开拓美国市场的那些日本人的激情(我们这一代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精神面貌),那么日本就不会有市场衰退这种事情发生。北欧和瑞士在面临老龄化和国内市场已饱和的情况下,就是这样做赢得了国家的飞跃发展。
第四部分《创意的构想》 国土可以进口吗?
前面提到了“无国界”这一概念,下面我们再进行一次“质疑先入之见”的训练。
现在的日本因为竹岛、钓鱼岛的领土归属问题而与中国、韩国等邻国产生了矛盾。政治的事情暂且不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事件的认识前提——“领土是一个国家不可替代的资源”,看看是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提出质疑。
对于一个无国界的经济论者来说,国境没有任何意义。
通过战争夺取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