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学习。梦想也罢,理想 也罢,让中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中国足球一次赛赢科威特的胜利,就足以让我和我的同学高呼着“中国万岁”在校园彻夜狂 欢!不知今天的大学生怎么看待我们当年的纯真、赤诚和“狂热”。但愿他们能够理解,在那民族复苏的新时期清晨,足球的胜利已经不仅仅是足球的胜利,它寄托 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渴望腾飞于世界的梦想!
那时的我们,对祖国的未来真是充满了自信和希望,我们最爱说的话题是“四个现代化”,最爱唱的歌是 《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正是在这样一种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我也憧憬 着我未来的职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下,在大学毕业前夕,我偶然读到的一本书点燃了我的理想之火。这本书是王蒙的长篇小说《 青春万岁 》。
直到现在,我在外讲学时还常常谈到,我是怀揣着一本《 青春万岁 》走进中学校园踏上讲台的。《 青春万岁 》描绘的是50年代初期北京某女子中学一个班集体的生活。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王蒙19岁时写的这部处女作显然还比较稚嫩,但书中洋溢的青春气息却深深地 感染了我,特别是郑波、杨嫱云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从书中感受到,在我们共和国的清晨,原来有过那么绚丽的霞光那么纯 净的空气!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显得很“傻气”,或者说过于天真烂漫,但他们心里都充满了一种希望,充满了一种喜悦,充满了一种高歌猛进 的豪迈与自豪,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于年轻共和国的坚贞信念!
而这种信念当时的的确确打动了我。
我很 自然地想到了我即将踏上的中学讲台,年轻的心房一下被理想的激情和创造的冲动所鼓胀——我以后是教师,我可以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我们的社会注 入越来越多的新生命,我可以通过教育为我所热爱的国家做我能够做到的一切!我一定要把我带的班也建设成为《 青春万岁 》所描绘的那样的班级!
我非常明确地意识到,我不能把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仅仅视为教书,而应该把我的社会理想倾注在教育之中。
也许有人会笑我当时的天真,但那份纯真,那份庄严,那份责任感,我一直保持到今天。这可能是我日后在教育上能够取得一点成绩的原因之一吧!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禁不住为当年的纯真与庄严而感动!
那年——1982年春天,我离开四川师范大学前去四川乐山一中报到时,我的背包里真的有一本王蒙的《 青春万岁 》。我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我有足够的热情把我的学生都培养成“郑波”和“杨嫱云”。
愧在初为人师
然而,对于一项事业来说,仅仅凭激情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仅仅有爱也是不够的。近年来,许多人都说我特别爱学生,甚至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你这么爱学 生,简直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但他们哪里知道,如果我的教育生涯从大学实习算起,那么恰恰在所谓“爱学生”这一点上,我的教育起点是羞于回忆的,因为大 学毕业前夕我在成都郫县一中实习期间的一件事,令我至今想起来都很惭愧——
一天,我正在批阅学生交来的作文《 人物肖像描写练习 》,刚翻开第一本作文,没看几行就感到不对:这不是在写我吗?“语文实习老师,二十多岁,中等个子,戴着黑边眼镜……”文章虽然病句成堆、错字连篇,但作 者却用上了许多调侃的词句,不伦不类的比喻和夸张,以嘲讽和挖苦的态度,对我进行丑化和侮辱——至少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看作文本封面的名 字:刘江。虽然我还叫不出所有学生的名字,但“刘江”这个名字却非常熟悉。这个男生成绩差不说,行为习惯也很差,上课时常常违反纪律,我批评过他几次。就 在那天上午大家都在作文时,他居然哼起了流行歌!我毫不客气地狠狠批评了他,叫他认真写作文;当时,他很不服气,写作文时还气呼呼的。没想到,他当时正把 对我的仇恨发泄到作文中。
我气愤地把本子一扔。看来这个刘江正是想以作文练习的方式来侮辱我。想让我难堪,哼,你小子还嫩了点儿!我决定把这篇作文在班上公开,让他知道我是谁!于是,在作文评讲课上,我对大家说:“今天,我要念一篇奇文。这篇文章奇在何处呢?同学们听了就明白了。”
“‘他戴着X光做成的镜片……’”我一边念,一边“评讲”,“哎呀,了不起!我原来只知道X光是一种穿透力很强的电磁波,可以用于照相技术、医疗透视等 方面,可是想不到,这种光还可以被制成镜片。妙!想必是作者自己发明的吧。由此可见,作者还是一位业余科学家,他的这一最新科研成果,对人类贡献之大,绝 不会亚于爱因斯坦!”
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这正是我要达到的效果。于是我更加亢奋了,不仅抓住文章的病句进行无情的嘲讽,还把 文中的错字一个一个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们的哄笑声中,我说:“你们笑什么?这些并不是错字,人家是在进行大胆的创新。在短短的文章中,作者便创造出这么 多的新的汉字,为丰富祖国的文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江开始还故作镇静,甚至还附和着大家的笑声皮笑肉不笑地咧咧嘴。慢慢地,他的脸 色越来越难看,后来已经把头低下去了。我得意极了,立刻乘胜追击:“如此美妙的文章,真应该拿去发表,那样既能得稿费,又能出名,可谓名利双收。然而作者 却把它交给我,唉,真遗憾!我现在是身无半文,实在无稿费奉送,深表歉意。不过,利虽然没有,名倒可以让他出出,总要占到一头嘛!因此,让我在这里公布作 者的大名。”我停了一下,朝刘江看去,他简直要哭了,正在用眼光哀求我口下留情。我装做没看见,一字一顿,极为庄严地说道:“这位天才的业余科学家,未来 的爱因斯坦,杰出的文字学家,优秀的杂文家,当代的鲁迅,就是我们高一一班学生刘、江!”
