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马上想起房间里的各种摆设,一闭上眼睛,就能具体想起各种东西的位置;这样,便可以大体判断你的视觉记忆发展较好。
有的人习惯于听,对听过的东西记忆很深,这叫做听觉记忆类型。音乐工作者的记忆往往就属于这种类型。众所周知,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眼睛失明后,主要靠听觉记忆进行音乐创作;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里,能把听了一遍的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默记在心,这些都是拥有优异听觉记忆的表现。
要想判断你的记忆是否属于听觉类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留心一下自己是不是对于那些听到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如果你读书时大声朗读要比默诵的记忆效果要好,那就是说你的听觉记忆发展更好些。
另外,还有动觉类型的记忆,即对于动作技能容易记住。体操健将、运动员、拳击手。NBA球员等皆属于这种类型。有时,人们在记忆时喜欢比画动作,哪怕是用手指画空也好,说是这样容易记住。这就是动觉记忆帮助记住了这些资料。
一般来说,很少有属于某种单纯记忆类型的人,大多数属于综合型,或说是混合型。但即使这样,每人的记忆中总有某一类型的记忆占有主导的地位。
因此,要想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记忆,首先就要弄清自己是哪种类型,或是哪种类型占有优势,这样才能针对特质训练,取长补短,弥补缺陷,以使记忆效果发挥得更好。
这些不同的记忆类型不是形诸先天,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个人适应性的差别。正是受这个道理启发,我们为了记忆的需要,可以有目的地使这三种类型的记忆都得到发展,既能看,又能听,还能动手做,这样不仅容易记住,也具备了记忆结构。
运用感观记忆
每个发育健全者的记忆仓库里都有5个“进货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由此产生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用五种感官同外部世界联系接触,形成感觉,通过神经系统,输入大脑,思维活动和知识积累应当是这样开始进行的。记忆仓库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货物,全在这5个“进货员”的努力。
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关系甚大。人如果全部丧失了感受能力,记忆也就无从谈起了。即使仅仅某一感觉器官发生了障碍,也会给记忆带来困难。
感官健全的人,他们感官的敏锐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作家高尔基在那不勒斯城时,有一天和安德烈耶夫、蒲宁坐在一家饭馆里,3人约定:看见一个人走进来,限定在3分钟内对此人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高尔基观察后说:“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的西装,还长着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安德烈耶夫只是胡诌了一通,连西装的颜色也没有看出来。蒲宁从这个人的服装说到他那带小点的领带、不正常的小指指甲,连他身上的一个小瘊子也详细地描绘出来,最后还下结论说:“这是个国际骗子!”他们向饭馆侍者一打听,果然这人来历不明,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的街头,名声很糟。
高尔基等3人的视觉能力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见,人与人之间在各种感觉的发展水平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某种专门感受能力对于记忆某种专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你要学习某种外语,要正确掌握这种外语单词的发音,就需要具有特别发达的听觉能力。我们知道,每一种语言的许多声音之间的差别是极其微妙的,人们的听觉感受能力在语言实践的影响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了英语,只能做书面翻译,而不能口头会话,甚至对地道的英语讲话也听不懂呢?原因往往在于其听觉感受能力差。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要学好某种外语,提高对它的听觉感受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能力是记忆能力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许多人埋怨自己记性不好,却很少有人埋怨自己感官不灵活。实际上记忆力不好的人,多半都是不善于运用感官或感觉迟钝的人,即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他们通过感官所得来的东西,大多是模糊的、笼统的、肤浅的和分散的,在脑中留下的“印痕”很不深刻。而记忆力好的人,大都是感受力很强的。他们耳聪目明,嗅觉灵敏,映入脑中的印象比一般人要清晰、准确、详细、全面得多,这样,记忆自然要好。
专长在于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各种感觉器官,确实能够提高它们的感受能力,使它们变得能干起来。
对各种感官进行训练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各种感觉对于记忆的意义是不同的。据专家估计,在我们记住的东西中,有85%是通过视觉,11%是通过听觉,仅有4%是通过味觉、嗅觉和触觉获得。很显然,训练感官,主要是训练耳目,提高视听能力。所以,只要我们的眼睛明亮起来,耳朵灵敏起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记忆力就会得到相当的发展。
在学习中,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感官了。很多著名的钢琴家都说自己是靠听来学习这门艺术的。他们在演奏时是靠大脑去“听”,这样来记住各种不同的旋律。
只要你开始借助声音来帮助你记忆,你的记忆就已经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了。你将看到听觉在你记忆的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视觉的作用,而不是要取代视觉。
在提高记忆的研究领域中,触觉是与被我们称作“动觉记忆”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动觉记忆是我们最不会遗忘的。你可以去问一个年轻的时候学过游泳或骑自行车的老人。这种技术即使我们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练习过了,但也决不会忘记。
用触觉来提高记忆,可以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来练习,比如说,你开车的时候既要注意看也要注意听,同时你还要操作方向盘,这时你就把触觉和视觉、听觉联系起来了。
把嗅觉与其他感觉器官结合起来加强记忆也是很有效的,因为嗅觉能起到别的感官起不到的作用。闻到食物的香味能立即判断食物已经被煮过了;电线烧焦的气味能告诉我们短路了。但嗅觉的功能不仅仅是这些,一种特殊的香气能够引起许多与此相关的联系。作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可能一直浸在一股香烟的味道当中。
通过你的感官来加强记忆,肯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观察的能力就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记忆也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我们的感官。只依靠一种感官会使记忆十分有限。用你不同的感官去加强你的记忆力,你越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你的记忆就越会形成一个整体,而没有空缺。
根据特长记忆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方法,提高记忆力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在中学期间就感悟到自己的大脑左半球超常发达,所以进入当时还是粗放式教学的大学学习时,为了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果断地去掉了对特长发挥无助的很多课程,集中主要精力去学能发挥己长的那些课程。结果于窄化了的领域中获得了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和精深得多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他在窄化了的物理学领域内拼搏奋进,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成为被世人赞誉的科学巨匠。
如果让擅长记忆数学的陈景润去学记烹调或缝纫衣服,让擅长逻辑记忆的爱因斯坦去记忆非逻辑信息至终生,让善于听觉记忆的罗黑黑和罗马盲诗人荷马去记忆视觉信息……总之,将有特长的人送上迷途——舍弃己长,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不知道择优定向发挥己长的人,不管是多么勤奋、多么认真,也只能算是记忆路上的盲人:
一位患有自闭症并被人视作轻度弱智的青年,对日子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能力。如果拿日历考他,他会“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原来,这个青年六七岁时,这种独特的才能就已经被他的亲人所发现。
这位善于记日子的青年并非弱智,而是一位具有记忆天才的人。遣憾的是,他自六七岁起就错用了这种超常的记忆才能,去记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日子。假设他的亲人在发现他的记忆才能后,让专业部门对他定向培养,让他在自闭的环境中去记忆必须记住的中外高精尖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并找出其间的联系,那么,他很可能已经成为科技界不可多得的精英了。
认识自己是择优定向的先决条件。认识自己的记忆特长越早,越能抓住提高记忆力的先机。不然的话,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所择的“优”很可能是“非优,甚至为“劣”。
脑力无所侧重的情况下取得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检验特长的一个参考依据,如某科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各科,就可定向于某科,并在此领域里作长足的发展,如深造、择业、搞创作发明、灵巧地化解热点等。
在恒定的时间内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忆难度相同、数量相等的两组材料,而后进行记忆效果的感悟,如果发现运用视觉去接收这一材料的记忆效果凸显的话,那么,视觉记忆就是你的“己长”。相对地说,你的“优”也就在这里。
在认识自己的记忆素质之后,就要让自己的记忆特长在学记实践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人的寿命在岁月无情的增长中一点点减少,而人生的价值却在择优定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积累。
记忆的方法很多,但并非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于各种情况和各种人。因此,每个人最好都能思考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并藉这种思考行为进一步加深记忆。也许有人会问:“撇开现成的方法不用,反而费时去增加一道思考步骤,值得吗?”事实上,当一个人在遇到非记忆不可的事情时,都会先就该事的前因后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解。就算他找不到记忆该事的最好方法,也已将该事牢记在心里。
比如,他需要记住几个单词,想把它们组成一句话,以便于记忆。于是他必定要把这几个词的意义、字母组合弄清楚。就算他最终无法把它们组成一句话,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已把这几个单词记住了。可见,这样做是值得的。
肯尼迪学院的萨顿教授曾经说过:“再单调的重复性作业,也有无限发挥创新的机会。”这话是对自动化社会下的人才运用制度而言,用意在于说明枯燥生活中加点创新的重要性。
同样的道理,对于乏味而学习欲望甚低的学科,也可来点创新使它变得生动有趣。通常,创新时事物都有滋润作用。这虽然不是正统的学习方法,但却能使记忆变得生动活泼。尤其在心情不佳、情绪低落的情形下,这种方法无异是恢复求知欲望的最佳途径。
以4条直线分隔10个点
如下图左所示,将排在正方形格子中的9个点,以4条直线来分隔。当汤姆先生看到这个图形后,另加一个点,使它变成下图右那样的配置。汤姆对正在看图的约翰说:“这10个点也可以用4条直线来分隔。”
约翰绞尽脑汁仍不得要领,究竟这个图形要如何分配呢?你来动动手吧。
第1节爱上你的阅读力
阅读的魅力