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职业选择了我(2)
教室里再次响起暴风雨般的笑声……
“李老师,真痛快!”“刘江太不像话了!就应该这样收拾他一下!”“平时他总喜欢欺负我们,现在遇到李老师了,太让人开心了!”下课后,许多学生都对我 这样说。学生们的话,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但也有学生说:“看不出来,李老师还有那么大的脾气!其实,李老师没必要和他计较的。”这话却使我心里一 跳:看来,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认为我是对的。
这使我“胜利的喜悦”大打折扣,心里甚至有些隐隐不安。特别自那堂作文评讲课以后,刘江看见我就躲,上课也无精打采,像霜打过的叶子,我感到一种虚脱般的疲惫。
那几天,我常坐在办公室发呆,手里捧着语文书却很久看不完一页。我心里特别难受:你以为你胜利了吗?一个堂堂的语文教师,对付一个小小的中学生,究竟为 什么呢?在大庭广众之下,你以一种自以为巧妙的方式收拾了一个对你“大不敬”的人。可这个人是谁呢?仅仅是一个写文章“丑化”了你的学生,对他,你用得着 这么煞费苦心地调动所有挖苦之语来冷嘲热讽吗?你还算是老师吗?还算是男子汉吗?从实习的第一天起,你就立志要做热爱学生的好老师,然而,对待有缺点的学 生,你不是怀着教师的责任心去帮助他,而是出于个人的狭隘心胸去报复他,这岂不是太自私、太虚伪吗?
一阵阵无情的鞭子抽在我的身上……
指导老师冯老师——他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我至今非常感谢他——显然看出了我的情绪变化,问我有什么心事,我便把“刘江事件”告诉了他。他严肃而真诚地对 我说:“做老师一定要有博大的胸襟,对学生要有宽容心。你一定要主动找刘江谈谈,向他道歉!最好能在全班表示你的歉意!”我感到为难,他说:“向学生认 错,只会赢得学生真正的尊敬。”
刘江不过是在作文中对我不够礼貌,而我却当着全班学生羞辱了他。按说我的确应该在班上向他道歉的,但当时我实在没有那个勇气。真的没有!
不过那个周末下午放学后,我主动找到刘江,向他表示歉意。整个谈心过程中,我一句批评他的话都没有说,只说我因为顾自己的面子而伤了他的面子……最后我 说:“我不是一个好老师,请你原谅!”他开始很惊讶,后来表现出很感动的样子。那天我们谈了很久很久,直到天色渐渐黑下来,他才挂着泪水回家去了。
至今让我想起来惭愧的是,尽管我在实习中犯了这样的错误,可在实习结束离开郫县一中时,纯朴的学生记住我的全是我如何对他们好!我也承认,短短的一个月 实习,无论是上课还是课余和学生一起活动,都非常投入;因此,他们真诚地欢送我,当我坐在了回学校的汽车上时,窗外的学生还在下面久久不愿离开。车终于开 动了,我回望窗外,看到一群学生正跟着汽车跑,一边跑一边哭喊:“李老师再见!”——追逐汽车的学生中竟有刘江的身影!
这个我永远难忘的场 面,让坐在车里的我一路想了很多很多。想得最多的,还不是学生如何挥泪送别我,而是觉得自己不配享受学生这样的送别。学生多么单纯而可爱,老师犯了这么大 的错误,他们却依然尊敬老师;刘江作为一个“差生”,被我那样当众羞辱,可时间一长(其实并不长)他却忘得干干净净,记住老师的全是好!换了我,我做得到 吗?肯定做不到——如果哪个校长当众让我难堪,我可能会记恨他一辈子!然而学生就是这么纯真!
在我的性格里是有喜欢孩子的天性,“喜欢孩子” 和“爱学生”当然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前者更多的纯粹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倾向,和品德没有多大关系;而后者虽然也属于一种情感,但更蕴含有一种教 育者的责任,它与师德直接相关。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敲这二者的区别:“喜欢孩子”可能是凭个人的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爱学生”则 意味着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刘江那样的“差生”,包括善待这类学生的缺点,包括宽容他对教师的“大不敬”!如果这个分析站得住 脚,那么回首“刘江事件”,我实在不敢说我是真正“爱学生”的!但因为有了这样真诚的心灵拷问,这个错误我没有白犯!我提醒自己,做教师,感情是很重要 的,但不能仅仅凭感情,还有责任和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尽管在后来从教的岁月里,我仍然不止一次犯同样的错误——人的自我改造绝不是靠一次教训就能彻底“ 重新做人”,所谓“战胜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伴随一生——毕竟当时我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了。
不管怎样,实习结束时学生追着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